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31 22:10:48瀏覽458|回應0|推薦1 | |
近百年來,我們的社會型態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隨著科技進步,人類的物質享受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此外,由於醫學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人類在感染性疾病、緊急處置以及疾病的診斷上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與進展,但是對於因為生活習慣、環境、壓力所慢慢累積而產生的慢性疾病卻往往無法有效的根治。 事實上,目前全球先進國家的十大死亡原因幾乎已由數十年前的感染性疾病轉換成以慢性疾病為主。 在物質富足和多元化的今天,現代人在物質和心靈層面的需求漸漸失去均衡,人類的健康也深受影響。同時,因為人類對於欲望無止境的追求,讓我們的地球環境也失去原有的平衡。 過去在農業社會時,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民以食為天」是最好的生活寫照。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我們隨時要面臨對許多觀念的變化,對於身心的刺激是不可思議的。 也因為生活的步調愈來愈緊湊,人們經常是生活在高壓力的環境中,如果無法有效紓壓,長期下來會使身心失去應有的協調。從心情上的刺激會演變到對身體各部位的影響,包括內分泌、代謝、免疫、循環、消化等,進而引發各種慢性疾病。 為了改善現代人因生活習性而導致種種慢性疾病的問題,進而得到真正的健康,我們認為必須從疾病的科學走向健康的科學,也就是所謂的預防醫學,由被動的診斷與治療疾病,轉變為積極的追求與主動的維持健康。 「環境」與「個人生活習慣」是影響人類健康的兩大因素。 在環境方面,人們唯有在清淨、平衡的地球環境中,才可能擁有健康的生活。沒有了充足的陽光、清淨的空氣、乾淨的水源,我們個人很難擺脫汙染的環境獨自過著健康的生活。 此外,個人的生活習性也是影響健康的重要關鍵。不過度烹調、均衡的飲食,並以愉快心情進食是健康飲食的基本要素。每天持之以恆、適量的運動,包含拉伸、健身與有氧運動,可以讓我們重塑健康體態及維持健康體能。短吸長吐的腹式呼吸方式可以讓人思緒沉穩,體溫降低,不耗費過多能量在吸吐之間。 保持愉快、感恩的心情,同時維護、清理我們居住的地球環境,將健康的習性落實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才能醫於未病,讓身體回復自我療癒的能力。 【2008/10/26 元氣周報】 健康第一課 心念轉變 之前曾再三強調心念轉變的重要性,因為心念的轉變是追求健康最踏實的第一步。也許有些讀者朋友會質疑這看法,甚至認為這觀念是偏向哲學或宗教的領域,而非醫學或科學的範疇。其實身心健康是完整且不可分的一體,心靈或情緒上的和諧與生理上的健康是環環相扣的。 隨著科技或工業的進步為民眾帶來許多便利,人們生活的步調也愈來愈緊湊,尤其這幾十年來快速的生活步調是歷史上所未曾見過的。現代人的生活如此方便,我們使用的手機、電腦或電視等各式電子用品,幫助資訊快速的交流傳遞,但無形中也累積了不易紓解的緊張與壓力。長期下來,種種生活上的緊繃影響了身心應有的協調。雖然醫學如此快速的發展,基本上未必能完全解決所有壓力造成的焦慮或心靈失衡狀態。 同時,各種對生活上的要求與期許,也可能讓人們生活在不斷的煩惱中。不光是對自己的期許,有時對家人或孩子有更大的期望,一旦有認知與期望上的落差,失落感或煩惱便可能產生。 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壓力或恐懼,驅動了我們的「打和逃的反射(fight-and-flight reflex)」,這是最原始且基本的動物本能反應,也是每個動物遇到危機所自然產生的反應。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是負責當我們受威脅或感覺壓力時準備應戰或逃跑的反應系統,當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而釋放大量的神經傳導物質,此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肌肉緊繃、呼吸也開始急促。 在凡事重視效率和結果的現代生活,我們容易因緊張或壓力而造成交感神經的過度刺激。交感神經的過度作用也會演變到對身體各部位的影響,如內分泌、代謝、免疫、循環、消化等,也可能產生頭痛、失眠、畏縮或憂鬱的症狀。長期如此,一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健康的。 也因此,我們多年來不斷的強調生活習慣的徹底轉變才能幫助身心健康回到原有的完美均衡。這些生活習慣的轉變包括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正確的呼吸,還有徹底的心念轉變。而在這幾個項目中,心念的轉變是最重要且關鍵性的。 當心念徹底轉變的那一刻起,我們會用更寬闊的角度看待生命。我們的所有念頭,甚至對生命價值的理解,都會跟著轉變。 在接下來的幾篇,我們會在這方面多做分析與說明,包括靜坐的功課、無條件的接受一切或回到快樂。如果徹底的執行這些人生的功課,能幫助我們平息心中的困惑,化解一切環境所帶來的危機或傷痛,並轉化成成長的機會。希望讀者認同唯有回到這身心的平衡,才是生命全新的開始。 【2008/11/23 元氣周報】 正確飲食 回復自我療癒能力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讓食物成為我們的藥」,其中就指出日常飲食對於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現今人們因為攝取貧瘠、過度加工的食物,以及錯誤的飲食方式,使得現代人因為不正確飲食習慣而宿疾纏身。為落實「醫於未病」的預防醫學理念,我們希望國人可以及早建立一個正確健康飲食概念,並且確實由日常生活中去落實。 以下簡單彙整幾個重要的飲食原則,方便民眾在每日飲食中有所依循,來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 1、攝取適當的熱量並控制體重:均衡食物熱量分配比例應為:總熱量的 50~60﹪來自碳水化合物、20~30﹪來自脂肪、其他10~20﹪則由蛋白質攝取。 2、補充足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因為人類無法在體內製造出自身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而現在食物中普偏缺乏足夠微量元素,因此,建議每天應補充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 3、飲食應含50%的高纖維食物:建議飲食中選擇全榖類食物作為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並盡量攝取大量天然的蔬菜及適量的水果。 4、攝取適量油脂:不論飽和或不飽和脂肪酸都重要,但是建議應以椰子油、橄欖油等植物油及堅果為主要油脂來源。每日油的攝取量約為2至3茶匙,而堅果則為1至3份。此外,不要攝取反式脂肪酸。 5、盡量以豆類為蛋白質及鈣質的來源:蛋白質在體內是可以再循環利用的,因此並不需要攝取太多蛋白質。許多植物中已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八種必需胺基酸。因此,建議以植物性蛋白質(如大豆)作為蛋白質來源,肉類則以魚肉、雞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 6、攝取適當比例的酸性及鹼性食物:人體必須保持體液的酸鹼值恆定,否則構成細胞的蛋白質便會變性,體內各種酵素活性也會減弱。我們建議平日飲食中酸鹼性食物比例應為 20%:80%。 7、進食時一定要細嚼慢嚥,讓每一口食物都充分與唾液浸潤,才可以讓消化功能達到最佳狀況;另外,飲食勿過量,而且就寢前不要大量進食。 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國人整個飲食習慣有重大改變,例如外食人口增加,食用加工食物機會增加等,卻也因此增加許多飲食衛生方面的危機,影響的不僅是個人健康,更可能造成社會恐慌,增加醫療成本。 因此,我們堅持民眾應該著重天然、均衡的食物,並以愉快優閒心情專心進食,才是健康飲食的基本原則,因為好的飲食可以幫助身體發揮自我療癒的能力,漸漸回復最初的健康。 【2008/12/21 元氣周報】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