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了鄭宏儀在廣播節目中訪問吳乃仁,他對於「藍綠支持分佈」與「媒體結構」的觀點,我認為很中肯,也很有說服力。
吳表示,泛藍所說的「北部人支持泛藍,南部人支持泛綠」並不是事實,真實的狀況應該是「都會區支持泛藍比較多,非都會區支持泛綠比較多」。而北部的都會區較發達,南部的都會區較不發達,所以呈現南北支持迥異的狀況。
「都會區支持泛藍比較多,非都會區支持泛綠比較多」是因為「都會區資訊較發達,人口素質較高,而非都會區的資訊不發達,人口素質較低」嗎?可以因此歸納為:水準高的選民支持泛藍,水準低的支持泛綠嗎?
吳表示,這其實是生活結構的問題。非都會區的選民(或看作「鄉下地方」),在生活上與他人互動較為頻繁,包括鄰居、小鄉小鎮小社區,工作上接觸的人,由於環境與習俗的關係,造成人際互動較為緊密,大家常藉由聊天培養感情,包括政治社會等議題都可以談,比較沒有禁忌。
由於互動得多,人們對於資訊的交換也多,對政治議題的看法比較容易交流,自然對綠營就有較為正面的反應。
而都會區的民眾,人際間往來較為冷漠,尤其是工作的關係,大多不太願意與人討論政治議題。特別是政治中心的台北市,對於政治議題的討論基本上是一種公認的禁忌,容易被劃上「偏激」的標籤,不利於工作、交友、與各種人際關係。加上都市住戶很少與鄰里往來,對於政治的冷漠,使得都會區的人大多以「媒體資訊」作為政治問題的判斷標準。
於是乎,在統派媒體全面掌控資訊來源下,「聰明的都市人,尤其是聰明的台北人」就習於從一般媒體管道來形塑自己的政治判斷了。
因此,支持泛藍的都會人水準比較高嗎?從資訊交流的觀點來看,正好是相反的。都會人接收單一觀點的資訊(經過刻意形象塑造的「高級」統派媒體),也不和別人討論,而「鄉下人」接受各種觀點的資訊,並且樂於和他人討論分享。
|
發表日期:2005/7/28 下午 08:15:00 |
|
鄭又問到,媒體對泛綠比較不公嗎?
吳表示,其實「立場偏中國」的媒體裡面,許多小記者和泛綠的溝通還是很好的,寫出來的文章也沒有什麼問題,但第二天報紙一出來,一看到標題就知道完了。
明明很多內文寫得也還算中肯,但標題一偏,就完全偏了。
標題是由媒體內的上層主管下的,而這些主管過去因為政黨色彩而保住他的職位,現在雖然沒有一黨專政了,但這些人的想法幾十年下來已經很難改變。
有這些人在媒體裡當主管,就很難改變這些媒體的立場。
鄭:難道沒辦法嗎?
吳:很難,要靠時間來解決。
|
回應日期:2004/1/13 上午 07:46:00 |
|
吳乃仁說的沒錯。因為我身在台北市,因為我是都會人,我跳不開這些無形的束縛。
目前為止,我所做過最有貢獻的事,只不過是花錢訂報(自由、台日)送公司罷了。公司的同事甚至不知道是我送的。我只希望提供一些不同觀點的資訊,讓這些我親愛的台北同事們,能有平衡思考的機會罷了。
這樣夠嗎?我們在這裡花時間寫文章,如果連多一票都爭取不到,那有用嗎?
南部,或說非都會區,早已是綠色的天下;但身在都會區的我們,知道離勝利還有一段距離。如果我們不做一些努力,那些都會區沉默的朋友,最後還是會靠媒體資訊來決定他的選票要投給誰。
這些可能是所謂的「中間選民」,也可能是所謂的「淡藍選民」。
基本上,我是不相信中間選民的存在的,也就是並沒有「理性中間」選民的存在,只有「還不知道,沒想過要投誰」的冷漠選民的存在。
而所謂的「淡藍選民」也只不過是長期受媒體資訊誤導,覺得「阿扁很台」或「投連戰卡穩」的莫名其妙印象所左右的人。
所以,台北人能做什麼呢?我認為首要之務,就是要帶頭「不再沉默」,並以「台北人的方式」向非都會區的人民學 |
回應日期:2004/1/13 上午 07:50:00 |
|
所以你們的結論是都市人爛, 所以才會選連戰?
這又是另一種族群的撕裂.
不要再做這樣的事好嗎! |
回應日期:2004/1/13 下午 02:52:00 |
|
李永熾強調,台灣沒有族群問題,只有統獨問題,他並以台北市長馬英九與前台灣省長宋楚瑜為例,兩人都是外省人,而外省人占台灣人口僅10%左右,他們的選舉得票率卻超過40%,馬英九還逾60-70%,若台灣有族群問題,那麼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不投給外省人,他們也不可能當選,所以台灣並沒有族群問題,反而現在台灣各族群之間相處還蠻和諧。
他進一步表示,統獨問題在於對台灣這塊土地認同感不同的問題,
獨派人士認為,身為台灣人應該認同這塊土地,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國家;
統派人士則完全不談統一而談「一個中國」原則,只有在一個中國體制下才有族群的問題。
如果外省人對台灣認同沒有問題,不談「一個中國原則」,那麼陳總統與連宋兩人只有政策比較的問題,大家可以比較陳總統的政策與連宋兩人的政策有什麼不同,再決定把票投給誰。
|
回應日期:2004/1/13 下午 05:2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