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光復後的音樂與電影研究(上)---作者:王受寧
2008/12/02 11:00:20瀏覽5547|回應0|推薦3
跟大家分享一個有關四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與臺灣音樂發展的研究,可以大致了解那時候兩岸發展的趨勢。那時候,音樂藝術都受到政府的控制。值得一讀,雖然字多了一些,希望大家有收穫。



音樂影劇對促成威權時代的影響:1937-1975
文風藝術古彩文史學會負責人
饒河街錫口文史鄉土解說站召集人
社大講師(台灣史)
民生活動中心英文/國語歌唱班老師
文風中英文歌曲演唱團團長
王受寧
前言
「臺灣人是華夏民族的炎黃後代子孫」,在早期日據時代,臺灣人雖然在日本人高壓統治之下,但是仍然保存不能忘懷的華夏民族中國文化,如蔣渭水林獻堂賴和等先賢,對華夏民族文化從事維護宣揚的工作,例如臺灣文化協會目的:追求臺灣人民族自決,提高臺灣文化。賴和,寫的小說以及他主持的臺灣民報,用華文發行對華夏母國文化貢獻很大,日據大正時期比較開明,臺灣母國文化的音樂,也同樣獲得發展的空間,如音樂家鄧雨賢的作品《望春風》是用中國五聲音階12356作曲,他的成長是在大正時代,但是後來進入昭和裕仁天皇時期,裕仁的侵略野心發動大東亞共榮圈,當時臺灣已經被封鎖,一切日本化華文禁止使用,當然音樂也東洋化如楊三郎的作品《港都夜雨》是比較接近用東洋化音群如第一小節「67123654」,臺灣光復回歸祖國後,也有國片進入臺灣市場,有電影就會有影片主題曲出現,因此很多電影跟音樂歌曲是融為一體,好聽動人心弦悲慟的歌曲,甚至可能改變一個政權及國家的命運,歷史上的證明如法國大革命的馬賽曲電影與歌曲融化所造成的激憤震撼力,是非常驚人的,例如上海在1947年10月26日上演的 《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證明。
壹,四十年代以前國語歌唱片分析
從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光復後,以臺北市的電影院放的影片百分之八十是西洋影片,由大陸進口的國片,筆者考據民國三十六年一月到同年十二月三十日以臺灣新生報有周琁 王引主演的歌唱片(滿園春色)。(三0三大劫暗案)由王引 袁美雲 主演 。(民族的火花)民國三十四月二十三日在美都麗戲院上演由王丹鳳 嚴化主演。 另外武俠片有(荒江女俠)另外在民國三十五年一月開始臺灣中共左派發行的報紙《人民導報》已經公然進駐臺灣,同年一月二十二日在人民導報撰文 「悼洗星海」他是中共著名作曲家,作品有「黃河大合唱」。        
另外228事件的主角王添灯的大作也登載在「人民導報上」,228事件的參與者宋斐如的講詞(如何改進臺灣文化教育)談論自由民主人權也經常出現在《人民導報》當時南京中央政府還是以黨領政的訓政時期,國共內戰方熾,東北瀋陽已經被中共佔領,宋先生在中共左派報紙談論自由民主人權,可見這兩位先生跟共產黨有關連。以上是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以前的臺灣文化現象, 從228事件當天新生報發佈:「中國內戰問題談判破裂,馬歇爾將軍撤離中國」。同樣當天(上海申報)也是如此報導,這樣一段新聞會讓蔣中正焦頭爛額 是否會讓臺灣皇民化的臺灣人,見獵心喜,機會難得,筆者推測這一段新聞報導,對228事件有推波助瀾作用,因此促使三月一日聚集在臺北市中山堂成立228處理委員會, 同時新公園很多日本兵高唱日本軍歌‧在廖進平帶領下 佔領臺灣廣播電台,王添灯對全臺廣播:大意(臺灣站起來,臺灣人要自治,打倒陳儀政府,趕走外省人)在王先生號召之下,全臺228事件爆發,造成臺灣最大的悲劇, 到三月十三日228事件官方宣佈已經平定,一切恢復正常,由三月一日到三月十三日大陸派21師來臺灣,筆者查證當時臺灣最大的(新生報)是停刊沒有發行 三月中旬,國民政府開始大清鄉,逮捕228事件涉案份子,不過肇事的家屬有相當多流亡國外「如王添灯女兒流亡美國」,因此從三月十四日,由大陸進入的國片,幾乎都是歌唱影片或古裝片有關,意識形態的影片都很少,可見官方已經對內戰時期影片有所管制,但是到民國三十七年八月進口的大陸國片,在臺北市上演的有《一江春水向東流》該片在上海紅得發紫,1948年9月29日在大世界電影院首演,售票成績打破過去所有影片記錄,也帶來滾滾人潮,其他如《天橋》《松花江上》等名片都有在臺北市上演,可見1948年8月到1950年12月國共內戰,國民黨的政權不穩定,因此影片也無法管制,中共影片也在臺灣地區上演 《西廂記》周旋 白雲主演(歌唱) 《假鳳虛凰》李麗華 石揮〈中共演員〉主演, 民國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大世界上演。 陳娟娟〈中共演員〉主演的歌唱片「天堂春夢」「 還我故鄉」以上兩片在臺北上演,不過下檔很快 。另外在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臺北市中山堂演出話劇曹禹的作品《雷雨》可見社會主義共產黨的階級鬥爭戲劇,已經進入臺灣。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主題曲〈月兒彎彎照九州〉是禁唱,因為是醜化國民政府的重慶客(張忠良),勝利後回到上海,過著腐化享樂的生活,拋妻棄子,在重慶另娶抗戰夫人,不顧淪陷區的老母妻兒。影片結束ending糟糠之妻跳黃浦江自殺時路人圍觀小孩子在江邊哭泣找媽媽,此時背景主題曲是《月兒彎彎照九州》的歌曲出現在影片中,這部影片在大陸上演時,震撼人心;觀眾瘋狂奔上銀幕,毆打影片中的男主角洩恨。
《八千里路雲和月》劇情中描寫一對夫妻,勝利後回到上海找不到工作,住在閣樓先生是音樂家,每晚站在天窗上拉小提琴,妻子在外受欺負,報導國民政府無能 腐敗。1939年郭沫若擔任第三廳廳長管理全國文化宣傳,抗戰勝利前夕。張治中又晉升為政治部主任,因此整個文化抗日,完全交給中國共產黨在運作,所以抗日是國民黨在前線作戰,無暇兼顧內政,而鼓舞士氣對抗日本侵略,聶耳作曲《義勇軍進行曲》,「冐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文化心理戰,不僅打敗日本,也贏得全中國人心,功勞變成中國共產黨。
貳,國民政府遷臺後的歌曲的分析
當1948年12月底內戰時期,國民政府空軍眷屬已經隨空軍遷入臺灣臺北市,所大批進入臺北西門町,同時也帶入大量的金錢,在西門鬧區經商。在1950年1月底以前當時國民政府各部門遷入臺灣還沒有安定 ,所以很多對日抗戰歌曲是沒有禁止的例如 洗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以及(太行山上)主題音群3321626 66717123「我們在太行山」。賀綠汀的(嘉陵江上),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漁光曲)( 鋤頭歌)( 難民歌)周旋唱 。另外讓全中國人振奮人心的二十九軍在長城 喜峰口殺日本鬼子的(大刀進行曲)音群是1.1.1.5.6.5.3.1.3.5.6.「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大獲全勝揚名國際 張自忠將軍因而獲青天白日勳章 當然還有很多抗戰歌曲,但是到1950年以後 這些歌曲是禁唱的。
國語流行歌曲沒有禁唱有周旋的 拷紅 知音何處尋 鳳凰于飛 花外流鶯 憶良人 月圓花好 凱旋歌 不變的心 西子姑娘 秋的懷念 星心相印 真善美 月下佳人秋水伊人 月下的祈禱 陋巷之春 好時光 花樣的年華 五月的風 燕雙飛
其他如 莫忘今宵 美麗的歸宿 相見不恨晚 紅燈綠酒夜 我是浮萍一片 隴上一朵玫瑰 香格里拉 玫瑰我為你陶醉 湖畔四拍 斷腸紅 滿場飛 我想忘了你,春風吻上我的臉等歌曲


一,由「因」研究抗日戰爭國共合作的影響
國共內戰正式開始,國民政府遷臺以前這一段時期的音樂發展過程,早期的中國音樂家,很多都有社會主義的思想。
(一)音樂家蕭友梅是一位愛國的音樂家,他是留學德國,在萊比錫音樂學院攻讀理論作曲,早期1920年回國後在北京大學創辦(音樂傳習所)後南下到上海創立國立音樂院後改為(上海音專)九一八事變前後他聘請(青主)《我住長江頭》的著名藝術歌曲作曲家,以及黃自等主持學校教務,日本侵佔上海後,國立音樂院將學校遷入外國租界內改為私立上海音專,另外他也重視勞工階級,創作(平民學校校歌)中唱道:「大家努力做個人,不做工的不配吃飯」,表現出社會主義勞工階級的思想,1940年12月31日去世。
(二)最早的女聲樂家周淑安,福建廈門人1914年留學美國在紐約音樂學院,主修聲樂,九一八事變後,她指揮上海音專合唱團首次演唱黃自新譜的抗戰歌曲(抗敵歌)合唱曲,是中國第一位 女指揮家,1928年任國立音樂院聲樂組主任,她教的得意門生包括「有(胡然)中國最著名的男高音也是(中國父母心)的作曲家,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移居香港,1971年又移民美國奉獻於教會音樂,(喻宜萱)又稱「管夫人」她是康定情歌 的原唱者。(郎毓秀)女高音(長城謠)原唱者。她是已故著名攝影家郎靜山的女公 子。勞景賢,聲樂家兼作曲家,作品有〈出發〉〈五月裡薔薇處處開〉,周小燕女高音也是演唱(長城謠)著名的聲樂家」。
(三)應尚能,男中音聲樂家,浙江寧波人1917年考入清華大學 1923 年去美國留學,專攻聲樂‧獲密西根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士,1931年受聘上海音專教授聲樂,著名聲樂家斯義桂,蔡紹序都受教於他 的得意門生,另外我們台灣男聲樂界一代宗師戴序倫教授,也是應尚能的得意門生。
(四) 黃自 字今五1904年3月 23日出生於江蘇省川 沙縣人,留學美國 就學於奧伯林大學 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組兩年後轉入耶魯大學音樂學院1929年畢業,1930年回國 任上海音專教授兼教務主任,九一八事變 他意識到日寇侵略,民族存亡,國之將滅,激發愛國情操,必須換起全國同胞抗日,在黃自的作品中,表現在曲式上很清晰,例如抗敵歌,旗正飄飄, 熱血等曲,尤其在他的抗日愛國合唱曲(旗正飄飄)用 每個 聲部疊唱反覆提昇音域 激蕩全國軍民熱血沸騰,但是天不假年1938年正當抗日戰爭初興,不幸因傷寒與世長辭 。他的藝術歌曲方面作品有天倫歌,玫瑰三 願,踏雪尋梅,西風的話,花非花等,黃自也是一位偉大的音樂教育家,他的學生中有劉雪庵 陳田鶴,江定仙,賀錄汀 這四位黃自的得意門生,實際上是掌握影響整個中國音樂界的著名音樂家,國共內戰時期留在大陸,另外黃自的學生林聲翕教授是唯一非左派音樂家,國共內戰時林教授一直在香港。                  
其他也是左派的音樂家如洗星海為(夜半歌聲)作曲,賀綠汀為電影《十字街頭》作曲(春天裡)這首曲由(趙丹)演唱〈中共演員〉,其他如(臭蟲歌)(不要你)以及由陳娟娟演唱的(夢裡是天堂)等都是宣揚共產黨社會主義的思想‘在歌詞方面如(趙丹)唱:《春天裡》

春天裡來白花香,啷哩咯啷哩咯啷哩咯啷,照到我的破衣裳, 沒有錢也得吃碗飯,貧窮不是從天降,向前進,莫徬徨, 黑暗盡處有曙光。
以下是陳娟娟左派歌唱明星在電影《天堂春夢》所唱的《夢裡是天堂》歌詞 睜眼望,遍地餓孫無人問,朱門酒肉在冰箱,何處去,          高樓牆角是家鄉,水泥台階作臥床,暫且睡一場,夢裡是天堂。
在對日抗戰時期大後方(重慶)當時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長是陳誠,副部長是周恩來,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藝術處處長是田漢,戲劇科科長是洪深,除陳誠其他都是中共人士,所以從1938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接著1946年國共內戰正式開始,到1949年4月23日國軍撤退南京,這一大段時期,中國共產黨掌握全國政治文宣工作,不論在音樂電影戲劇文學都是為共產主義宣導,製造階級鬥爭,貧富不均,無產階級專政,同時醜化國民黨貪污腐化,不過當時抗戰勝利後,大批解甲歸田的還鄉戰士,眼見家園被戰火吞噬,又遭受失業的痛苦徬徨無助, 中共此時向他們招手,後來也轉投效解放軍,另外國民政府接受大員,的確有貪污的事情發生,經濟崩潰物價飛漲,金圓劵變成廢紙,蔣經國在上海打老虎失敗,因此激發學潮反饑餓,並且中共利用音樂電影戲劇,暴露國民政府蔣中正的官僚腐化生活,同時喊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把好戰的責任,推給當時的中央政府蔣中正,所以中央政府在大陸上失去民心,最後政府撤退到臺灣,這是(因)的形成。
二,從「果」論中華民國政府戒嚴威權體制的形成由於過去國民政府在大陸上慘痛失敗的教訓,當政府來臺以後做最澈底檢討,中共當時宣稱(血洗臺灣)中華民國政府充滿極度的恐懼與不安,必須背水一戰,另外又傳言(臺灣省)要被聯合國託管,因此政府為保衛「自由中國臺灣」不被共匪赤化,  發布〈戒嚴令〉,以致1951年以前戒嚴威權體制形成,當時實施的政策,為臺灣好,要進步,要安定,要發展經濟,首先要建設臺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由於在大陸上的失敗,是農工與地主資本家形成對立,使中共有機可乘,喊出:無產階級專政,窮人翻身打倒地主,請參閱前文(趙丹及陳娟娟他們兩人唱的歌曲)為證,因此政府,決心要照顧農民及窮苦靠勞力生活的百姓,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原本是一番美意,當年臺灣中南部一帶原來是貧苦的農民,在三七五減租,從租耕農變成自耕農,有屬於自己的農地,當時直接受到國民政府的徳政,中南部農民,也許時間久遠,促漸糢糊記憶,這是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推行的德政,應該向人民及傳播媒體報導政府的美意,但是政府忽視,過於寬厚,國民黨缺少歷史學者為臺灣與中華民族歷史作見證,以致今日圖書館的(日本臺灣史)堆積如山,可見國民黨不瞭解文宣的重要性。有一些在日據時代,他們是日本皇民化地主的臺灣人,因此是皇民,所以有錢也有廣大的農地,也是地主,土地被政府分配給(貧農),心生不滿仇恨(所以他們是反對政府的)。
國民政府在大陸上,整個文宣工作,全部被中共掌握,所以臺灣的音樂宣導要加強反共歌曲:以三民主義對抗共產主義,堅守民主陣營,在臺灣絕對要摌除共產黨及馬列思想,確保臺澎金馬的安全,因此所有關於涉及共產黨的音樂全部禁止,而政府所做的政策是為防止共產黨滲透,保密防諜人人有責,例如早年雷震發行的《自由中國》被查禁,事後雷震傅正兩人遭到逮捕,判刑入獄十年。國共內戰時期,追隨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信仰三民主義的中貞同胞,是經過自我選擇認同來到臺灣,當初民國三十七年八月,依據空軍為例,無意願來臺灣者,可以領遣散費,所以當時不認同國民政府的,一定留在大陸。國共內戰時期,這種自然形成的二分法,應該是絕對的,除非有目的人而混入臺灣,當時中華民國政府要保衛臺灣,不被共產黨赤化實施戰時戒嚴是有必要,早年的時空背景不同,海峽兩岸還處於作戰時期《自由中國刊物》散播不當言論,但是兩三百萬軍民,都是蔣中正帶來的忠心耿耿的死黨軍民同胞,蔣公對他們有責任不能棄之不顧,(要蔣中正下臺)雷震言論如同共產黨,被查封是必要的,同時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金門炮戰,接下來四十八年到四十九年,國家危在旦夕,海峽空戰不停,此時雷震的《自由中國》大談自由民主,成立(中國民主黨)前線金馬地區與中共作戰,戰爭中談自由民主要蔣中正辭職下臺,兩軍對壘陣前換將,從事自由民主活動?時機不對,其實(保密防諜)當時是對潛伏在臺灣的中共諜報人士而言,政府要消滅一些由大陸撤退時,混入臺灣的共產黨,當年臺灣精英高玉樹,李萬居,郭雨新也是與雷震的《自由中國》刊物查封有密切關係,但是沒有被逮捕判刑,可見政府對本地臺灣人是寬大的,繼後高玉樹,李登輝,陳拱北也在政府照顧下公費留學美國。1949年外省人來臺灣的,一定有共產黨潛伏在臺灣社會中,所以(白色恐怖時代)是逮捕中共間諜,重點在外省人,如果有人說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殺人如麻,現在這些人還是活躍在政治舞臺上,因此早期1976年以前,威權時代就是要肅清中共間諜,保障臺灣的安全,不是對本地臺灣人,如果說白色恐怖國民黨殺人如麻,現今美麗島事件的涉案者,也曾經是執政者,當時臺灣本地案件,政府皆從寬處理加以釋放。不過二二八事件被處決的,實際是日本皇民化的人士居多數,當然親中共左派的人士也有在內,相反對於1949年來臺灣的外省人,警備總部都很關心注意他們言行,同時加強宣導臺灣的安定與進步,實行三民主義,所以報導共產黨的清算鬥爭,做為「中華民國政府音樂藝術之宗旨」。
(一)從民間與政府文化政策論說, 民國39年4月17日成立反共抗俄聯合會地址設在現今中山北路國父史蹟館  當時叫〈鄒容堂〉,聯合會設有藝術工作隊簡稱(藝工隊)下設立合唱隊及話劇隊美工漫畫組等,當年共產黨揚言(血洗臺灣),臺北地區的名校學生有:師院(師範大學前身)政工幹校,國防醫學院,北師,女師,建國中學等校同學,也有加入藝工隊愛國行動,讀書不忘救國,當年的青年人,國家民族意識很強,筆者在建中初中部讀書時,考取藝工隊,經常跟我們建中高中部學長,放學後騎腳踏車去鄒容堂練合唱排演話劇,在「新公園音樂台上主辦戰鬥晚會」,有時候也在臺北市中山堂演出大型話劇,例如民國三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青年節在中山堂演大型話劇《 青年進行曲》以及反共話劇《饑民圖》,同年也在中山堂演唱史惟亮老師作曲的(民國四十年大合唱)當時他還是師院音樂系四年級學生,當年加入反共抗俄聯合會藝工隊的名人有李行,白景瑞,趙琦彬,史惟亮,劉塞雲,王孫,田豐,李文中(後來擔任臺視主播)李鎮東南胡國樂大師 等人士。
〈二〉反共救國團成立
民國41年10月31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正式成立,由蔣經國擔任主任,另外也是國防部政治作戰部主任,國民黨來臺後才真正覺醒,文化音樂電影戲劇的重要性,(回顧當年在大陸國民黨把文化宣導工作交給中共管理),他們用共產黨意識型態,席捲整個大陸上的人心,所以國民黨丟掉大陸,因此蔣中正重用蔣經國是正確的,1954年8月由張道藩領導的「中國文藝協會」成立發動「文化清潔運動」「務須剷除赤色的毒黃色的害」以上是蔣公中正所言。音樂政策也是根據此原則執行
早期政府的音樂環境介紹: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灣唯一遺憾是;「中國第一流文化音樂人才,都留在大陸」,而隨政府來臺灣的音樂人士,有些是中國大陸時期著名音樂家的學生,資歷都很淺,以當時臺灣音樂界:尤其專攻作曲(配器法)的教授幾乎沒有,所以從1949到1976年以前,臺灣的音樂還是在啟蒙階段。
(三)早期臺灣樂人群像 
戴粹倫,臺灣音樂界的龍頭領導者,國立上海音樂院主修小提琴,後留學奧國入維也納新音樂院,師從世界著名小提琴家霍本曼習琴藝,並副修指揮是民國三十五年擔任國立上海音專第四任校長,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前隨政府來臺灣,擔任國立師範大學(當時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主任,另一方面擔任中華民國音樂學會理事長,其弟戴序倫著名抒情男高音聲樂家,師大音樂系教授,臺灣第二代男聲樂家很多是他的學生(如曾道雄,張清郎,陳榮貴等)戴序倫教授上海音專畢業,是著名聲樂家應尚能的學生,因此戴粹倫主持的師範大學音樂系也等於上海音專翻版,教授陣營以上海音專為主,再聘請臺灣本地一流音樂教授加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是全國最優秀的音樂人才培育園地
戴逸青先生是戴粹倫系主任的父親,本籍江蘇省吳縣,父子三人皆是國內音樂界之泰斗,戴老先生是我國軍樂首創人,民國八年留學美國,抗戰期間為陸軍軍官學校音樂教官,民國三十三年晉升為中央幹部學校教授,並且獲得教育部教授資格通過,來臺後應聘政工幹校音樂系系主任。同時幹校音樂系兼任教授陣容,皆出自師大音樂系,對軍中音樂提升有很大的助益。
(四) 臺灣音樂界早期由大陸來臺灣有兩個班底
1,由戴氏領導的上海音專教授陣容主持的師範大學音樂系(當時為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教授是戴序倫,江心美,鄭秀玲,張震南,司徒興城,林橋以上的陣容皆是音樂表演家,缺少理論作曲教授。      
2,另外是福建音專的系統如蔡繼崐,蕭而化,汪精輝,李中和,劉韻章,沈炳光,陳敦初,顏廷階,歐陽如萍,陽永光,周靜孜,杜瓊英等。        
蕭而化,江西萍鄉人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音樂專科學校,曾任福建音專最後一任校長,大陸淪陷前來臺灣,後擔任師範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多年,教授(和聲學理論 )是國內音樂界的權威,也是反共抗俄時代愛國 歌曲(反共復國歌)作曲家,歌詞(打倒俄寇反共產,消滅朱毛殺漢奸)同時也是國內音樂教科書主編。
張錦鴻,江蘇高郵人民國二十二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主修理論作曲早期在大陸時期任中央大學音樂系講師,曾經歷任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會音樂教官,政府遷臺後任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兼系主任,作曲有(青年救國團團歌)歌詞:(時代在考驗著我們我在創造時代) 另外也有作品如金門春曉,碧血黃花等曲。                   
李中和,反共愛國藝術歌曲作曲家例如 (山河戀) (白雲故鄉)(總統蔣公紀念歌)(保衛大臺灣)(革命青年)(永懷領袖)(巍巍阿里山)等歌曲,曾經任福建音專教授,來臺灣以後負責軍中文藝工作,李中和先生曾經是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總隊長,以前藝工總隊稱(康總)
另外幹校音樂系主任李永剛先生作曲(保衛大中華)民國四年十年以後政工幹校音樂系培養很多人才如左宏元,汪石泉,李建,蔡盛通,彭虹星,蔡伯武,駱明道,劉燕當,黃瑩(專業作詞)等是早年推廣反共愛國歌曲的功臣,也是屬於國防部藝工總隊系統值得我們住意是1950年蔣經國創立政工幹校,由他的親信王昇將軍擔任校長。
(五)早期臺灣藝術歌曲作曲家〈 1951-1960年 〉
沈炳光 福建音專理論作曲組第一名畢業,他是當年臺灣藝術歌曲最著名的作曲家例如 冬夜夢金陵,牧童情歌,日月潭杵歌,醉,碧潭泛舟,相見歡等歌曲,他前後在北師音樂科教作曲法並協助申學庸老師,在臺北市植物園創設藝專音樂科,繼後在藝專教授作曲理論,他對於臺灣早年音樂作曲人才培育貢獻很大如:馬水龍,李泰祥也是他啟蒙的學生,
康謳,福建長汀人,上海美專音樂科畢業後又入上海音專理論作曲選修研究二年,康老師是臺灣唯一「隨堂聽黃自和聲學及作曲法的前輩音樂家,他曾任北師音樂科科主任,師專,藝專,文化學院教授等職,康老師是音樂教育家,對反共愛國歌曲創作有貢獻,早年(懷大陸)這首歌曲是康謳老師作曲,由戴序倫教授男高音獨唱,當時在民國五十年代以前,收音機經常播出,曲調高亢,旋律婉轉悠長,發人醒思,是一首具備藝術風格的愛國歌曲,另外有藝術歌曲〈漁人之歌〉合唱曲。
談修,是軍歌愛國聲樂家,早期國家慶典大會中,談修經常帶領群眾,高唱愛國歌曲,他作的歌曲(莫等待)如歌詞:(莫等待莫依賴,勝利絕不會天上掉下來,莫等待莫依賴敵人絕不會自己垮臺),當時金門馬祖都在作戰時期,時空背景與現在不同,提升全民反共戰鬥意志,團結一致,才能渡過五十年戒嚴安定的歲月,可見他的音樂作曲 是有功效的。
(六)早期反共愛國歌曲文化推展                    
各軍種藝工大隊負責,國防部藝工總隊的歌劇隊有隸屬之國光合唱團,團員輪流負責在軍中廣播電台教唱反共愛國軍歌,民國五十年初期空軍廣播電台,駱明道先生負責教唱反共愛國歌曲,另外中廣臺灣廣播電台九三俱樂部,由白茜如主持也經常演唱反共愛國歌曲。民國五十五年為蔣公華誕祝壽前夕,演唱政工幹校音樂系李健先生作曲的《介壽頌》大合唱,在臺北市中山堂演出,由康謳教授指揮臺北女師專及臺北師專兩校組成混聲四部大合唱團,獨唱部份:由女高音林玉卿,男高音王受寧兩位擔任 。

(七)威權戒嚴時代臺灣古典音樂界樂人介紹                            
第一代樂人專業背景:戴粹倫(小提琴)戴序倫(聲樂)戴逸青(軍樂作曲)張錦鴻(理論作曲)蕭而化(和聲學)呂泉生(作曲,合唱指揮)林秋錦(聲樂)江心美(聲樂)鄭秀玲(聲樂)張震南(聲樂)張彩湘(鋼琴)司徒興城(小提琴)林橋(鋼琴)高慈美(鋼琴)戴逢祈(鋼琴)王錫奇(指揮)陳暖玉(聲樂)李金土(小提琴)郭芝苑(作曲)陳泗治(鋼琴作曲)周遜寬(鋼琴)甘長波(小提琴)汪精輝(聲樂)沈炳光(作曲)康謳(作曲)李中和(作曲)陳敦初(小提琴)顏廷階(聲樂)楊永光(聲樂)歐陽如萍(聲樂)鄧昌國(小提琴)(申學庸(聲樂)王沛綸(音樂理論)李永剛(作曲)張世傑(作曲)計大偉(音樂理論)石嗣芬(鋼琴)周藍萍(作曲)〈「畢業於音幹班重慶青木關音樂院前身」五十年代初期投入香港電影音樂歌唱片作曲〉,沈大勝(聲樂)沈愫之(聲樂)重慶軍樂學校聲樂科畢業。吳雪玲(聲樂)廖蔚(聲樂)張寳雲(聲樂)杜瓊英(鋼琴)曾寅育(鋼琴)李九仙(音樂理論)薛燿武(豎笛)張寬容(大提琴)許德舉(作曲)葛英(傑出的男高音),曲直〈聲樂〉 隆 超(管弦樂光仁小學音樂班主任 )以上音樂家實際是培育臺灣音樂教育紮根者,對臺灣正統音樂教育有貢獻 大多數音樂人士自視很高,都堅持古典西洋音樂研究教學演唱為宗旨,所以大多數音樂人士對當年反共國策很少參與。
(八)香港自由地區音樂家                   
五十年代以前香港自由地區音樂家,經常來臺灣講學,也為臺灣中華民國政府作很多愛國歌曲,「當時首次在臺灣發表的作品,都是由北師音樂科負責演唱」可以查證,但是音樂界過於忽視這一群為國民教育的工作者。因為目前所有書籍「沒有北師音樂科」。                  
1, 黃友棣作四部混聲合唱愛國歌曲《我要歸故鄉》中秋怨 ,杜鵑花,《中華民國讚》,美哉臺灣(思我故鄉),(黑霧),(寒夜)及藝術歌曲(輕笑)。《祖國戀》混聲四部大合唱,當年首次在臺灣演唱由康謳教授指揮,由北師及女師兩校同學擔任合唱團,在臺北市中山堂首次公開演唱,其中有一個樂章(問鶯燕)女聲三部合唱女高音獨唱部份由林瑞伸小姐擔任。其他樂章男高音獨唱由王受寧先生擔任。當時我們臺灣音樂人士作曲家太少,很多愛國歌曲是由香港音樂家黃友棣,林聲翕兩位大師幫忙作曲,他們的歌曲合在一起,將近百首歌曲在臺灣受到重視,經常在音樂會演唱。    
2, 林聲翕教授作曲:(海峽漁歌),(滿江紅)今調 ,合唱交響詩(中華頌歌),(山旅之歌):歌詞敘說合歡山的美景)民國63年臺北教師合唱團曾經演唱(山旅之歌),不過黃友棣林聲翕兩位教授來臺灣,據筆者查考:「黃林兩位教授從未出現在師大音樂系講堂上」同時師院音樂系合唱團也沒有演唱黃林兩位教授的作品,可以瞭解師大音樂系自視很高有門戶之見。因此黃友棣的作品民國45年的(當晚霞滿天 )是由省立北師音樂科首次演唱 獨唱部份由筆者擔任,女高音由謝麗平同學擔任。
     (九)臺灣省第八屆全省音樂比賽
民國46年9月29日下午,在臺北市市立女子中學舉行第八屆全省音樂比賽由《臺灣省》文化協進會主辦也是最後一屆,(注:民國47年改為《臺灣地區》音樂比賽,當天音樂委員二十三人擔任評審,至下午四時結束,繼後在本市許昌街青年會餐廳,召開評審選委員會,決定各組入選名額如下聲樂組:入選有魯玉鵬(高雄),王受寧(臺北),吳文修(彰化),曾美珠(花蓮)等四名「本訊息來自於民國46年9月30日中央日報,聯合報,以及新生報等皆有登載」不過其他音樂書籍皆無資料,很詭譎,可見報紙新聞很珍貴。
(十)當年在威權時代是反共愛國意識為主
1,中華合唱團團長張世傑老師,指揮楊永光老師,伴奏由鄭國華先生擔任,合唱團員固定有250人以上,是國民政府時代最大的合唱團,名譽團長是由何應欽將軍領導,每週六下午在南海路美國新聞處大禮堂例行練合唱,所演唱曲目都是「愛國歌曲為主」:抗敵歌(黃自作曲)。懷古,兵農對(陳田鶴作曲大陸)故鄉(陸華柏作曲大陸)當晚霞滿天(香港黃友棣作曲)以及張世傑老師作曲的混聲四部大合唱(偉大的領袖)敘述蔣中正經歷北伐抗日勦匪的偉大功勳,由筆者擔任男高音獨唱部份,民國49年5月30日慶祝蔣公總統就職音樂會由中華合唱團與省交響樂團合作在臺北市中山堂聯合公開演唱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樂章《快樂頌》,此次演唱是國民政府38年遷臺灣以來,首次由臺灣省交響樂與動員300人的中華合唱團合作演唱,在當時是空前的,獨唱部份:女高音林瑞申,男高音王受寧,男中音潘朝軒,女低音李秋麗四位擔任,當年很受歡迎肯定,當時中央日報新生報中國時報聯合報都有大篇幅報導‧
2,另外其他合唱團方面:                     
〈1〉臺灣文化協進會合唱團,呂泉生指揮                      
〈2〉臺北教師合唱團是臺北市音樂老師組成的團體,水準很好李芳育指揮,   〈3〉中廣合唱團由林寬負責,                   
〈4〉中央合唱團由劉德義負責,                     〈5〉青年合唱團由計大偉負責, 〈6〉藝工總隊國光合唱團是領薪金的職業團體,水準最好,成員是幹校音樂系聲  樂好手為主,另特別聘用各大專院校音樂科系聲樂獨唱者參加,筆者也是成員之一。                                             
〈十一〉音樂家薪火相傳                 
1,林秋錦教授的得意門生是 孫少茹 劉塞雲,陳明律,金慶雲,董蘭芬,李義珍,唐鎮,辛永秀,任蓉,范宇文等。
2,戴序倫教授的得意弟子,有李祥龍,曾道雄,張清郎,陳榮貴等。
3,張彩湘教授的得意的學生例如陳郁秀前主委,陳必先是國際著名鋼琴家,吳漪曼,陳冠宇,盧昭洋等,張教授得意門生遍佈全省。
4,蕭而化,張錦鴻兩位培育的學生如 許常惠,史惟亮 張大勝,幹校音樂系的學生如左宏元,汪石泉,蔡盛通,李建,蔡佰武,駱明道,劉燕當,彭虹星等。
5,沈炳光,康謳兩位教授的學生如廖年賦,林福裕,杜黑,馬水龍,李泰祥,陳澄雄,遊昌發等,
6,申學庸教授的學生在臺灣是桃李滿天下如朱苔麗,王明子,李明義 李芳育等。
7,呂泉生教授 的學生如 林福裕,呂莉麗,林寬,向多芬等        
另外方面:陳秋盛,徐頌仁,樊曼儂,蕭泰然等也是重要的樂人。以上所列舉第二代樂人。除幹校音樂系畢業者留在臺灣,後再轉入影視流行音樂作曲:如左宏元,汪石泉,駱明道等。其他的第二代樂人全部出國留學深造,因此臺灣1971年以後是音樂界新時代的來臨,當年已經揚名國際樂壇有孫少茹,陳必先,朱苔麗等。 
8,但是大多數都學成回臺灣,為國家服務如許常惠 史惟亮,劉塞雲,曾道雄,陳澄雄,陳秋盛,馬水龍等
9,許常惠,從法國巴黎音樂院留學回國帶來現代音樂作曲理論傳遞他的得意門生:如馬水龍,陳澄雄,李泰祥,戴金泉,方晛耀,李芳育,陳懋良,戴鴻軒,
10,劉塞雲,由維也納音樂院學成回臺灣,從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研究唱法。 
11,陳澄雄,陳秋盛兩位學成回國,接長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兼指揮,對臺灣演奏的曲目有加大,整體水準有提升
12, 曾道雄國際男中音聲樂家留學西班牙,也在美國研究歌劇導演,回國創立(臺北歌劇劇場)他是臺灣首次導演世界著名義大利寫實派歌劇,馬斯卡尼作曲的《鄉間騎士》是世界級的戲劇男高音務必要演唱的劇目,民國62年11月24-25日在臺北市國軍文藝中心演出兩天,由曾道雄歌劇指導,女主角Santuzza由女高音王明子飾演,男主角杜利度〈Turiddu〉由男高音曾乾一,王受寧兩人分飾,其他有男中音陳榮貴的馬車夫〈Alfio〉,女中音楊鳳鳴的母親〈Lucia〉,次女高音向多芬的〈Lola〉,以及西西里島的村民由〈頌音合唱團〉主演「雖然過去臺灣也有歌劇演出,但是都是片斷選粹或者是小型歌劇演出」,民國64年以後臺灣國內才有義大利歌劇普其尼作曲的《托斯卡》以及莫札特的《唐喬萬尼》等歌劇演出,注:『(托斯卡)歌劇是中韓合作演出,tenor男主角畫家卡瓦拉多西〈Cavaradossi〉由韓國人擔任』因此,不可否認曾道雄導演《鄉間騎士》絕對是臺灣人自己演出義大利正統歌劇之先驅。
13,民國38年5月20日臺灣開始戒嚴,以致國語歌曲重視反共愛國愛家幸福美滿健康為創作宗旨,由民國50年代後期,例如劉家昌作曲;(中華民國頌)(梅花) ,(國家)。以及(美哉臺灣),(藍天白雲),幸福花園,生命如花籃,桃花舞舂風,(家在山那邊),(把握人生的方向),小城故事,綠島小夜曲,友情。以上很多流行歌曲作曲者,的確在威權反共時代,創作振奮人心的時代歌曲,對抗共產主義,維繫臺灣安全是有很大的貢獻。在這方面(學院派音樂家)貢獻就太少,唯一值得欣慰音樂家們都是遠離政治圈,228事件從當天到民國37年底,筆者查證音樂界無人參與。「不過鹿窟事件的呂若嚇先生是1948年以前有音樂演出記錄,但是在民國38年以後音樂活動他沒有演唱記錄」。

參,從影劇看臺灣光復初期的文化
  由於電影戲劇皆是西洋文化產物,緣起於中國在清末民初才出現最早的《南國劇社》當時所演的(舞臺劇)稱「文明戲」也就是(話劇)在八年對日抗戰時期大後方重慶有一棟著名的劇場〈抗建堂〉當年著名影星都有在那裡演出名劇,如曹禹的作品《雷雨》《日出》《原野》以及(風雪太行山)等名劇,因為抗戰時期經濟困頓物質缺乏,所以電影製片減少影星都轉向劇場演出,這種情況跟民國38年政府遷臺初期完全相同,也是臺灣光復初期的文化現象。
抗日戰爭結束,國共內戰開始,當時南京中央政府還陶醉在勝利的美夢中,此時中共的思想戰鬥部隊已經伸入臺灣;,光復後左派報紙 《人民導報》報社社長負責人是王添灯「228事件處理委員會宣傳部負責人」,共產主義的思想公開報導出現在臺灣,民國35年6月24日《人民導報》社論「十五天後能和平嗎」談論馬歇爾的國共和談,中共文化影劇界大老郭沫若,矛盾,田漢以及左派影星石揮都發表共產主義的妙文,大勢攻擊當時南京中央政府的蔣主席,但是臺灣行政長官陳儀沒有站在中央政府立場,制止取締《人民導報》有縱容之嫌,也導致促使228事件的爆發,陳儀督導失敗,筆者查考臺灣新生報從1946年9月以前大陸國片都有在臺北上演,但是繼後到1947年2月27日228事件前夕,長達半年時間臺北市的電影院國片全部消失,突然改放映西洋片,原由無法瞭解。
一,光復初年陳儀執政時期的容共現象
從民國35年1月1日臺灣藝術劇社在臺北公會堂(中山堂)演出國語話劇《 榮歸》。6月9日由宋非我,張文環,辛奇等組成的聖烽演劇研究會在臺北中山堂以臺語演出獨幕劇《 壁》很受歡迎。10月30日( 王育德)228事件參與者主持的戲曲研究會在臺南(古都戲院)演出《幻影》以及《鄉愁》11月四日在臺北市中山堂公演左派社會主義曹禹的《 雷雨》盛況空前。
  民國36年1月22日左派(新中國劇社)公演曹禹作品《日出》極獲好評
但是新中國劇社在228事件爆發後,該團返回上海取消南部演出,部份影劇人逃亡或失蹤臺灣電影戲劇股份有限公司行同解散臺北市場一片蕭條,西門電影院門可羅雀不過兩個月後西門町電影街已無冷清跡象各戲院的賣座擁擠大過往日。繼後又在九月十九日在臺北市中山堂公演左派曹禹的《原野》,民國36年11月1日實驗小劇團在臺北市中山堂公演陳大禹編導四幕喜劇 《香蕉香》(又名《阿山阿海》)該劇描寫「228事件前後本省與外省同胞的種種誤會引發省籍情結第二天 被禁止演出。同年十二月底行政長官公署重新成立臺北市電影戲劇促進會由藝術界名人呂訴上主持。
二,大陸隨政府三十八年撤退來臺的第一代影劇藝人
來臺的第一代影劇藝人,很愛國能與國家同甘共苦,共體時艱很多影星投入劇場演愛國反共民族話劇例如盧碧雲,藍天虹,王玨,吳驚鴻,張茜西,李影,井淼,葛香亭,龔稼農,田深,房勉,古軍,曾芸,黃曼,羅蘋,孫俠。導演方面:有 張英是(臺灣話劇界龍頭)宗由,張徹,袁叢美, 唐紹華,王慰誠師, 彭行才師, 王生善師,編劇方面:朱白水,李曼瑰,吳若,鄧綏寧師,陳文泉,白克以上在大陸時期已經是著名影劇人士。(顧毅)是國內舞臺宮庭佈景專家。
當年指導反共愛國民族戲劇運動政府官員有:蔣經國,何應欽,張道藩,周宏濤,黃少穀,馬星野,唐縱,沈錡,李葉,王星舟,龍芳等 
三,劇場與話劇演出
在臺北市中山堂演出的著名話劇有十場,也是為國家慶典影劇界聯合大公演,好似當年大後方(重慶抗建堂)盛況再現,也是深具反共愛國文化宣導介紹如下。

〈一〉臺北市中山堂公演《文天祥》是國民政府到臺灣劇運打響的第一砲全劇長達四小時一氣砢成無冷場觀眾如癡如狂男主角李影飾演文天祥。
〈二.〉《光武中興》劇情劉秀推翻王莽暴政,東漢光武中興
〈三〉《鄭成功》反清復明建設臺灣為中興復國的基地
〈四〉《中華魂》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以敘事詩方式劇情展現,共計十五場
〈伍〉《漢宮春秋》劇情介紹西漢末年孝平帝被王莽籑位的暴政
〈六〉.《還我河山》劇情介紹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以暴政必亡革命成功為題
〈七〉《青年進行曲》反共愛國話劇筆者早年曾經參加演出。
〈八〉《饑民圖》也是型像反共話劇
〈九〉《百醜圖》反共抗俄劇以小丑型態扮演,史達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
〈十〉《黨人魂》國民黨歷史劇中山堂公演劇情敘述徐錫麟,秋瑾革命先烈的事蹟演
出顧問的名單都是黨國大人物包括陳誠蔣經國谷正綱沈昌煥張其昀張道藩連震東
演員有李影飾徐錫麟,李行飾演秋瑾的丈夫,秋瑾由當時臺北市議員張泗英飾演。

 四、臺北市四十五年以後的話劇場所與第二代影劇藝術人士
除中山堂演話劇以外臺北早期四十年代中期西門新世界話劇,改為 《新世界劇場》上演話劇,其他《大華戲院》「現為國軍英雄館」西門紅樓,國光戲院,明星戲院,永樂戲院以及植物園內的藝術館都是演話劇的好地方。
由大陸遷臺的第一代影劇藝術家如張英,彭行才,王生善,李曼瑰,宗由,唐紹華,張徹,鄧綏寧等在臺灣當時唯一的兩所學校任教是板橋藝專影劇科,另外是政工幹校影劇系培養很多第二代傑出影劇編劇導演人才:幹校如張永祥,劉藝,貢敏,趙奇彬,張曾澤,徐天榮,劉立立,劉伯琪,聶光炎(西洋舞臺設計權威)。板橋藝專:李安,侯孝賢,饒曉明,丁善璽,吳桓,徐一功,黃海星,王中平,桂治洪,宋廷美,楊靜塵,李作楠,湯孝先,李至善,熊廷武等。
影劇藝人:夷光,穆虹,魏平澳,張仲文,崔冰,歸亞蕾,梅冬尼,李虹,劉引商,劉華,韓甦,黃宗迅,唐菁,曹健,毛威,吳風,金石,丁強,王戌,江明,馮海,金滔,關勇,井洪,苗天,高明,谷名倫,田文仲,李冠章,田豐,魯直,常楓,雷鳴(李行,白景瑞)早期為演員出身,郎雄(源為陸光話劇隊演員 中視六十二年開播為基本演員主演《長白山上》走紅)。
臺灣影劇界藝文人士如張英,王生善,彭行才,張徹,王慰誠皆是忠貞國民政府的戲劇藝術教授,雖然他們是出自大陸戲劇泰斗,如曹禹,洪深,田漢得意門生,但是皆為臺灣反共愛國劇運,貢獻卓絕,唯一深感遺憾,影劇界崔小萍涉及匪諜案,在此不加以論述。不過要瞭解臺灣早在光復初期民國35年1月,中共報紙《人民導報》已經公開在臺灣發行王添灯是《人民導報》社長, 中共著名文化人士郭沫若矛盾田漢石揮以及臺灣228事件主腦 王添灯,宋斐如,當時都有專論發表在《人民導報》,筆者認為陳儀與王宋兩位先生跟中共有關聯。
    肆,臺灣電影與反共愛國意識介紹
一,《黃帝子孫》 白克導演,王大川,鄧綏寧編劇民國四十五年上映。
二,《阿里山風雲》張英導演,張徹編劇,劇情乃吳鳳與原住民文化衝突之介紹,吳鳳犧牲自己生命來感化原住民習俗,主演者吳驚鴻,藍天虹,崔冰,張茜西,李影(飾演吳鳳)等,民國四十年臺北市電影院上映。
三,. 《惡夢初醒》宗由導演鄧禹平編劇主演者盧碧雲藍天虹王玨黃曼等民國四
年臺北市電影院上映本片故事敘述一個受中共左傾思想毒化的女青年羅挹芬她自
前進做了你女匪幹為中共賣命,後來發現中共種種禍國害民的血腥暴行,良心未愍
的羅挹芬,醒悟過來但已太晚,身染惡性梅毒,被共軍丟在路邊悲憤失望的死去本
劇在宣導中共政權的邪惡陰謀的本質利誘青年人為他們賣命。這是一部反共宣傳
缺少感性震撼力,流於說教票房收入很少。
四,《罌粟花》32袁叢美編導主演者盧碧雲王玨夷光井淼孫俠古軍李行黃曼等 中華民國情報員與中共女間諜鬥智的影片。
五,《永不分離》徐欣夫導演主演者吳驚鴻王玨田深李影等,故事敘述林場共諜

破壞臺灣人與外省人的感情,挑起工潮引發毆鬥,幸即時發現共諜陰謀加以逮捕本省人和外省人合作永不分離。民國四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臺北市上映。
六,. 《歧路》王方曙編劇徐欣夫導演,主演者張仲文,穆虹,唐菁,王李影
黃宗迅,魏平澳等,青年人誤入歧途被中共誘惑利用,後來治安機關逮捕,主要消滅中共間諜網,中影公司四十四年四月二十五日開拍。
七《夜盡天明》潘壘編劇,王方曙,田深聯合導演主演者張仲黃宗迅魏平澳敘述義民偷渡逃出大陸的反共影片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開鏡。
八,《一萬四仟個證人》王豪導演敘述從韓國回到祖國臺灣的反共義士。
九,《梅崗春回》王方曙編劇,宗由導演主演者李影唐菁黃宗迅穆虹張仲文
澳平澳,王深,雷鳴等故事內容中國邊疆地方有一村鎮(梅崗)時常受到匪徒滋擾梅崗村民自組鄉團保衛,匪徒陰謀破壞失敗,當匪徒最後來犯引起一場大戰,村民萬眾一心消滅(土匪)保衛梅崗,本片以暗示方法讓觀眾去體味意有所指的(敵人)本片民國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影公司開拍本片組團曾赴東京,代表中華民國參加第二屆東南亞影展,但未得獎。
十,《金門灣風雲》是中日合作電影主演者日本影星石源裕次郎與(中影)    演員王莫愁,劇情日本新聞戰地記者到金門採訪遇中國少女發生戀愛,但是日本在金門砲戰死亡的悲劇本片是反共時裝片民國五十年代發片。
十一,.其他反共影片如《奔》《風塵劫》《音容劫》《烽火麗人》《天倫淚》。對臺灣國內政策宣導影片:如《春滿人間》《嘉禾生春》《蚵女》宣傳政府三七五減租及照顧漁民經濟政策有關注。

        結論                                
 
民國四十年代初期,由於早期隨國民政府來臺灣音樂人士,大多數是音樂教育家,因此早期國民政府出產的影片沒有歌唱片,很多歌唱片是香港影片,而中華民國臺灣的歌唱影片到1970年電影(梅花)主題曲(梅花)才成為家喻戶曉的愛國歌曲,這首曲子是劉家昌作曲。不過在影劇方面早期臺灣經濟艱困物資欠缺之下拍片減少,影星藝人屈就為反共大業投入劇場,造成臺灣話劇空前鼎盛,筆者研究1949年隨政府來臺灣的文化著名學者除『胡適』以外,其他頂尖著名學者都沒有來臺灣,尤其音樂人才太少,除戲劇方面對反共文宣有貢獻。其他音樂文化宣導流於反共八股,缺少柔順的教化功能與中共在大陸時期的音樂歌曲比較之下是失敗的,導致戒嚴令超越文化宣導,讓人民覺得國民政府是威權統治,這是當年國民政府的失策,後期第二代音樂家的出現,音樂才真正的開花結果,由本文可以洞悉二戰前後海峽兩岸音樂影劇互為因果之關係,梁良先生在他著作《看不到電影百年禁片大觀》165頁所云:(1949年國民黨的江山就是被中共文宣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打敗的)。筆者與梁先生心有同感 國民政府來臺灣,音樂家多數對反共文宣,以超然態度置身事外,因此電影音樂震撼人心的柔性文宣,沒有發揮,沒有出現在影片中,例如,《惡夢初醒等》,而法令戒嚴令更甚於文化宣導,這是當年造成國民政府威權統治的形成,不過國民政府的確在臺灣實施很多德政,但是不懂得文宣,這是很遺憾的。
參考書目
(1) 陳志昂,《抗戰音樂史》,出版地大陸中國,黃河出版社。
(2) 呂實強手稿,《記憶猶深的幾首抗戰歌曲》,關於大刀進行曲。
(3) 呂實強,《民國二十年代中國歌曲中所表現的抗日精神》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中研院近史所印行。
(4) 顏廷階編撰,《中國現代音樂家傳略》,行政院文建會贊助出版。
(5) 趙廣暉主編,《現代中國音樂史鋼》,樂韻出版社。
(6) 黃仁、王唯編著,《臺灣電影百年史話》,中華影評人協會出版。
(7) 《臺北市志》(文化志卷八)藝術篇,臺北市文獻會民國七十八年三月出版。
(8) 《上海百樂門》,典藏原唱老歌(3),上海百樂門典藏老歌出版。
(9) 許常惠,《臺灣音樂史初稿》,全音樂譜出版社八十九年十月二十日發行。
(10) 戴金泉,《黃友棣教授的音樂世界》,黃友棣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         音樂系發行。
(11) 《愛國歌曲集》,海外出版社民國四十二年五月初版。
(12) 李中和編撰,《中華民族歌曲選集》,改造出版社印行。
(13) 林聲翕,《談音樂論樂》,談音樂論樂,東大圖書公司印行。
(14) 《抗戰歌曲獨唱選集》,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七十六年六月二十日發行。
(15) 熊德昕編,《抗戰歌聲》,求新文具印刷公尺七十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版。
(16) 梁良,《看不到電影》「百年禁片大觀」,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5月24日初版。
(17) 鐘寶寶,《香港影視業百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8) 左桂芳、姚立群編,《童月娟回憶錄暨圖元資料彙編》,行政院文建會國家電影 資料館印行。
(19) 陳剛主編,《上海老歌名典》,遠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初版。
(20) 劉國煒編著,《金曲五十年國語流行歌曲實用寶典》,動工國際廣告有限公司出版。
(21) 陳郁秀編,《臺灣音樂閱覽》,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2) 楊碧川,《臺灣現代史年表(政治事件戒嚴令雷震案)》,一橋出版社出版初版1996年4月。
(23) 《全省第八屆音樂比賽入選名單發表》,民國四十六年九月三十日,中央日報登載。
(24) 《中國近百年歷史圖集1840到1975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圖書刊本1976年香港發行傅斯年圖書館查考。
(25) A PICTORI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aption THE SEVENTIES PUBLISHING CO Hong Kong 1976 。
(26) 蔡元培,吳敬恆,王岫廬主編,撰述者陳博文,《中日外交史 清代之中日外交》( 甲午之戰),上海寶山路商務印書館發行,中華民國十七年五月初版資料來源傅斯年圖書館。
(27) 《臺灣新生報》,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馬歇爾將軍調解,國共和談失敗,美軍中國資料來源臺灣圖書館中和分館。
(28) 《上海申報》,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馬歇爾調解國共和談破裂準備回美國來源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郭廷以圖書館 。
(29) 《上海申報》,民國三十六年二月十三日,皇后戲院首演(八千里路雲和月) 。
(30) 《上海申報》,民國三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一江春水向東流]上海首演。
(31) 《臺灣新生報》,民國三十六年,全年有大陸影片周璇王引主演的「滿園春色」等歌唱片。
(32) 《臺灣新生報》,民國三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臺北(大世界電影院)上演「一江春水向東流」,同年臺北市也上演「天堂舂夢」「松花江上」「夜店」等中共歌唱電影片資料來源中央圖書館。
(33) 《臺灣新生報》,民國三十六年一月在臺北上演由周璿,王引主演歌唱片(滿園春色)(民族的火花)資料來源中央圖書館。
(34) 黃仁,《電影與政治宣傳》,萬象出版公司初版,1994年5月。
(35) 黃仁,《臺灣話劇的黃金時代》,亞太圖書出版社初版,2000年4月初版1刷。
(36) 杜雲之,《中華民國電影史上下》,行政院文建會出版,1988年6月出版。
(37) 黃仁編輯,《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行政院文建會出版,2005年5月31日初版。
(38) 葉龍彥,《臺北西門町電影史》行政院文建會出版電影資料館發行 19997年出版。
(39) 鐘雷主編,《電影歲月縱橫談》行政院文建會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1994年6月15日初版。
(40) 川瀨健一,《臺灣電影饗宴》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8月初版。
(41) 焦雄屏,《改變歷史的五年》臺灣電影史叢書 萬象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
(42) 葉龍彥,《臺灣電影史》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6年初版。
(43) 《人民導報》,民國35年4月12日王添燈撰(我的政見)「保障言論自由」。
(44) 《人民導報》,5月26日 王添燈撰文(掃除民主 政治的障礙)。
(45) 《人民導報》,3月15日宋斐如專論(國家為什麼要保障人民自由)。
(46) 《人民導報》,民國35年6月23-27日專欄(十五天後能和平嗎?中共郭沫若,、矛盾、田漢、石揮等,談論對馬歇爾調停國共和談的反對意見
(47) 《中央日報》民國62年11月26日報導:「歌劇鄉村騎士深獲觀眾激賞」

摘 要
本論文重點研究為何逼迫國民政府,由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 我認為緣起中華民族抵抗日本侵略中國,因此全中國人團結一致,呼籲停止國共內戰,以致國共合作組成聯合抗日作戰陣線。在抗戰期間事實上,中共沒有對日軍作戰,從相反方面來看,當時重慶的中國抗戰政府,由於國共合作,任命周恩來擔任軍事委員會文化政治部副部長,掌管全國文化宣導工作,因此中共利用電影音樂歌唱,宣揚共產主義馬列思想,同時用電影揭發蔣介石政權貪污腐化無能,當時蔣委員長仁慈寬厚受騙,沒有注意忽視中共的文化統戰,終於國民黨喪失民心,而中共獲得全中國人的認同,佔據大陸地區,1949年國民政府被逼迫撤退到臺灣地區。
 國民政府在臺灣‧決定勵精圖治創新改革,同時強調文化宣導,重視音樂戲劇電影的反共愛國宣傳,但是 早期1955年以前 ,臺灣缺少具有影響力的著名文藝學者 ,所以 反共文藝變成僵硬說教式的反共八股,因此國人反對,不能接受 造成 臺灣的
本文將在97年11月26日上午9-10時星期三後天發表
地址:羅斯福路台灣大學校本部文學院音樂研究所教室,校門進去左側第一棟文學院大樓,奉朱老師交代煩請麗蓉老師通知228事件研究小組各位專家學者蒞臨指導,王受寧0910006539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2006&aid=2435167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3 23:20 【udn】 這裡更低價!黃花 韓風 流線 花樣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