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0 16:49:57瀏覽10966|回應12|推薦13 | |
台灣電影院線春節首檔華語片廝殺激烈,鈕承澤執導、李烈監製作品《艋舺》以集結純台灣本土資金的「台灣製造」血統,上片首周三天締造全台票房六千萬元台幣佳績,不僅令同檔上映的《錦衣衛》、《孔子》難望其項背,更創下史上台片首周票房最高紀錄。《艋舺》片中講述黑幫兄弟情義,高度浪漫化敍事拍攝手法成功吸引觀眾走入戲院,戲外,這部拍攝成本六千萬元台幣、展現成熟商業行銷手法的「電影商品」正挾票房威力,進行一場台灣電影工業重新「商業化」的「艋舺起義」。 有別去年戴立忍導演作品《不能沒有你》探討台灣社會底層民眾生活景況,鈕承澤執導的《艋舺》(Monga)將鏡頭聚焦台北市早期最富社會活力地區,劇情外衣披掛著利益掛勾、黑幫派系角力、高度浪漫化的黑街少年兄弟情義等商業電影重要元素,內在滿溢青春期男兒間的義氣、情竇初開的青澀戀曲、成長過程中難以迴避的衝突苦痛,同時,帶領五、六年級觀眾重回1980時期體內賀爾蒙分泌最旺盛、最青春、也是最美好的年代。 「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 趙又廷片中飾演的「蚊子」出身外省單親家庭,因被流氓同學陳漢典搶走雞腿引發對立衝突,他的機智對應吸引校園內的幫派學生鳳小岳及阮經天賞識,拉攏他與黃鐙輝、蔡昌憲結拜成「太子幫」,趙又廷的角色的青春歲月從此有了兄弟義氣支撐,但隨著鬧事生非、當地黑幫角頭勢力衝突,太子幫五人面對「成長」、「利益」,親身經歷椎心刺骨又難以迴避的巨大風暴。 《艋舺》電影開場不久的太子幫五人小巷群毆戲,攝影指導包軒鳴(Jack Pollock,《風聲》、《陽陽》)再度展現其手持攝影及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掌鏡功力,隨著精準的場面調度及演員走位,在鏡頭左晃右移地凌波微步下,有效率介紹出五人的角色個性,領導觀眾快速融入電影情境,並以角色同理心思考。 不僅攝影,《艋舺》的美術、聲音、配樂、道具、造型,各環節高水平的整合及執行,以及片中資深演員馬如龍、王識賢、刑峰、林秀玲及席曼寧等人硬底子表現,完美搭配阮經天及趙又廷的偶像魅力,煲出一部近年最具商業賣相、整體製作水平整齊的台灣類型電影。 趙又廷片中邊打架邊問:「這樣成天打打殺殺有什麼意義?」得到的回答竟是:「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現已成為流行語,而這義氣在拍攝過程中從戲裡延申到戲外,不僅太子幫五人現實生活中感情有如親兄弟,拍攝團隊也因著一股齊心盡力「為台灣電影做好一件事」的信念,專注、投入,培養出宛若家人的默契。 「我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義氣」 「這個年輕人不得了!」一場馬如龍痛毆阮經天的戲,拳拳到肉,連身為前輩的資深演員馬如龍豎姆指誇獎。「太子幫」名號響,鳳小岳、阮經天、趙又廷、黃鐙輝、蔡昌憲五個男生,從陌生到結為兄弟,《艋舺》這趟旅程不僅讓他們在演技和經歷更上一層樓,也讓他們用真感情換得一輩子的兄弟情。豆導說:『如果這部電影讓你哭、讓你笑,讓你情緒起伏、激動,真的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因為這些演員給的都是真的!』趙又廷和阮經天不計排名,只想達到最好狀態。一場戲,小天曾對豆導說:『導演,讓我再來一次。Mark剛剛表現得太好,我的那段配不上他。』毫不保留的對戲與良性競爭,讓《艋舺》的戲不只是戲,是身歷其境。 《艋舺》團隊 豆導驕傲 《艋舺》自去年五月正式宣告啟動,八個月來歷經選角、開拍、殺青、後製,上月26日在台北西門町國賓大戲院首度與1000名電影圈人士及媒體見面。映後掌聲和好評,讓《艋舺》為台灣電影史開創新頁,同時成為台灣電影工業化範本。 幕後團隊一字排開,音效杜篤之、美術黃美清、配樂陳珊妮、韓國武術導演梁吉泳 (《老男孩》武術指導)。宣傳期間,李烈和鈕承澤不只一次以團隊為傲,李烈說:「台灣電影想邁向工業,要先有市場,要有市場,就要有專業!」《艋舺》團隊的專業受肯定,台灣電影的操作模式,正在改頭換面。 《艋舺》一案始於周杰倫,一度停擺近四年,最後由李烈和鈕承澤攜手完成。導演鈕承澤說:『現在的我,在做每一個決定之前,都會先想想能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這也是他和李烈一再強調的,《艋舺》絕對不是一部美化黑道的電影,李烈說:「我們最終的目地是要讓所有人知道,黑道走不得!」鈕承澤說:「我是藉由黑道這個極具戲劇張力的職業來說故事,講的是情、是義,是那種屬於年輕的恣意張狂,那種無畏天地的單純。有笑、有淚,有提醒,也有喚醒。」 《艋舺》自開機第一天即展開行銷宣傳,配合封街、幫派群毆等大場面戲進行媒體公關操作,同時配合研發周邊商品延伸曝光觸角及增加民眾對該片的熟悉度,為台灣電影開創出全新行銷概念,話題不斷同時推動票房買氣,自5日起在台上映至9日止,僅五天即締造全台七千五百萬台幣票房成績,台灣電影及媒體人一致看好將於春節長假期間快速達成「破億」里程碑,銷售數字證明一切,新世代多元開放行銷模式成市場主流,守舊派死守「拍攝期間不曝光,上片前強力宣傳」的傳統觀念受到考驗。 《艋舺》紀事 ◎ 兩度封街拍攝街頭大戲。 ◎ 台灣電影首次製作數位拷貝。 ◎ 台灣電影首次於大國賓戲院放映。 ◎ 2009年,未開拍即前進坎城影展。 ◎ 全台超過100支拷貝…仍在增加中。 ◎ 資金近七千萬。純台資的大成本電影! ◎ 2010年入圍柏林影展『電影大觀』觀摩片。 ◎ 創立台灣電影從Day1開始做行銷之範本。 ◎ 睽違多年,台灣電影重新站回春節賀歲大片檔期。 ◎ 拍攝期間全劇組使用環保筷,共省下2萬4千雙免洗筷。 ◎ 於台北萬華區西門町封街舉辦大規模的嘉年華會及首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