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2 02:21:43瀏覽277|回應0|推薦4 | |
作者在上一章提到-美感視覺的特徵是淡漠及抽離的,在這章認為美感的注意力是不分心,作者提到了佛教的《瑜伽經》及《清淨道論》等兩個經典,作者在這章主要是用佛教的觀點來再次闡述及堅定他所提出美感經驗的論點。 作者舉出在《瑜伽經》中有幾個造成心的智識浮動的因素-認知(包括對的及錯的)、想像及記憶,及在《清淨道論》中認為對某種心智客體的認識,可藉由分心式的反省及不分心式的冥想達到。 作者在文章中說我們每天的經驗有三個基本的方法-行動、知道及感覺。但這個跟美感眼光及冥想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它們一點都不主動,也不想改變世界;是非認知的,因為它們的特質是不分心、不待言說及講求整體;也不涉及情感,因為它們將私心排除在外,而且它們是沉思的。 在這邊我筆者非常認同,佛教常教人要禪坐,心靜平和的去思考一切自己所遭遇到的問題,在個人經驗中,透過禪坐的練習,的確是可以看到事情的最關鍵,這個的好處是可以看到事情最原始的面貌,並找到事情解決的辦法,過程是需要花時間去練習的,而且也需要靠自己願意去面對及反思。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