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養老先養腦:從腦與心智科學談老化
2018/10/16 15:36:30瀏覽328|回應0|推薦0
2018/09/26

張玉玲 | 臺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許多伴隨老化而來的疾病變得更加重要。在這場演講裡,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張玉玲將從腦科學與心理學的角度了解心智老化,以及如何預防大腦老化,分享她的看法

 

大腦與心智老化的關係

 

張玉玲提到,現今科學界對於人類大腦的研究相較於其他領域仍處於啟蒙階段。大腦的主要構造可分為四個腦區: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各區主要負責的功能各有不同,卻又互相連結溝通。正常的老化成因是某些細胞的衰退與死亡,對大腦的影響主要在前額葉與海馬迴,這裡分別主掌執行/抑制功能與學習/記憶功能,因此在正常老化的過程中,認知功能將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弱,但語言與知識能力則較相對不受影響。

 

我們常說的失智症,是不同疾病的總稱,最常見造成失智症的疾病則是阿茲海默症,它不只造成記憶力衰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張玉玲解釋,同時也可能會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情緒問題 (例如焦慮)、妄想或幻覺等症狀。

 

失智症的早期診斷

 

退化型失智症的發生通常需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神經變化,才會在臨床上表現出明顯的症狀。要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必須直接觀察腦組織中的神經細胞,並觀察類澱粉斑的數目,同時搭配認知功能衰退的證據。張玉玲的研究團隊藉由詳細評估失智症高危險群長者的認知功能,搭配高階腦神經造影技術,大幅提高預測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準確性。並藉由「輕度知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診斷準則的精化與發展認知篩選工具,除了可以偵測出極初期的MCI,甚至可以偵測未來會被診斷為MCI的高危險群,提供潛在失智症患者早期診斷早期預防的機會。

 

如何對抗大腦老化?

 

在邁向高齡化的社會,我們可以藉由神經科學與心理學幫助我們更了解心智老化,並藉由適當的工具分辨正常與異常老化。接著以科學為基礎延緩老化。我們常說的「用進廢退」在對抗大腦老化上也是如此。張玉玲提到,經常使用的神經細胞其末梢會不斷延伸形成突觸,並和功能相近的腦神經細胞群形成一個又一個的「神經迴路」,因此提高了反應的速度與效率,同時也降低疾病對迴路中某ㄧ腦區的傷害所帶來之衝擊(迴路中其他腦區可以補償受傷腦區的功能)。張玉玲舉例說明,臨床研究顯示,教育與學習可以彌補失智症有關風險基因所帶來功能上的負面影響;研究同時發現,帶有失智症風險基因的人,可靠增加大腦血流量(適度的運動)讓功能維持。

 

透過神經科學的研究了解,並發展以科學為基礎的抗大腦老化方式,同時將心智老化的知識做為相關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將對高齡化社會中大腦老化所帶來的相關議題提供解決的方向。【整理|科學人】

 

延伸閱讀

 

從心到腦,老年失智徵兆探詢者-張玉玲,2016年9月號: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3187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11795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