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理財力」 遠離貧窮
張世民
「人不理財,財不理人」,一個人理財的能力,簡稱為「理財力」,攸關
人一生的財富走向!尤其現在是M型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你要過富有的
生活,還是過貧窮的生活?就靠理財力決定。一個上班族或是一般人( 包括家
庭主婦、學生及退休老人),如果能好好理財,或是很會理財,擁有過人的理財
力,這輩子不但可以遠離貧窮,而且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富有之人。
理財觀念愈早培養愈好
理財力可以簡單的說是管理財富的能力,再進一步延伸,具體地範圍包括
理財的正確觀念、賺錢的能力、財富分配的能力、投資理財的能力及個人金錢
價值觀等。
有關理財的觀念,愈早培養愈好。例如有些父母在孩子還年幼懵懂時,就
讓孩子開始有金錢數字的觀念,告訴孩子要吃什麼東西、要買什麼玩具,要用
錢去買;爸爸、媽媽要辛苦上班工作,才能賺錢,有了錢才能買吃的東西和買
玩具。在孩子上小學後,有的父母會開始給孩子一點零用錢花用,這時父母就
可以教孩子認識鈔票、錢幣的幣值種類,買東西時如何使用,如果拿十元去買
五元的東西,就要找回五元。
孩子開始使用金錢後,又要開始教孩子妥善保管金錢,當用則用,不能隨
便花用,浪費金錢,因為父母賺錢不易。這時有的父母也會為孩子在銀行或郵
局開立專屬戶頭,把孩子的壓歲錢和用剩餘的零用錢存起來,開始培養孩子儲
蓄的觀念。也有的父母也會教孩子每天記帳,把每一筆支出紀錄下來等等。透
過父母點點滴滴的言教身教,孩子在耳染目濡中,就大致已有初步的用錢和理
財觀念。
學校理財教育不能偏廢
除了父母的家庭理財教育外,學校在理財觀念的教育宣導上,也不能偏廢
,而且也是愈早教愈好。前任教育部長、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即認為,
在知識經濟的社會中,擁有知識的人比較容易擁有高財富。但是過去的教育體
系並沒有納入財金智慧這個領域,以至於每個人在理財方面都得從空白開始自
我摸索學習,如果可以將正確地理財觀念納入正規教育體系,讓小孩及早接觸
財經知識,或許就能避免貧窮的遺傳與擴散。
曾志朗的主張,是有其必要的,因為每個人一輩子都要接觸及使用金錢,
真正賺錢的時間,則大概集中在二十至六十歲之間。換言之,一個人一生使用
金錢時間要多於賺錢的時間,如何在有限的賺錢時間內累積財富,以供應沒有
收入時的生活所需,這就要靠有效的理財,正確的使用金錢,做到金融界的宣
傳口號:「謹慎理財,信用無價」的地步,才能在退休後的老年生活無後顧之
憂。
所以有關理財的觀念、理論及實務,不是大學讀財經、金融科系的人才需
要學習,而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而且從小學,甚至從幼稚園開始,就要開
始循序漸進地逐步培養建立,一直到大學畢業、步入社會成為上班族、到結婚
成家、養兒育女,再到最後的老年退休規劃,都需要謹慎理財。所以理財是一
輩子的事,人生的每一階段都需要具備不同的理財力,針對不同需求作不同的 理財規劃。例如最近銀行利率已接近零利率,要如何因應,如何理財?就是一 個重要的理財專業課題。(此留待下回「零利率時代的理財之道」,再作進一步 討論)
培養理財力 過富有的生活
如果家庭及學校在理財觀念的教導上能雙管齊下、相輔相成,幫助每一個
人都有理財力,則可以有效提升整體的國民所得,為社會多培養一些富人,減
少一些窮人,促使社會達到均富的理想。
作為一個上班族,更需要增進理財力,一方面增加收入,累積財富,另一
方面也可以身作則,在使用金錢及理財投資上,為孩子樹立良好典範,以建立
富有幸福的家庭。尤其在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經濟不景氣、裁員減薪及失業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衝擊下,許多家庭財富縮水,收入銳減;此時,無論
是上班族或是一般人(包括家庭主婦、學生及退休老人),更要做好理財的功課,
讓自己的經濟獨立,不虞匱乏,甚至可以過著富有的生活。
聖經箴言說:「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
子,其利益強如精金,比珍珠〔或作紅寶石〕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
與比較。他右手有長壽.左手有富貴。他的道是安樂,他的路全是平安。」一
個懂得理財或做好理財的上班族,就是一個有智慧、聰明的人,其結果就是擁
有長壽、富貴、安樂及平安。這真是一個富有的人生,也是令人羨慕的人生!
(2009.3.26凌晨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