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感世代V.S.生命教育
2011/12/07 23:45:35瀏覽517|回應0|推薦22

生命教育究竟是什麼?它和父母的關係是什麼?它和家中的小小孩又有什麼關係呢?在12月號的《學前教育雜誌》中,規劃了「幼兒生命教育」專題,邀請曾志朗主委、黃迺毓、劉容襄等專家說明生命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與作法,一起走入少女公益家---沈芯凌和不老頑童劉其偉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中,也邀請資深讀書會帶領人劉清彥、愛電影的親子作家李偉文推薦好書和好影片,讓爸媽帶著孩子走入生命花園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學會尊重與珍惜自我與萬物,讓孩子不論走在生命旅程的高峰或低谷,都能常保有讓這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熱情!

無感世代V.S.生命教育

當寶寶還小的時候,他對身邊各種事物的好奇和探索行動,以及「打破沙鍋問

到底」的決心,總會讓許多爸媽感到有些吃不消。但隨著孩子日漸長大,很多

爸媽會發現,當你問孩子想吃什麼或玩什麼?他總是意興闌珊地說:「隨便!

都可以!」當你問孩子未來想做什麼,他也總是搖搖頭說:「我不知道。」

很多媽媽總覺得孩子還小,等他長大就自然有答案。但事實上,孩子的態度正

反應了他看待自己和世界的眼光。只是,我們也不禁要問,是誰創造出了這一

批對人事物都「無感」的孩子?

生命品質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

根據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於2008年所做的「生命教育大調查」,發現台灣地

區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童,隨著上學的時間愈久,年齡愈大,孩子愈不喜歡自

己,愈不快樂,也愈缺乏自信心。在近1800位孩子之中,有高達六成以上的孩

子為了學習而煩惱,兩成五的孩子苦惱於人際關係,煩惱於補習和上安親班的

孩子也有12成,還有些孩子則對外表感到很不滿意。

若對照全球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自殺率與校園霸凌事件,當孩子的生活被過多的

認知學習課程填滿,貧乏的生命經驗,將讓他成為一座與世界分隔的孤島,只

有基本「生存力」但缺乏「生命力」的孩子,在終點線前一遇到困難,常常選

擇自動棄權。

最缺乏「匱乏」經驗的世代

十多年前,在擔任教育部長期間,曾經因為數起令人震驚的國中、小自殺案件

,而將2000年訂定「生命教育年」,大力推動生命教育的曾志朗政務委員,回

顧這十年推行生命教育的成果後,他認為早該跳開自殺防治的範圍,把生命教

育往下延伸,正視目前幼兒生命教育的問題。

他指出目前孩子們最大的生命困境,在於生活的物質面已過度富足,任何「想

要」而不是「需要」的東西也都很容易得到,所以不太懂得珍惜。再加上很多

忙碌的爸媽沒有時間「陪孩子一起長大」,當養育責任都外包給保母、阿公阿

媽時,心中難免會有虧欠感,除了用物質盡可能的滿足孩子,對於行為的尺度

往往也比較放鬆,在放縱和呵護下成長的孩子,往往較缺乏體會挫折的機會,

也無法了解「沒有」或「匱乏」是什麼感受。因此,這樣貧乏單一的生命經驗

,易讓孩子對人、事、物都呈現一種無感的態度,導致缺乏同理心以及挫折忍

受力。

按表操課的Buffet人生

任教於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同時也擔任《Reach &Touch兒童生命教育》

專刊總編的黃迺毓教授則指出,缺乏動機是這個世代最為嚴重的問題。

很多爸媽習慣用物質獎勵引導孩子上進,完成某些任務便帶他去迪士尼樂園或送

iPAD等物質,因為不是孩子自己想做,一旦沒有持續滿足孩子變大的物質胃口,

後期往往失效。

此外,黃迺毓教授回想起有次演講時,一位媽媽憂心地請教她問題。他說為了兒

子,他和先生努力打拼,買了第一棟房子,後來擔心兒子長大後要結婚獨住,便

再買了第二棟,接著又想到萬一孩子找不到好工作時,可以當房東,便又拼命買

了第三棟房子。但現在,他卻感到很苦惱,因為不知如何教孩子對生命抱持目標。

黃迺毓教授笑著指出,很多爸媽從小便叮嚀孩子要好好努力,才能考上好學校,

才能有好工作。如果我是這位媽媽的孩子,一定也很苦腦,因為明明只要等著長

大後當現成的房東收錢,就不愁吃穿了,媽媽又還要問他有什麼目標?

的確,當孩子生命的一切都被滿滿的計畫填塞安排好了,沒有任何驚喜和彈性的

可能,這就像天天餵孩子吃Buffet,孩子從不需要擔心吃不飽,也不需要思考該吃

什麼口味,當然也不可能記得任何食物的滋味了。

缺乏獨立思考與望向未來的目光

20多年帶領兒童與青少年進行讀書討論會的劉清彥老師則指出,現在的孩子生

的少,在每個家庭中,孩子都像是世界的核心,全部的大人都忙著繞著他打轉。

這些活在家庭溫室中長大的孩子,普遍自我形象都很好,有些甚至有「自我感覺

過於良好」的傾向,與人互動的經驗有限的他們,往往眼中只有自己,一心只想

著:我要說話、我最重要,當別人要表達時,不會想到該停下來等待與欣賞。這

些習慣被安排的孩子們,往往挫折容忍度都比較低,容易被小問題打敗,動不動

便尋求爸媽和老師的幫忙,獨立思考能力明顯不足。

曾志朗主委也憂心的指出,沒有自己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不會有自己的渴望、

想打造自己的天地,想要的、想做的,都是眼前看得見的,孩子不能想像那看不

見的未來,也不會有向未知探索,向未來人生遠眺的目光。這些孩子因為沒有預

期目標,往往也缺乏進取心,一遇見問題,便決定縮回家中的舒適區(Comfort Zone),變成讓很多父母頭痛的啃老族或尼特族。因此,曾志朗主委認為生命教

育對孩子非常重要。

幼兒生命教育是什麼?

一般人常以為「生命教育」就是「生死教育」、「品格教育」、「宗教教育」或

是「環境保育」,但事實上,這些概念都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培養孩子看待自己與世界的目光

根據教育部在2007年所公布的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指標中,共分成「人與自己」

、「人與他人」、「人與環境」這三個向度。對孩子來說,「人與自己」包含認

識自己、肯定與實現自我;「人與他人」包含同理、欣賞、包容與關懷他人;「

人與環境」包含尊重與珍惜環境中的多元生命等概念。

從本質來看,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認為,生命教育其實就是培養孩子

看待自己與欣賞世界萬物的目光,它主要在協助孩子在人我、人己和人與環境之

間,找到合適的對應「關係」。

.為孩子裝備面對未知生命的能力

資深的讀書會帶領人劉清彥老師認為,如果把生命當作是一段旅程,生命教育對

06歲孩子之所以重要,那是因為此階段正是打包行李,裝備自我概念的年紀。

孩子必須先了解自己是誰,然後尋找旅行的伴,學會欣賞這個世界的美麗,與環

境建立關係,接著,才會進一步去思索這趟旅行對生命有什麼意義。

.讓孩子看重自己,發揮潛力

從實踐的概念來看,曾志朗主委也特別提醒大人:「真正做好生命教育,就是要

讓孩子了解這世界因為由各種不同事物所組成,才會這麼美麗。只有當孩子了解

自己是這個多元世界中重要的環節之一,讓他看重自己,發揮潛力,世界才有機

會因此而被改變!」不過,大人想要孩子活出什麼樣的生命品質,自己還是得先

作個好榜樣,活給孩子看。

本篇文章出自學前教育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nyjan5412&aid=5908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