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25 19:46:12瀏覽10648|回應0|推薦3 | |
時間過得真快,從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到現在,匆匆地過了二十多年。回顧這段時間裡,從事西醫的臨床工作,苦悶多於快樂,沒什麼成就感。所幸十多年前有機緣參加中國醫藥大學舉辦的中醫學分班,從此逐漸地改變我的人生。九十六年初考上中醫高考後,毅然向亞東醫院辭職。經過休息半年來思考自己未來的走向後,決定放棄西醫優厚的待遇,轉型做中醫,以全人照護為己志。 我之所以會從西醫轉換到中醫,主要有五個因素: 第一是矛盾跟無奈。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可是我以前在西醫看門診的時候,所做的卻是已所不欲,反施於人,怎麼說呢?因為自己不吃的西藥卻不得不開給病人吃。 一般門診有三大族群的病人,一個是疼痛、一個是感冒、一個是慢性病。對於疼痛的病人我除了開止痛藥,非常疼痛的病人打止痛針以外,我做不了任何事情來減輕病人當下的痛苦;而中醫卻可以透過簡單的推拿、按壓穴道或者針灸來改善最少七成以上的疼痛。甚至更妙的是,可以完全不碰觸到病人的疼痛部位,利用遠端的四肢或原始點即可解決疼痛。看到病人在一瞬間解除疼痛的表情,其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 對於感冒,西醫的教科書,認為是不需要治療自然會痊癒,所以一般門診所開的,就是你有咳嗽就開咳嗽藥、有發燒給退燒藥,打噴涕、流鼻水就開抗組織胺都是針對症狀下藥;有的醫師,為了爭取療效會例行性開立抗生素,造成日後嚴重的抗藥性,甚至為了達到神效而開立類固醇,造成許多後遺症。感冒在中醫被稱為外感,外感是我們人體感受到外邪,而外邪就是我們由大自然環境所感受到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現象,如果進到體內傷害到身體,就稱之為六邪。而我們平常所說的感冒,就是感受到風邪或寒邪為主。只要能掌握這個重點,在剛開始感冒還沒發病之前,喝個薑湯,就能夠預防感冒;如果是症狀已經出現了,如發燒、全身痠痛、流鼻涕等,只要透過一些藥方來把風寒邪逼出體外,就能夠得到立即的治療效果。 第三類族群是慢性病,西醫對慢性病的治療,猶如被判了無期徒刑一般地一輩子都要用藥物控制,沒辦法斷根;而中醫對慢性病的治療只要能夠掌握寒熱虛實瘀及尿毒等體質來做調整,即使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甚至自體免疫性疾病等等,都可以根治的。 西方醫學只提到所謂的保健,無所謂的養生,保健跟養生有基本上差異。養生是必須要順著大自然的定律來生活,不能夠有生活飲食方面的偏差;既然知道冰飲會傷害身體,就必須要避開它,煎烤炸的肉食文化,也使得我們身體產生很不好的變化。中醫提到的養生,除了飲食、作息要徹底改變以外,還需要學習瑜伽(拉筋)、太極拳、氣功及內觀等功夫來調養身體。 第四個原因是,無法認同西醫治療病人的手段。他們是把疾病當作敵人,要消滅它,寧可錯殺一百,不能漏放一個。把病人的身體當作戰場,使用很毒的藥,諸如會傷害身體的抗生素、止痛藥、類固醇、安眠藥之類,來加入人體這個戰場,來廝殺敵人(疾病、細菌、病毒等),麻醉我們人體。中醫講求陰陽要平衡,任何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違反大自然定律,違反人體這個小周天運轉而產生的。所以要治療疾病的同時,除了治標以外,還要根本調整個人已經變質的體質,才能根治疾病。而調整體質,一定要從陰陽這個中醫核心概念發展出來的表裡寒熱虛實,這幾方面去作調整,讓我們人體得到陰陽平衡,疾病得以根除。 第五個原因是,要救我自己的身體。急診室的醫師因為工作壓力非常大,又要輪大夜班,許多同事上班要靠喝咖啡來提神,下班要睡覺卻睡不著,需要靠安眠藥來助眠,壓力太大造成胃痛,經常要靠胃痛來止痛,長期下來只會傷害身體;雖然我都堅持不用這些藥物,僅藉著拉筋、靜坐及練氣來放鬆、舒解壓力,但是長期的高壓力之下,我的身體還是每況愈下。我知道我必須及早透過中藥和中醫養生的方法調理自己,唯有保持自己身體健康才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如今從西醫轉到中醫的領域,發現中醫師的能力參差不齊,多半的中醫師偏重於傷科,對內科的信心不足,無法扭轉一般人的觀念『感冒發燒看西醫』,對慢性病也沒有很好的突破,因此只能停留在調養身體的階段。 經過多年向資深的中醫師學習,突破了許多個人現有的盲點,運用中醫獨特的望診與脈診方法,來確認病患特有的體質,對各種內科疾病的治療效果往往出乎意料之外。至於各種疼痛方面,也能在短短幾分鐘之內,透過按壓其對應點及原始點,即可解決一半以上的痛苦。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