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9 00:42:29瀏覽1432|回應0|推薦3 | |
【 中醫的瘀是什麼 】
中醫理論把凡是因血液運行不暢,或體內離經之血未能消散,都稱為瘀血。瘀血是病理產物之一,又成為一種致病因素。
其成因可概括為五點:
(1)氣滯則血行不暢。
(2)氣虛則血運無力。
(3)陽虛血寒而凝滯。
(4)外傷脈絡,血不歸經。
(5)寒、熱、痰、濕等邪氣阻絡,血液或凝澀或壅塞而形成瘀血。
由於瘀阻的部位不同,其證候也錯綜複雜,但是共同的特點可概括為四點:
(1)疼痛———一般多刺痛、拒按、固定不移、病程較長。
(2)腫塊———腫脹固定不移,在體表色青紫或青黃,在體內為癥積,較硬或有壓痛。
(3)出血———瘀阻經脈,血不歸經,出血紫暗有塊。
(4)紫紺與失榮———舌質暗紅或青或紫或藍,或有瘀斑、瘀點等內出血,唇面指甲青紫。脈細澀或結代,面色黧黑而肌膚甲錯,毛髮不榮。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瘀血的概念應包括三重含義:
(1) 瘀———含義最廣,除包括 “血瘀”、“瘀血” 外,還指有形性腫塊、增生、組織變性等。
(2)血瘀———除包括 “瘀血” 外,還包括心、血管、血液等功能異常造成的血流緩慢、血循環障礙等各種病變。
(3)瘀血———含義最狹,係指瘀斑、瘀塊、皮下紫癜、血腫等有形有色的出血性病理改變。
可見,不能把中醫所講的瘀血僅僅看作是血流瘀滯或內出血,臨床辨證上用的是廣義的 “瘀”。
當前關於活血化瘀治則的研究,對闡明中醫 “血瘀” 病理過程有一定幫助。現代醫學從微循環、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及免疫學等方面探討了活血化瘀的作用機制,瞭解了部分病理過程。其病理機制是在一定的內外因作用下,由於神經體液調節功能障礙,造成心臟、血管、血液發生組織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的改變,從而使血流緩慢或停滯,或離開血管產生瘀積,血液由動態變為靜態。病理生理上則表現為血液迴圈障礙和受累組織的損害,細胞的炎症、水腫、糜爛、壞死、硬化、增生等繼發性改變。所以,“血瘀” 的病理應包括血液停積、血流不暢等血循環障礙的發生、發展及其繼發變化的全部病理過程。
萬病,幾乎都是由瘀所造成!
當然,在中醫來講 … 瘀之前還有其他的癥狀 ,但一旦成瘀 … 時間再拉長不予理會?
就會成為病了!
因此,從中醫講的瘀下手 ,差不多 … 大部份的西醫所定義的疾病 ,都可以得到緩解 … 甚至得以治癒 !
因此,去瘀 … 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