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寂寞讓我如此美麗”——海子抒情短詩《日記》賞析
2013/07/26 17:01:41瀏覽2521|回應0|推薦2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 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

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

今夜 這是惟一的,

最後的,抒情

這是惟一的,最後的,草原

我把石頭還給石頭 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青稞只屬於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1988年7月25日火車經德令哈


海子,原名查海生,人們習慣稱他為“北大詩人海子”,1964年出生在安徽懷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臥軌自殺。他曾長期不被人理解,但他是中國70年代新文學史上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的詩人。他在極端貧困、單調的環境下創作了將近200萬字的詩歌、小說、戲劇、論文。其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塞亞》、長詩《大劄撒》(未完成)、話劇《弑》及約200首抒情短詩。出版的詩集有《土地〉》(1990年)、《海子、駱一禾作品集》(1991年)、《海子的詩》(1995年》、《海子詩全篇》(1997年)。 這首抒情短詩〈〈日記〉〉,寫於 1988年6月27日,從詩後面的小注可以知道,這是海子第二次坐火車去西藏,經過青海省的德令哈市時,自己的所想所感,寫的情真意切。全詩採用了日記這種便於抒情的文體,以一個來自異鄉的“弟弟”的那種怯弱而樸拙的孩子口吻,同“姐姐”真情告白,如泣如訴。全詩共分成四小節,感情層層遞進。如果說第一小節僅僅是交代了自己的處境,即夜色籠罩,我只有戈壁,我在德令哈的話,那麼第二、三節就是直接進行抒情了:“這是惟一的,最後的,抒情/這是惟一的,最後的,草原”。到最後這種抒情更是達到了頂點:“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從這首詩歌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此時海子的複雜心緒。他曾經兩次去西藏,一是為自己的長詩〈〈太陽〉〉尋求創作素材,獲取靈感,也是為了擺脫情感的糾纏和苦悶。作為全詩的中心詞是“姐姐”,“姐姐”既是自己的傾訴對象,也是詩歌中的一個意象,她的內涵應該是多方面的。此時海子在個人終身大事上已經是疲憊不堪了,內心的傷痛還隱隱存在,但他追求太陽的信念更強烈了。“姐姐”既可以理解為自己的情人,已經分手的情人,也可以理解為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甚至招致自己如此癡狂於詩歌創作的冥冥之中的東西。通過“姐姐”這個意象,更好地直抒胸臆。與“姐姐”傾訴交流了一段時間,自己再也不感到荒涼了,精神得到了慰藉。原來“荒涼寂寞的戈壁”也變得美麗了,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從此可見海子此時內心的孤獨真是達到了一種極致,一種唯美的境界,他獨自享受著孤獨和寂寞的如此美麗。 孤獨寂寞是人類一個永恆 的話題,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既是詩人也是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說:“對於我們,海子是一個天才,而對於他自己,則他永遠是一個孤獨的‘王’,一個‘物質的短暫情人’,一個‘鄉村知識份子’。”海子的《日記》也毫不回避的透視了這一現象。相對說來,海子更孤獨些。當然他的孤獨並不是社會疏遠了他,而是在他受挫後他有意識的自我封閉自己,把這種寂寞和孤獨轉移到詩歌創作中去,開闢自己的精神烏托邦,這一點常人是不理解的。在他的房間裏,你找不到電視機、答錄機,甚至收音機。他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中寫作,他既不會跳舞、游泳,也不會騎自行車,這是一個真實的海子。他認為,詩就是把自由和寂寞還給人類的東西。他的另一首《在昌平的孤獨》,對孤獨的認識也是很別致的:“孤獨是一只魚筐/是魚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孤獨是泉水中睡著的鹿王/夢風的獵鹿人/就是那用魚筐提水的人/放在泉水中/以及其他的孤獨/是柏木之舟中的兩個兒子/和所有女兒,圍著詩經桑麻沅湘木葉/在愛情中失敗/他們是魚筐中的火苗/沉到水底/拉到岸上還是一只魚筐/孤獨不可言說\\"。在海子的一生中,死亡輕生的意識始終彌漫著,揮之不去,驅除不得。像《日記》這首詩歌,對自己的孤獨心理描繪的很是逼真,輕生的意識倒不是那麼強烈。由原來的兩手空空到後來覺得美麗,這其實是一個思索的過程,一個把小我融於天地與自然的過程,海子的思想就是這樣超脫。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說“給每一條小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他把幸福留給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獨和寂寞,這就是海子。封閉的自己,平時與人交往不多,現實的壓抑,加上幾次都與愛情擦肩而過, 使得他更像一個孤獨的孩子。也正是西藏這“西方最後淨土”的感染,才使得海子的回歸意識變得如此強烈,擺拖塵事煩擾的時間變的才如此迅速,他的孤獨感也才日益芬芳四溢。海子實則是一個孤獨的吟唱者,一個內心空靈的詩人,表面上他孤獨,但他通過寫詩,構建著詩歌大廈,獨自品享著寂寞的美麗,他又是一個精神的富足者。

海子是一個專心作詩的人,一個天生作詩的人,他的存在就是為了作詩。他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他身上始終糾纏著理想與現實的影子,矛盾重重,他把美麗和祝福留給別人,而自己咀嚼著苦澀,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寫的越是明澈,內心越是孤獨。海子是一個文學現象,又是一個社會現象,他曾幾次彷徨在自殺的邊緣,最終還是搭上天梯(火車道軌)去了遙遠的天國,追逐心中的太陽、麥子和情人去了。 時代及海子個人的性格註定了海子只能是短命的一顆彗星,雖短暫,但光彩熠熠。美國人西爾維婭 .普拉有句話“ 死是一門藝術,詩人的死實際等於詩人的再生。”,那麼,春天,十個海子會再複生的,一定!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787&aid=80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