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騎著獨輪車上學
2008/03/25 17:39:19瀏覽1612|回應0|推薦1

       小學星期三只讀半天,有時候我會提早下班,帶著AB寶四處遊盪。

  平常假日人滿為患的遊樂區或景點,在非假日時,居然都是空無一人。就像我去合歡山通常都選擇夏天,因為在夏天,到合歡山才能真正看到山,感受到山。

  其實我們也不常到什麼著名的風景名勝,總是覺得不管什麼地方,只要懂得欣賞,只要心情對了,就會有一個很棒的體驗,反而許多知名的地方,總會加入了太多人工的設施,太多刻意塑造出來供你拍一張「到處一遊」的相片,因此,就算原本是天生麗質,也變成了塗抹太多胭脂的酒國名伶,增添了許多的庸俗。

  周三小周末,我們常到河濱公園騎腳踏車。就像大部分的城市發展一樣,台北市是沿著淡水河及其支流發展起來的,很可惜的,絕大多數的台北人生活上感受不到河流就在我們周遭,因為被堤防給擋住了。

  沿著河流,幾乎整個台北市到台北縣,有近百公里自行車車道,從樹林、新莊五股一直到新店景美以及關渡。幾乎任何時候都可以來一趟很棒的自行車旅行。,

  每次和AB寶在河邊玩耍或回到山上,眺望城市裏重重疊疊密密麻麻的建築物時,都會又感慨、又驚懼,有多少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天24小時,幾乎沒有幾分鐘,眼睛的視野是超過十公尺的。在家裏,不管是寫作業、看電腦或看電視,視線是短的,在學校裏恐怕也沒多少機會在操場上奔跑或躺在草坪上看雲,下了課到了安親班更是擁擠,就連假日出遊,不是塞在車子裏,就是在摩肩擦掌的人群中挪移。孩子的視線沒有機會看遠。

  在建築學裏有一句名言:「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也一再證明,怎麼樣的環境會塑造出怎麼樣的人,如果我們每天目光都只及於己身,又何能蘊育出寬闊的視野與夢想?

  騎腳踏車,在以前,是交通工具。在現代,是休閒運動項目,對於孩子來說,也成了一項必需特別去學習的才藝。

  騎腳踏車對AB寶而言,早就不是問題,她們現在練的是獨輪車,我偶爾會想到若是她們長大後騎著獨輪車在大學校園裏穿梭,該會是如何好玩?

  別的孩子除了上學,還有補英文、補數學,以及補各式各樣的有關「智力」的才藝,可是我們AB寶一早上學就參加校隊練扯鈴,還有雜技。

  哈!沒錯,是雜技,我每次都講成雜耍,一再被AB寶糾正。當班上同學在教室早自習時,她們很高興地在校園騎獨輪車,轉盤子。我問她們練到最後還有什麼好玩的把戲,A寶回答:「吞刀吞劍跳火圈」B寶接著說:「雙手捧大火。」哇!真酷!

  至於扯鈴,除了參加校隊之外,她們還興致勃勃地參加了「舞鈴少年」,這是個民間機構,他們將扯鈴這項傳統加入了現代舞蹈的表演。

  除了這些雜耍之外,AB寶也去學了鐵板快書及相聲。因為是雙胞胎,她們在家裏可以練習對口相聲,自娛娛人。前些天,還在學校的表演會中,演出一段英文相聲。

因此,有朋友到家裏來時,好玩多了。她們除了秀一秀獨輪車之外,通常會考客人丟球,雙手輪流往上丟三顆球,來訪的朋友要通過AB寶種種考驗才能上桌吃飯,丟球這玩意看來簡單,但是若沒有練習過,可真會糗態百出,充滿娛樂效果。

  什麼是孩子該學的?我想這問題一定時時刻刻困擾著現代的家長。

  依據現代腦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在小學階段,是孩子情緒發展的最重要關鍵。所謂情緒發展包括同理心、包括對生命經驗的銘印現象,包括以後與人相處、與自已相處,這些屬於人格成形最重要的發展。

情緒發展絕不是能以課程上的教導或言語的訓誡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須靠親身體驗,在真實的互動情境下一點一滴成形的。

前些年,有一個朋友曾告訴我,他讀建中的兒子的同學,居然以為梨子是長成方形的,因為「我從小到大吃的梨子都是方形的!」

  聽到這個不是笑話的笑話,一方面感慨現代父母實在把孩子照顧得太無微不至了,另一方面更為孩子喪失了許多珍貴的生命經驗而難過!

  在台灣鄉野間旅行時,我也曾多次聽到有人指著在村落間啄食的雞鴨興奮地問父母親:「那是什麼?!」父母親告訴孩子:「那就是你在餐廳或麥當勞吃的雞啊!」

  荒野保護協會的淡水自然教育中心每個星期六、星期日,都會舉辦農村生活體驗活動。這些活動不是特別設計一套脫離真實情境的課程,而是帶領著大人與孩子,回到傳統台灣農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同的農村生活,以及農夫在下田之餘,在農事空檔會做的事。大家可以在不同季節都來親自接觸台灣的土地,讓課本上的教材,重新恢復到活生生的真實體會。

  春天,AB寶已經親手插下秧苗,然後中午採點蔬菜水果,自己搓湯圓,夏天在稻田中或許是必須除草,但是那時候也有筊白筍可以採,也必須餵鴨子,以及其他農事可以做。

  我很高興台灣還有這樣的環境可以讓孩子在這銘印期時,留下生命感動的經驗。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wenlee&aid=172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