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25 19:32:03瀏覽1044|回應1|推薦6 | |
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則故事應該最能體現慢性病的特點。故事裡說,名醫扁鵲遇見蔡桓公,見毒現於其面,臉色灰暗,於是提醒蔡桓公:「你現在有毒在身要趕快驅散。」蔡桓公笑言:「現在我可以和你高聲談話,大口吃肉,四處活動無任何異狀,怎麼可能有毒在身呢?」過了數日,扁鵲又見蔡桓公,發現毒已經進入臟腑,於是急稟道:「你的毒已經開始侵襲臟腑了,如果不快點採取措施,很快會蔓延到骨髓的。」蔡桓公覺得扁鵲是多慮了,不置可否。過了十幾天後,扁鵲又遇到了蔡桓公,發現已是毒入骨髓,難以救治,於是二話不說,轉身就走。蔡桓公不解,問道:「先生為何轉身就走?」扁鵲答道:「你已經病入膏肓,毒入骨髓,無可救藥了。」數日後,蔡桓公果然暴病身亡。 這個故事很真實地反應了慢性病從發病到病危的過程,體現出了慢性病的發病特點。 其次,慢性病具有隱蔽性的特點。慢性病不像傳染病那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相反,慢性病相當有耐心,進攻時很沉得住氣,就像蛇一樣悄然前進襲擊目標,當時機到來,鬆懈的神經已經失去了報警作用,最終對人體進行致命的攻擊。慢性病侵襲人體不是馬上發作,它首先選擇最容易潛伏的地方開始,如腸胃等臟腑躲起來,然後逐漸向各個器官侵襲,慢慢蠶食下去。由於患者本人並不能認識到,輕微疼痛或者不舒適對自己健康會產生嚴重危害;同時,受到人們對急性傳染病的認識的影響,覺得危險的疾病都是會使人體產生強烈的反應、劇烈的疼痛的,所以放鬆了警惕,使得慢性病有機會長期潛伏體內。 其三,慢性病具有系統性的特點。慢性病並不會單獨攻擊個別器官,慢性病的胃口很大,只要你願意給足它時間,你就有可能全身發病。慢性病進入臟腑之後將人體的解讀能力系統破壞後,並不按照人類兵法說的「窮寇勿追」法則,而是繼續進入人體致命的薄弱地帶——骨髓,最終使得毒素佈滿全身,神經系統奔潰,免疫系統混亂,生命受到威脅。 其四,現在的臨床治療還發現,慢性病具有難以治癒的頑固性特點。調查發現,中國的貧困人口中,有20%左右是因為治療各種慢性病造成的。此外,研究還發現,慢性病病人如果對飲食沒有採取合理的安排,沒有對食物進行嚴格區分,將會給疾病帶來不良影響。 為什麼說發生緩慢?這首先得弄清人為什麼會得癌。正常情況下,細胞按照各自的生長週期進行新陳代謝,不斷更新換代,週而復始地維持著人體的正常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外部環境和機體本身的影響,部分細胞的生長能力特別強,生長速度也特別快,出現了變異,以致產生「癌前細胞」。之後,大約有1/3的「癌前細胞」在各種促癌因素的作用下會發展成惡性腫瘤。不過,這一演變不會一蹴而就,其間通常有10—30年。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癌症,也許就像糖尿病一樣,僅僅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慢性病而已。因此,這一過程既可以預防,又可以通過檢查早發現、早治療、徹底治癒。再加上越「瞄」越準的預防檢查,癌症並沒有那麼可怕。 也因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定期體檢,學會認識癌症早期徵兆以及立即尋求診治對於癌症治療有著重要意義。但很可惜,目前大眾對自我健康的重視並不夠,大多數人都是得了病才知道「亡羊補牢」。但對癌症更應該注意預防,盡量遵守以下防癌原則:一是要遠離致癌因素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二是每年進行有效的健康檢查;三是治療癌前病變;四是鍛煉以保持身心健康。 即使得了腫瘤,也不必過於緊張。癌症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原先,我們一直致力於將所有腫瘤細胞完全殺滅以根治腫瘤,有時遠遠超越了腫瘤細胞侵犯的範圍和病人可能承受的限度。但實際上,很多慢性病雖然未能根治,病人卻能長期正常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以此為鑒,最大限度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盡可能控制和減少腫瘤對機體的危害,使病人長期擁有良好的生活質量,與腫瘤「和平共處」,無疑是新一代的腫瘤治療方向。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