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音樂的學生通常不愛音樂?
2009/04/09 02:08:52瀏覽1176|回應0|推薦8

學音樂的學生通常不愛音樂?
─培養音樂家不如培養愛樂者

唐太宗

  日前筆者在本部落格寫了一篇「天下父母經─兒子學琴有感」,道出吾家
小兒學琴的情形,以及許多父母一味期待或強迫孩子學琴的可能結果。有部落
客留言回應,其孩子在學琴時的確學得非常痛苦,主要原因即是孩子不愛學、
沒有興趣,也沒有天賦,所以勉強孩子學琴,或勉強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結
果就像揠苗助長一樣,往往適得其反,為人父母者可不慎乎!

教育體系在「自愚愚人」

        四月一日(愚人節)當天,聯合報「名人堂」刊登了一則新新聞副社長兼總
主筆楊照所寫的「享受知識,而不是勉強吞嚥知識」專欄文章,文中提到一
位在社會上備受歡迎愛戴的老師,教會許多人欣賞古典音樂,可是他在大學裡
教授的音樂史課程,音樂系科班的學生在課堂上睡得東倒西歪,為何會如此?
這位音樂系教授的答案是:「因為在台灣學音樂的學生,通常都不喜歡音樂
。」教授說得心平氣和、稀鬆平常,似乎已見怪不怪,但確是令人吃驚及感到
現行教育體系在「自愚愚人」的現象!
        究其原因,就是多數音樂系的學生可能不是真正的喜歡音樂,音樂系或許
也不是他們的志願,只是父母在從小的期望或勉強下,非常無奈地不得不走上
學音樂這條路,成為一個「名不符實」或虛有其表的音樂系學生。

失去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就筆者所知,有音樂系畢業的高材生,果然學以致用,畢業後一直在擔任
音樂老師、鋼琴教師或走專業演奏的路線,但除了授課、教琴及必要的演出外
,從此不再彈琴,不聽音樂會,也不再接觸音樂活動,平時也不大聽古典音樂
。似乎已完全失去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故與音樂保持距離。這似乎與某
些廚師一樣,一旦離開工作場所,就不再進廚房、碰鍋鏟一樣。廚藝與琴藝只
是工作,謀生的工具,而不是真正陶冶身心、充實心靈的生活藝術,也不是一
項可以作為充實生活、享受生活及提升生活品質的元素。
        音樂應該是可以讓人感到非常enjoy的,無論是否是音樂科班出身,是否是
專業或職業的音樂人,或是一班普羅大眾,音樂都是非常吸引人的,尤其是優
美的樂音更令人情不自禁地陶醉神往!
  所以,「學音樂的學生,通常都不喜歡音樂!」豈不讓人感到意外、突兀
與諷刺?此不只是音樂系教育的問題,而是整個台灣教育的問題,當然也是父
母教育孩子的問題。現在大家一直都在強調教育改革,但教育改革的重點不是
在於升學考試要考幾次?白話文、文言文要佔多少比例?小學要不要教英語或
閩南語?教科書要「一綱多本」或「一綱一本」?這些其實都是枝節問題,而
不是教育改革的重點核心。

「因材施教」讓教育與生活結合

        教育改革的重點在於,「至聖先師」孔子所倡導的「因材施教」及「誨人
不倦」。除了課業壓力要鬆綁,讓孩子可以快樂學習外,更重要的是針對學生
的性向、興趣等個別差異,給予因材施教,啟發其學習潛能,使其樂在其中的
盡情吸收知識、享受知識及應用知識。而不是被父母師長勉強填鴨、灌輸的高
壓教育方式,心不甘、情不願地勉強學習,成為死讀書的考試機器。就算是音
樂系或美術系培養出的高材生,也只不過是充滿匠氣的音樂或美術工匠而已,
而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音樂家或美術家。
        如果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與熱誠,學習怎會枯燥乏味?怎麼會打瞌睡?或
是離開學校後,就從此拒絕往來,不再接觸與學習?
        期望教育主管當局、學校師長與父母,也都能心平氣和的正視以上問題,
不要再有勉強學習或填鴨式的教育,讓孩子可以在快樂的學習環境中,去擁抱
知識,享受知識,從而快樂生活!

        讓教育與生活結合。與其勉強培養許多不快樂、對音樂沒有熱情的            
音樂家,不如多造就一些快樂享受(happy & enjoy)音樂的愛樂者!


       (2009.4.8凌晨於台北)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sepr&aid=283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