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10 00:12:34瀏覽174|回應0|推薦0 | |
聯合/話說「媽寶」:能否每個人為自己負點責任? 2015-10-09 02:29:4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媽寶」現象,向來有之,於今尤烈。最近因大學新生入學,不管是學生搬入宿舍、選課疑問等事項,常見家長越俎代庖,插手干涉,讓校方頭痛不已。大學教授紛紛加入討論,課堂上千奇百怪的媽寶學生問題,令人啼笑皆非。但這實在不是可以一笑置之的題目。媽寶日多,表示越來越多年輕人無法獨立自主;然而,等到終究要出社會、為自己負責的時候,會是一個艱苦的門檻。 本來就有人指時下的年輕人是「草莓族」,結果引發論戰,年輕人反譏年長一輩占盡時代「好康」,剝削了青年世代的發展機會。不同世代間存在代溝,不是新鮮事。而「媽寶」話題與「草莓族」現象有重疊之處,不同的是,「媽寶」這字眼充滿戲謔意味,在年輕人平輩之間也成為調侃對象。口頭禪「回家問我媽」的人不在少數,卻往往不自知,網友還編製出「媽寶指數」以供檢測問題的嚴重度。 中文維基百科說媽寶是「彷彿尚未斷奶的成年人」,十分貼切。就以媒體報導的大學校園裡的媽寶現象來說,諸如:父母提行李,孩子滑手機;年輕人入學、面試都由家長陪同;家長以全家出國旅遊為由而要求教授錯開考試時間;要求校方替「首次隻身在外」的孩子過生日;乃至從學期初選課,到學期末的成績,都見家長氣急敗壞致電教授強力干預……。凡此種種,令人想起龍應台於三十年前提出的「幼稚園大學生」一詞,當初用來批評大學教育僵化,使學生思考力貧弱;用於今日仍十分「應景」,只不過,讓孩子長不大的緣由,通常竟出於家長的不肯放手。 的確,有人說,媽寶現象,責任出在「媽」而多過「寶」;也有人說,先有寶媽,才有媽寶。當今媽寶的父母,多為戰後嬰兒潮世代,幼時經歷過大環境的操練,培養出追求成功的企圖心。如今或許財力上較為寬裕,或許心態上不願孩子重蹈自己早年吃苦經驗,不知不覺就成了「媽寶製造機」。這類型家長理應調整心態,坊間教導「愛他不要害他」的忠言勸諫不知凡幾,但出於家長這一端的結往往還是解不開。 從社會集體現象來說,媽寶非台灣獨有,有人認為這種「停滯於青少年和成年之間」現象,已成人類生涯的一種普遍可見的「新階段」。但這一「新階段」的確讓很多人的「無法斷奶」無限期延長。具體說,例如台灣大學校園的延畢人數年年增加,很多人不願走出學生身分的庇護,也就順理成章不必接受成年人獨立自主的責任。更嚴重的是例如日本發展出「繭居族」之說,有些看似生理機能正常的年輕人足不出戶,拒絕與社會接觸,生活全賴母親照料,被視為一種「社會退縮症」。 從私人家庭來說,由此產生了「孩子三十歲還靠家裡養」的問題。而同時造成公共資源的耗費,更不可輕忽。大時代的經濟景氣不佳,讓年輕人就算想展翅飛翔亦感乏力,遂乾脆躲在家庭庇蔭下。社會上又充滿過度討好民意的氛圍,缺乏號召「每人為自己負一點責任」的動力。小事如颱風天讓「泛舟哥」一夕成名,反映不少年輕人心態,凡事只顧自己好玩,不管社會負擔。嚴肅一點說,社會新聞不時可見濫用公共資源事件,不久前才又發生登山意外,有人腳踝扭傷,出動空軍以直升機救護下山。新聞照片顯示該名登山客足蹬涼鞋,如此裝備登山而扭傷腳,就要空軍出勤,情節像有人被刀片割破手指流血即狂叩一一九那般誇張,讓網友不滿,留言主張「使用者付費」。 媽寶受父母呵護於一時,對其身心成長實非有利;怕的是社會整體也充斥「人人為我」的氣氛,把依賴他人扶持、歸咎他人負責視為理所當然,則世代累積的社會資產終究也會坐吃山空。有鑑於此,我們呼籲從教育面、從政策面,站回「每個人為自己負一點責任」的起始點,不要讓「媽寶」從個人問題、家庭問題,衍生變成社會問題。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