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特別報導] 賺到3贏人生
2007/08/14 15:11:42瀏覽1221|回應1|推薦2


免費無限存放圖片在slide.com!

企業沒有營利與非營利之分,只有追求卓越與否的差異,這個概念同樣也適用在個人身上;把握追求卓越之道的原則,你可以做你喜歡的事情,又能事業成功,同時對社會有積極貢獻。

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賺錢或事業成功?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做一個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人……?

如果說,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同時擁抱上面三種人生,你想知道嗎?

先看看他:傑夫.斯考爾(Jeff Skoll), eBay的第一位總裁、第二大股東,離開了eBay後,擁有四十億美元身價的他,沒有再去投資科技業,反而選擇去拍電影。不僅因為他年輕時的夢想——想去寫書,可以感動人心,改變世界,更因為他罹患癌症的父親,對於無法趁年輕時完成諸多夢想的遺憾,讓他決定放手去做。

轉行圓夢,拍電影去! 同時發揮專業與熱情,影響力更大

二○○四年,斯考爾成立了「參與者」製片公司。口號是:「用一則一則的故事,慢慢改變世界。」他贊助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拍攝《不願面對的真相》,引發全世界重視全球暖化的問題。

斯考爾以管理企業的嚴謹手法來圓夢。他決定拍片與否,第一個問題是:「這部片能否讓世界變得更好?」接著評估創意、市場潛力及推廣環境、健康等六大議題所能做出的貢獻,再與相關非營利組織合作,請對方協助評估這部電影的可行性,而且要拍得好看。

故事不是說完就了事,參與者在每部電影網頁放上連結資訊,如冬天時降低暖氣兩度、夏天時升高冷氣兩度等簡單生活小動作(不願面對的真相),以及給父母參考,如何教導自己的兒子尊重女性(北國性騷擾)等,讓故事的影響力再放大。

一部《不願面對的真相》,對人類的影響程度已經超越商業層面。更棒的是,還很叫座,銷售成績是美國紀錄片影史的第三名,單美國票房就超過二千二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億二千萬元)。

很難定位現在的斯考爾,以及他所領導的參與者製片公司;他們的目標是社會公益,他們的管理方式跟企業對於卓越的追求毫無二致,得到的成績是既有名又有利,而且,還快樂的完成自己的夢想。

像斯考爾這樣的人,現在比《財星》五百大企業的CEO更令人矚目。

七月中,《商業周刊》採訪團隊前往紐約華爾街,事實上,社會企業熱潮正在華爾街燃燒,這群資本主義的最大受惠者,開始有許多人紛紛準備要以專業和熱情,解決資本主義引發的貧窮問題,而不再只是走入華爾街對面的三一教堂(Thrinity church)把錢投入捐款箱。

沒錯,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已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話題。政大EMBA非營利組織召集人黃秉德教授說,社會企業需要符合下列三個原則:一是本身為企業形態;二,推出的產品必須能解決社會問題;三,能夠獲利。最標準的例子,就是去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尤努斯(Muhammad Yunus),他所創辦的鄉村銀行,給孟加拉窮人微型貸款的機會,銀行本身可以獲利,但也有效率的解決貧窮問題。

最近一期剛出爐的《新聞週刊》(Newsweek)日文版,介紹了一百位社會企業家。他們雖然不是《財星》五百大企業的熟悉面孔,但《新聞週刊》形容他們將是「新世代的商業領袖(Business Leader)」。因為,「他們完成了很多人的美夢,既可以賺錢,又可以做善事。」

這些社會企業家可以達成美夢,背後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最近《從A到A+》(Good to great)與《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的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在他的新書《A到A+的社會》(Good to Great and the social sectors,中譯本於八月底出版)給了答案。這本書主要是探討非營利組織的經營,因為內容只有四十三頁,原本只公開在網路上,但因為讀者反應熱烈,才特地集結成書,一出版單在美國就銷售了六十五萬本以上。

柯林斯所寫下的A到A+系列,全球銷售超過七百萬冊,連續七年位居美國商業暢銷書排行榜。為了找出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秘密,他花五年時間,從一千四百三十五家公司中,篩選出十一家公司,整理出超過十萬頁的資料。最後的發現顛覆了傳統企管教科書的想像。

如今《A到A+的社會》這本書再度引起轟動,原因在於,柯林斯的研究團隊拜訪全球超過上百個非營利機構後發現,成功的非營利機構與社會企業,採取的卓越之道,與成功企業其實完全相同!

「都是由一連串有意識的抉擇,與有紀律的執行所組成。」七月底,《商業周刊》與柯林斯進行越洋專訪,他大膽表示:「組織,將只有卓越與優秀之分,而不再是所謂企業就該有效經營,而非營利組織就該習慣低效能邏輯的差別。」

柯林斯更語出驚人的說,這套卓越之道,也可以適用於個人。一個修練好的個人,不僅可以事業更有成就,人生格局還可以再放大,你可以隨自己的熱情去行善,但是又能善用管理技巧,讓行善變得更有效率,甚至賺到更多錢。你,也可能成為下一個斯考爾。

柯林斯在分享這套卓越之道時說,懂得選擇是第一個關鍵。六年前,他便提出,卓越的企業多半不是因為機會太少而餓死,而是因為機會太多、消化不良而敗亡的言論。現在,他則提到,「選擇不做什麼,將會比要做什麼更重要。」

把複雜單純化,專注基本原則! 用三個圈圈,找到抉擇重心

而想掌握卓越之道,成為一個社會企業家之前,可以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你是刺蝟,還是狐狸?」

根據古希臘寓言:「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狐狸是一種狡猾的動物,能夠設計無數複雜的策略,偷偷向刺蝟發動進攻。狐狸從早到晚在刺蝟的巢穴四周徘徊,等待最佳襲擊時間。狐狸行動迅速,皮毛光滑,腳步飛快,陰險狡猾,看上去準是贏家。而刺蝟毫不起眼,牠走起路來一搖一擺,整天專心尋覓食物和照料牠的家。

狐狸在小路的岔口不動聲色的等待著。看到刺蝟出現,「啊,我要抓到你啦!」狐狸暗自想著。牠向前撲去,跳過路面,如閃電般迅速。刺蝟意識到了危險,立刻蜷縮成一個圓球,渾身尖刺,指向四面八方。狐狸看見了刺蝟的防禦工事,只好停止進攻。

許多人也像狐狸一樣,思維在很多層次上發展,把世界看得很複雜,而像刺蝟的人,則把複雜的世界簡化成一條基本原則,或一個基本理念,發揮統帥和指導作用。不管世界多麼複雜,都會用這個原則專心面對所有的挑戰和進退維谷的局面。

「有趣的是,有重要影響力的人都是刺蝟,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都是把複雜的世界單純化。」柯林斯說。

柯林斯說,對企業而言,要建構刺蝟原則,才能找到有利的商業競爭位置,這個位置就是三個圈圈的交集處(見第一百一十二頁圖),而成功的社會企業家,更是因為掌握了刺蝟原則,才能抓到重點,以有限資源投入,創造對服務的社群最大貢獻。

當抓對了重點,找對了大事,一個人也可能為社會帶出重大改變。

例如在美國很有名的「飛行人」輔導計畫,主持人施拉姆(Jacob Schramm)畢業於哈佛大學,他致力於協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大學。當他專心了解這些孩子的需求,發現許多小孩無法上大學,不是能力不足,或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他們不懂得「申請」學校。他以哈佛新生必上的寫作理論為基礎,教導這些孩子寫作文,教他們寫出足以令大學青睞的申請信,結果從一九九六年至今,全美已經有好幾萬名低收入學生,因為這個組織的協助申請上大學,甚至是申請全額的獎學金。

美國一個大學生,一生比高中畢業生多賺百萬美元,多繳三十萬美元的稅,他們的成就還可幫助到其他家人脫貧。施拉姆所創造出來的效益,絕非上大學一件事而已。

「要一開始就找對問題癥結,」被《時代》雜誌譽為華爾街的良心——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創辦人娜佛桂茲(Jacqueline Novogratz)說。

回到個人身上,如果要以刺蝟原則找出你人生的「那一件大事」,就要在下列三個圈圈中找出交集處。柯林斯說,第一個圈圈,你在這方面必須特別有天分,要有我覺得好像生來就應該從事這樣工作的感覺。第二個圈圈,你可以從工作上獲得很好的報酬。第三,你對於所做的事情懷抱著極大的熱情,很喜歡這樣的工作,每天早上醒來,都很期盼趕快開始工作。而在找尋三個圈圈時,不能憑空幻想自己對什麼有熱情,而必須要在過去的人生經驗裡去找到一些證據。

有意識的找到三個圈圈的交集,第二件事情,就是要有紀律的執行。

列出行事順序,不浪費資源! 直指問題核心,定出長期策略小至時間管理。「我們所有人的資源都有限,但最有限的資源莫過於時間。每個人都只有二十四小時,不管你是誰都一樣。」柯林斯說,「你必須做好時間管理,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好時間管理的關鍵在於清楚的時間紀律(discipline with your time)。」

怎樣做?柯林斯以自身為例,他每年年初,會坐下來會列出今年行事的優先順序和目的,但相對應於清單上每件該做的事情,同時也寫下不要做的事,也就是,如果要做這件事,就要學著思考,要停止做哪些事情來成就這件事,「就像銅板的兩面,要養成這種習慣。」柯林斯說。

還有最重要的是,排名清單理出來後,再砍掉最後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一點資源都別放在這些事情上。

在二○○六年被《財星》雜誌譽為商業慈善(Venture philanthropy)先驅的羅賓漢基金會,擁有五億二千五百萬美元的資金規模,董事會成員囊括如奇異董事長伊梅特(Jeffrey Immelt)與高盛執行長布蘭克芬恩(Loyd Blankfein)等商業領袖,一開始原本鎖定是解決貧窮問題,但是隨著規模變大,卻選擇更聚焦,決定只解決紐約的貧窮問題,「因為我們要直指核心,」羅賓漢基金會不捐錢,而是蓋學校,給窮小孩翻身的機會。「現在投資一美元,我們可以讓這些孩子未來每年至少多賺六美元。」羅賓漢基金會網站上寫著。這些億萬富豪每次聚會,琢磨的就是怎樣把六美元,乘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

而為了要增加達到人生目標的機率,必要時需採取催化機制。柯林斯舉自己學生的經驗為例。「他很希望可以自己創業,但是在有經濟壓力下,他還是選擇先進入企業工作,但他給自己承諾,希望五年後一定要開自己的公司,為了確保夢想鮮活,他起草了一份五年後生效的辭職信,交給了幾個朋友,告訴他們,如果我屆時還沒有辭職,請把它寄出去。在此激勵下,他最後如期去創業了。」

一個人、企業、非營利組織,能夠卓越的原因其實都相同。有趣的是,失敗的因素通常也如出一轍。哈佛大學行銷學教授仁根(V. Kasturi Rangan)就曾經在《哈佛管理期刊》發表一篇名為「Lofty Missions, Down-to-Earth Plans」(新任務務實計畫)的文章指出:「缺乏清楚、長期的策略,會過度濫用一個機構的核心資源,他們幾乎不刻意決定哪些計畫要進行、哪些要放棄。」

八月,我們回台灣拜訪陽光、喜憨兒與彭婉如基金會,答案也是相同,「要隨時記住為何而戰,才不會分心。」

「這種平衡,不是藝術,而是科學。」娜佛桂茲說。

要立刻行動! 你的人生將有三倍的豐富

運用自己的熱情、專業能力,以A到A+的精神,讓社會變得更好,讓自己的人生也有兩倍、三倍的豐富,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新成功夢想。為了探究這門學問,包括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商學院都設有社會企業計畫。十年來,哈佛大學的相關課程增加六倍,投入的教職員人數增加三倍。 

《志工企業家》一書作者伯恩斯坦(David Bornstein)指出,全球越來越多組織與個人正起而追求這樣的夢想,今日美國有超過兩百萬個公民團體,法國每年增加七萬個社會組織,連巴西都有百萬個組織。更重要的是,上千萬個菁英投入,一個又一個的創新好點子冒出,以創業精神與卓越管理,改變各地的社會。

例如美國線上(AOL)創辦人——網際網路世代的傳奇人物——凱斯(Steve Case),二○○五年離開AOL之後,竟然做起租車的生意。因為擔心環境污染、能源消耗問題,凱斯創辦了Flexcar,提出汽車分享概念,建議每年開車量很少的人,不要再買車。雖然Flexcar的營業額比起AOL是小巫見大巫,但卻是美國第一個推出汽車分享概念的公司,後續引發眾多公司投入,到目前為止,全美已經有十三萬人放棄買汽車,而共同分享三千六百輛汽車。凱斯對世界做出的貢獻,比起AOL不遑多讓,且還在持續攀升中。

成功案例越來越多,連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也忍不住心動,宣布將投入新台幣一億元去找尋好點子,「做對了,這種成就比經營企業更大。」他說自己已經立志成為社會企業家。

所謂的卓越之道,道理真的很簡單。卓越者的背後原來都藏有一顆嚴謹的靈魂,你有多相信它,你的人生格局,就有多大。

商業周刊1029 期/曠文琪

p.s本文章純為分享學習用,若有侵權或造成困擾請告知
WBSA創新企畫學院會將文章刪除並予以道歉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bsa&aid=1158934

 回應文章

Goal Guy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書籍 :
2007/08/14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