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6 00:11:00瀏覽448|回應1|推薦14 | |
蘇堤北端棲霞山腳的東側,孤山西泠橋畔,是秋瑾墓。1907年,秋瑾到杭州 瞻仰了嶽飛墓。對徐自華說:「如果我死後能埋骨於此,那可是福份太大了。」,幾個月後,果然就義身隕。 但秋瑾墓命運多舛, 歷經十次遷葬,從紹興臥龍山到嚴家潭,1908年,徐自華等人依其生前願望,將秋瑾的遺骨移葬在西子湖畔的西泠橋西側。 後又遷回嚴家潭,又到湖南湘潭、長沙嶽麓山,再到西湖西泠橋側,又到杭州西湖雞籠山,第八遷, 又回西泠橋原葬處,改為圓丘墓,墓表石刻由馮玉祥題聯:「丹心已結平權果,碧血常開革命花」。1966年文革,墓被拆,再葬於杭州雞籠山。 1981年10月,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1981年, 還葬於西湖孤山西泠橋南堍,沿續至今。 甫一走近,便見墓頂佇立的漢白玉雕像,梳髻,上身唐裝、下著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劍,女俠的裝扮總是與一般女子大為迥異的; 雕像迎風而立,淡定從容,眼眸含情,凝視西湖。孫中山題贈的「巾幗英雄」四字,鐫於墓額之上,昭示了女俠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豪侠之风的秋瑾亦留下了不少詩作,較熟知的如:<對酒>「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亦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從西子湖往西,便可到達龍井鄉,這是杭州的郊區,但也是清涼幽美的所在,聞名的龍井茶,就是產自這裏; 走在龍井的幽靜的曲折小徑,滿眼是碧翠的茶樹,約一米高的茶樹,整飭有序,排列井然,成片連綿,怡心養眼。 而從龍井路一直往南,轉道虎跑路繼續南行,即可到達錢塘江邊。憑欄臨江,錢塘江水,浩浩不息,起潮的季節,江濱的人行道上,觀潮的人潮一如大潮,人頭熙熙,摩肩接踵,就連路邊的樹木也要橫遭一段時間的痛苦,每棵樹上爬上了五七八個觀潮的「勇士」;樂在觀潮之中,絲毫不畏其苦。 錢塘江濱不遠的半山腰處,「六和塔」靜看潮漲潮落,也證花謝花飛,又稱「六合塔」的六和塔始建於北宋,目的是為了鎮住錢塘江狂潮,後来毀於兵火; 太平天國時改稱「開化寺」。現今之十三層木檐,建於1900年。內有《四十二章經》石刻。 磚雕豐富,造型生動。登塔,既可欣賞古塔雄姿,又能領略錢江風光。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登此塔,愛耍風雅的乾隆更為每一塔層依次題字立匾,名曰: 「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凈域、四天寶綱、五雲覆蓋、六鱉負載、七寶莊嚴 」。四周廊子鋪有踏磴,可通頂層。每層廊子兩側都有壺門,內通小室,外達檐廊。飛檐翹角上掛有大鐵鈴,山風過處,鏗鏘作響。 登塔臨檻,江潮推波,盡收眼底,江塔相倚,境界雄壯。甚有「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之感。 而縱目遠眺,錢塘江大橋飛架南北,塔豎橋橫,閱古通今。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名伶藍蘋、唐納等人,三對夫婦曾在六和塔下訂下盟誓:「六人和和美美、白頭到老」; 一度傳為美談,只可惜後來卻是「六和塔下六不和 」,三對夫妻皆分手 ; 藍蘋小姐後來成了江青,成了紅都女皇;其它人在文革中便更只有遭殃的份了。和和美美,徒成浮雲! 或許,塔本無心,期望皆虛! 轉塘,一個杭州邊沿的小鎮,小商小賈,南人北客,酒肆茶坊,少長鹹集,一如他方。不遠處是「 宋城 」,名為宋城,實乃今人所建,昔日的宋城在元軍南下橫掃江南,紅巾軍征戰,清軍「 揚州十日」「嘉定屠城」,日軍洗劫的無數次的紛紛擾擾的兵戈兵火中,早已不復存在了。新建的「宋城」,掛上仿制的古燈古飾,復制杜撰出了一些東西,也招來了盈門的遊客。門前的一個水泥球上,那個副省長題寫的「巧奪天工」四字,扭扭捏捏的鐫於其上,不甚悅眼。 余杭區良渚鎮使杭州因為有古老的歷史淵源而更添文化底蘊,良渚文化中的陶陶罐罐,玉扃,魚形盤,魚形盆告訴今時的人們,這裏是從遠古的原始社會走來的。 或許是因為安徽省乃浙江省的鄰省,杭州城裏的安徽人似乎很多,但主要也集中表現為外來務工群體中,於是,務工群體聚居地,經常可以聽到安徽的口音,蔚為一方特色。 --------2007.05.12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