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 (By Laura)
2017/07/13 10:05:25瀏覽1740|回應1|推薦0

日前,我們參觀「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出了社大,靠左直行,走了一會兒,住屋旁有一條長長的狹窄小巷,拾階而上,巷口盡頭是中心街,左轉即可抵達。

大門口立有一告示牌,「前日軍衛戍醫院古蹟活化結合精神復健園區」,根據告示牌內容,「此院建於1898年,是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的前身,也是台北市定古蹟,2011年由國防部整修完成。…...希望藉由古蹟的創新再利用,灌注心靈療癒復健,見證醫療人文在北投拓荒者的軌跡。」

進入大門,我們一群人先到另一頭的「愛心手作坊」報到,有人好奇地詢問「為何這裡的窗戶是左右開,而不是上下開?」解說人員表示,因為這一間不是建築主體,所以建造工法較簡單。

接著,解說人員帶我們走回大門口,按參觀順序,從頭說起。她說,整修時,盡量舊物利用,但有些木頭實在太腐壞,就申請花蓮的漂流木來更換。

「這裡可說是日治時期,內地移植型的代表性建築。」解說人員對我們表示,除了完全比照日本內地建築工法,大門兩側還鑲嵌著台灣式「綠陶花磚」,同時加高基台,並設有簷廊、雨淋板,防曬又防雨,可見建築時,有考慮到台灣在地的氣候條件。

建築物大門口,有「出簷」形成入口空間,日本人稱為「向拜」,讓建物看起來更氣派。

大門口基台牆角有一塊紅磚,它是這棟建築的「棟札」,根據這塊記牌「北投分院二病室其他復舊及新營工事」的內容顯示,院舍曾在19321216日開工修繕,隔年328日完工,工事關係者共6人,工事請負者為陳海沙,陳海沙還曾經參與碧潭吊橋興建,可見是當時的設計施工達人。

解說人員指著屋頂說,這些是更新的紅瓦,日治時期則是採用日式官窯「特許硬燒瓦」,一百多年前,在貴子坑利用大量的陶沙及硫磺燒窯而成,是治療日軍官兵建築所使用等級較高的瓦片。

之後,我們一行人轉進屋內,首先看到的是,建築模型介紹、領藥掛號處、院長辦公室及病患休息室,此區有日俄戰爭時期,治療病患所使用的骨科醫療箱;還有國軍的手術燈醫療箱、醫療器材及病床。報載,電視劇也曾來這裡借景拍攝。

接著,參觀修復前後工法及工序。例如,大木結構修復,主要工法是榫接型式,幾乎完全不用一根釘子;至於門窗構件,則力求修護,舊有的銅製五金堪用者,通通保存留用。

在一面牆上,可看到「剝漆工法」,透過不同空間構件的分層剝漆結果,尋找歷史軌跡,以作為外觀色澤的復原依據。此外,蟲蟻防治,也是一大重點,解說人員說,建物四周廣布防治設施,須要不定期去更換藥劑。

在參觀過程中,一群人最感興趣的是「平衡錘窗」,這是一種由木構件、定滑輪、鋼索及比重錘,共同組成的構造型式,由於比重錘與窗戶的重量相同,因此,不管窗戶移動至任何位置,都可以保持不掉落。

解說人員特別強調,目前全台僅剩總統府、中山堂及這裡等少數建築,擁有這種維持良好的平衡錘窗,由於全是珍貴的檜木製成,加上特殊的霧玻璃鑲嵌,每扇窗戶都價值不菲啊。

另一解說重點是「木槢灰泥壁」,利用麻絨灰漿、砂及海菜漿,層層塗抹,冬天可吸收溼氣、夏天釋放出來,可讓建物維持冬暖夏涼。

參觀完建築主體,我們一群人原本要去「滌心池」泡腳,可惜正在整修,於是轉往咖啡坊喝飲料。

回程時,出醫院大門口,看見一棵巨大的杜英,想起開花時節,白花串串,清新曼妙,值得再來走一回。

 

●備註:綜合資料整理

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大事紀

1895年,日軍來台,積極尋找適合收容傷兵醫療場所。

1896年,日本台灣守備軍醫部長藤田嗣章主導,在北投籌設「陸軍療養所」。

根據院內的告示牌得知,1898年,日軍以每日600人的建築人力,花費二個月時間,總經費十萬日圓,病院正式完工,並更名為「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

1949年,由國軍接手,當年範圍包括現在逸仙國小、新民國中,共有九棟建築,但目前只剩下本院這一棟,仍保留日治時期的原本風貌。

1998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2011年,由國防部整修完成。

2013年,正式啟用迄今。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0714tom0525&aid=106362168

 回應文章

阿富
2017/08/30 21:02

我們一群社會局的志工想要參觀拜訪

請問團體參訪應向何單位報名?連絡方式為何?

萬分感謝!

(vsam15@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