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A咖當官記
2012/04/29 10:44:01瀏覽256|回應0|推薦4

這是一個從拋出風向球、傳聞入閣、生變,並透過媒體形塑輿論,順利入閣的典範,值得紀錄。

 

朱敬一封筆入閣 將與筆下的「Z咖」共事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陳素玲/特稿】2011.02.02

內閣改組幅度擴大,中華經濟研究董事長朱敬一將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曾經是最年輕的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秉持文人報國的理念,時時關切國家大小事,從教改到金改稅改再到兩岸經濟協議 (ECFA),朱敬一不但能侃侃而談,也有很多不同意見,期待未來內閣運作中加入這位大師級人物後,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即將入閣的朱敬一1955年次,台灣大學商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著作等身,算是當今國內財經學界重量級學者。1989年返台擔任台灣大學教授,1999年到2000年擔任國科會人文處處長,2000年到2003年擔任過中經院副院長,政黨輪替馬英九總統上任後,20087月起接掌中經院董事長至今。

朱敬一的研究領域包括人口經濟、法律經濟和財政學,具有濃厚使命性與滿腔熱血,雖然多次婉拒入閣,但教書、寫書和研究工作之外,對於國家社會的發展仍保持高度關切,尤其在教育、財經、司法等事件上都有獨到見解,並常常為文針貶時事見諸報章,筆鋒犀利文思泉湧,批判往往一針見血。

觀諸朱敬一過去多篇專欄,就有多篇文章直指政府官員大多是「C咖」。他從吳揆的「大嘴巴條款」說起,指絕大多數不適任的官員問題都不是「大嘴巴」,而是「既無觀念、亦無理想原則」,只是知識與專業上的「C咖」。他甚至還在去年底一篇文章,批評一位財經官員建議設立「國際醫療基金」,指其蒙蔽資訊、欺瞞長官,根本是「財經昏官」、「Z咖」。如果朱敬一果真入閣,未來豈非「A咖」對上「Z咖」?

朱敬一文采洋溢,展現鴻儒氣勢,相當受到總統馬英九的信任,但對於政府的政策也絕對不是全盤接受,例如稅改大降富人稅,朱敬一持保留態度,甚至為文批判。這樣一位會「唱反調」的人進入內閣,未來是否牽動內閣運作,朱大俠要堅持己見或是委屈妥協?

朱敬一文章最後一次見諸報端是124聯合報,標題為:朱大班的最後評論,文章最後提到農曆年後他在報紙的若干專欄將封筆,這篇封筆之作的出現時間點對照入閣時機,朱敬一似乎早已在文章中預告他將入閣。

 

 

借重朱敬一著眼科技研發產業化

  2011-02-02 中國時報 謝錦芳/特稿

這波內閣改組輪廓陸續浮現,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內定接任政務委員,據了解,這是來自馬總統的旨意,啟用經濟學家擔任科技政委,主要借重朱敬一對「六大新興產業」的深入研究,有助於將台灣的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加速後ECFA時代的產業布局。

    熟悉內情人士指出,這項人事布局背後的考量,如同當年歷任經長、財長的李國鼎,轉任科技政委後,引導台灣邁向高科技產業的新時代。

    行政院敲鑼打鼓提出「六大新興產業」發展藍圖,可惜二年來進展緩慢。朱敬一曾批評,相關部會首長缺乏產業觀,使得六大新興產業發展嚴重落後。他曾指出,台灣在美國的專利總數排名全球第四,平均每人專利數高居世界第一,顯示台灣的科技研發實力不容小覤。缺點則是,空有「知識」,卻沒有「知識經濟」,科技與產業間發生斷層。

    行政院所推出的「六大新興產業」中,除了觀光之外,其他如醫療、生技、綠能、精緻農業與文創產業等,都與科技相關。以精緻農業為例,需要靠電腦系統進行產銷管理,必須運用到科技;文創產業中的各種數位媒體、數位典藏,也都是應用科技的延伸。如果科技政委不懂經濟、經建會主委不懂科技,或者不能將兩者加以巧妙連結,朱敬一認為,要成功推動六大新興產業的機率渺茫。

    展望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面對「發展飽和」的困境,朱敬一曾說「兩岸簽署ECFA,是一個新布局的開始,必須充分運用鄰近大陸市場,並加速推動六大新興產業。」

    不過,如果政府空有偉大藍圖,卻無專人或專責單位推動,從歷史經驗來看,這樣的大型計畫,最後總是不了了之;由此觀之,科技政委其實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馬總統屬意由熟悉產業的經濟學者擔任科技政委,著眼點就在科技研發與產業的結合。

 

 

凱撒的面具-別讓內閣改組果真以無感收場
2011-02-10
中國時報 【王健壯】

 內閣改組雖然號稱有感改組,但其實祇是補缺改組,其中讓人稍覺有感者,一是李鴻源接掌公共工程委員會,另一是至今仍懸而未決的朱敬一出任政務委員。
 馬政府用人一向保守,初掌政權時,府院人事的組合以擁有高純度的藍色基因者為主,再搭配少數淺綠基因者略作點綴,以象徵所謂的全民政府。

 但這種組合的執政團隊,因為同質性太高,多數人相濡以沫的結果,不是傲慢到自以為是,就是集體催眠到自我感覺良好,很快就出現與民意嚴重疏離的執政危機,美牛風暴與莫拉克災變,就是馬政府無感執政與執政失能的證明。

 吳敦義取劉兆玄而代之後,內閣之首雖然由技術官僚換為專業政客,但執政團隊的組合卻並未出現結構上的變化,府院人事的異質性不但仍然偏低,而且唯馬吳之命是從的府僚閣員,個個不動如山,經濟成長的假象數字,更成為少數不適任閣員的保命符。

 內閣中少數幾位略具異質性的閣員,例如楊志良與賴幸媛,不是政策被長官一再否決修正,就是被別有用心人士頻扯後腿,這次內閣改組前,楊志良毅然決定掛冠求去,以及賴幸媛被人背後放話即將下台,就是異質性閣員在馬吳團隊中至今仍處於權力邊緣的證明。

 從治理的角度而言,一個同質性過高的執政團隊,雖可應付常態的治理,卻難以因應變局的治理。以歐巴馬為例,他剛上台時組成的執政團隊,雖然已被人比喻成有如林肯當年組成的敵對團隊,但一則為了因應國會改選後的國內政治變局,再則為了處理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國際變局,歐巴馬仍然決定大幅更動白宮人事,而且他這波改組所延攬的人,個個都是敵對人士,改組後的白宮團隊比改組前更具異質性。

 但馬吳的改組邏輯卻與歐巴馬正好相反。歐巴馬與馬英九雖都已決定競選連任,但歐巴馬尋求連任的前奏是大幅改組人事,馬英九卻是盡量維持人事穩定。另外,台、美兩國雖然都靠執政初期組成的團隊,驚險度過金融危機,但歐巴馬決定以全新的人事布局面對後金融危機時代,馬政府卻決定以同班人馬應付後金融危機與後ECFA時代的變局;簡單說,歐巴馬是以「改變再改變」尋求連任,馬英九卻是力求「穩定再穩定」。

 穩定掛帥的邏輯讓府院這次人事改組出現三個特色:其一,改組以補缺為主,幅度小到不能再小,並非功能性的改組;其二,少數被公認老成馴化但並無謀國之能的閣員,仍然安居其位,可見也並非回應民意的改組;其三,執政團隊的異質性並未因改組而增加,有些人對異質性新血加入執政團隊,甚至更多所疑慮。

 以朱敬一入閣為例,政務委員一職,雖被曾任此職不到一年的君山,調侃形容是「在前清是正二品,有資格戴雙眼花翎,乘紅呢大轎」,但政務委員終究還是個「正牌的特任官」,有心想要做事的人,例如君山的前任政委李國鼎,就曾在這個職位上做出許多成績。

 但政務委員易為也難為,李國鼎當政委時,因為有效結合了科技與產業兩個不同領域的資源,才奠定了台灣現今科技產業的發展基礎;但自李國鼎後擔任科技政委者,卻少有人能具備像他那樣的能力,馬政府的六大新興產業之所以至今仍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就不能不歸咎於內閣中缺少一位能結合科技與經濟的閣員;馬吳之所以相中朱敬一,以及期待他入閣扮演的角色功能,想必也是著眼於此。

 但政壇近日卻傳言指稱,馬吳最初雖屬意朱敬一出任科技政委,但後來卻因故變卦,改為希望他接財經政委,如果傳言屬實,不但證明此次內閣改組果真是無感改組,既無感於內閣閣員專業不足之嚴重後果,更無感於科技產業未來發展之迫切所需,同時也證明了馬吳執政團隊,至今仍然怯於引進異質性的新血。

 馬政府如果真有決心打破用人祇講同質性、代表性與酬庸性的舊有格局,就該以功能為導向,大膽引進異質性人才,不要讓那些「尚思為國戍輪台」的人,徒留像陸游與沈君山那樣的遺憾。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

 

 

翁啟惠:朱敬一入閣有助科技產業化

2011-02-11 中國時報 【謝錦芳/專訪】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內定接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人事迄今未定案,中研院院長、行政院首席科技顧問翁啟惠表示,朱敬一做事積極,做人直爽,分析能力極強,對事情看法深入,是相當難得的人才,若能入閣貢獻專長,可為行政團隊帶來新氣象。 翁啟惠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一個比較進步的國家,科技研發與產業之間有密切關連性;遺憾的是,台灣的科研與產業之間距離非常遙遠。他認為,目前很重要的一項任務是將「科技產業化,把知識變成經濟。」 對於台灣科研與產業之間缺乏銜接的問題,翁啟惠憂心忡忡表示,這在生技方面特別嚴重,至於電子業較沒有問題,但電子業偏重在代工業務,欠缺關鍵性技術;如果台灣要走向知識經濟,就必須面對問題,積極檢討,以落實科技產業化。 翁啟惠認為,科學園區發展迄今相當成功,但多數由國外引進技術,很少是國內自主研發成果而加以產業化,這是台灣迫切要加強的,須由主管科技的相關部會單位共同來努力。 「學術界不只發表論文就好,還必須努力在制度與環境面加以改善,讓研發成果帶來價值。」翁啟惠指出,經濟部主要推動成熟技術的產業化,至於尚未成熟的技術之產業化,台灣必須加強。他說,朱敬一在這方面有很好的看法,從經濟方面看產業發展,對於科技與經濟面的結合有很大幫助。 翁啟惠指出,朱敬一對於六大新興產業、兩岸關係、教育議題都非常關心,尤其對推動爭取優秀人才的「彈薪專案」、修訂科技基本法等出力甚多,他是一個非常有心且做事積極的人。 近年來朱敬一在報章雜誌上發表許多評論,對政府施政提出針砭,翁啟惠表示,這是出自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儘管有些人有不同意見,不過,學者出身的他是就事論事。對於朱敬一即將入閣,翁啟惠表示,樂觀其成。

 

 

社論-別讓內閣改組從「有感」淪為「微感」

2011-02-12 中國時報 

 政府求才,尋賢若渴,這次內閣微調,春節前釋放不少讓人驚豔的訊息;春節過後,驚豔之感不再,卻讓人若有所失,吳揆的「有感改組」,看來只能做到「微感改組」,原因無他,因為從已發布的人事看不出政策新氣象。 

 政府穩定是施政順暢的基本要求,但重點是必須從穩定中求發展,而不是穩定中求安全感。吳揆年前就定調,財經首長不會異動,「因為去年的經濟表現很好,換部長不是很矛盾嗎?」從數字上看,從經濟成長率上漲,失業率下跌,吳揆的說法沒錯,但民眾對經濟成長、景氣復甦的功勞是否掛帳在財經首長身上,卻頗有疑問。原因很簡單,貧富差距並未隨著景氣復甦而改善,甚至還有加大的疑慮。年前大陸富豪陳光標來台散財行善,造成轟動,即可見一斑。 

 更嚴重的是,從社會福利、國土規畫、產業轉型、人口政策、乃至住宅政策、政府首長有沒有能力規畫比較全面的國家願景,從而為台灣找到下一階段的發展契機? 

 曾經創造出經濟奇蹟的台灣,很大部分是因為政府團隊有人才、有遠見,類似孫運璿、李國鼎等財經重臣,晚近二十多年幾乎不再。相反的,內閣多是唯唯諾諾之輩,以聽行政院、總統府之命行事為上,在立法院備詢安穩過關為次,結果政府愈穩定,民眾焦慮感愈深,當吳揆稱譽留任首長都很稱職的同時,多數民眾卻一肚子狐疑:這些政務官都做了什麼? 

 改組前,府院皆已約詢前中研院副院長、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請他出任科技政務委員,坦白講,政務委員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官,但科技政委職掌科技顧問小組,是為台灣科技產業擘畫藍圖最重要的幕僚單位,台灣高科技能有如此亮眼的成績,與當年李國鼎的用心密切相關,李國鼎的功績又與他擔任科技政委前的財經首長歷練相關,換言之,只談科技不談財經,發展不了產業,只談財經不談科技,根本找不出科技產業落實發展的方向。院動念想請出朱敬一,應該亦是著眼於「複製李國鼎」經驗,耐人尋味的是,這個構想過了年卻似乎全沒了下文。 

 政府覓才如此粗疏,令人很難理解。第一,主政者理應清楚自己的政策目標何在,從而尋找適當的人才,落實執行這個政策目標,怎麼可能先找了人,再讓他在門外等上十天半個月,等政府想清楚要給他什麼事做再進門,讓人事案竟成了「懸案」?第二,所謂謀定而後動,人事異動怎麼可能找了人又變了卦,遑論動誰都想不清楚,找了人才開始喬職掌?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但政策與人事卻不能從妥協折衷,春節前堅定請辭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短短一年半首長生涯,讓他生出「官不僚生」的感慨,不論是立法院的備詢、監察院的調查、乃至輿論名嘴們的批評,都讓他感歎台灣是一個缺乏專業的社會,但最嚴重而他不願明說的是,政府政策的妥協性格太強,即使他完全不在乎身陷烽火,在第一線為政策辯解拚命,都難以畢其功,政府在二代健保政策上的妥協,讓二代健保在立法院過關,卻讓二代健保還沒上路,就已破功。楊志良卸任前大動作對名嘴提告,卻只能對政府團隊發出微弱的呼喊:同志與援軍必須齊一步伐。 

 府院或許沒有意識到,人事若也以政治性的妥協折衷為之,最後可能讓「折衷」變成「減半」:事倍而功半,功半事小,若釀成政府團隊的內部爭議,笑話豈不鬧得更大? 

 馬政府近三年來,科技產業政策始終無法有效推動,北京、上海雲端基地陸續設置,台灣的雲端猶在雲端;生技產業因為H1N1讓快垮掉的國光生技起死回生,其他未見績效;綠能則是政策永遠和產業搭不上線;凡此種種,都指向一個事實:如果政府再不思改變,可預見在馬英九總統競選連任前,交不出科技產業的成績單,府院豈能繼續無知無覺。

 

 

朱敬一傳出任科技政委 梁啟源可能接中經院董事長

2011-02-14工商時報 記者呂雪彗/台北報導

據傳,府院幾經考量,仍將延攬中經院董事長朱敬一入閣,安排出任科技政委職位,而中經院董座遺缺考慮安排能源政委梁啟源出任,至於科技政委張進福則轉為督導能源、農業等業務。

上述外傳的政委業務大搬風,政院相關人士並未證實。不過,知情人士透露,府院高層日前曾知會梁啟源相關人事調整安排,至於梁本人是否同意接受,尚不得而知。梁啟源甫於上週六(12日)晚間應德國駐台代表處邀請,隨同環保署長沈世宏、經濟部次長黃重球赴德國參訪,於19日才返國。

外界原本認為朱敬一入閣人事安排已生變,一切可能回到原點。不過,近日外界盛傳,在科技界人士呼籲下,朱入閣案峰迴路轉,府院高層仍傾向延攬朱敬一這位「大師」級人物入閣,為內閣決策思維產生衝撞,帶來新氣象。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sabibo&aid=502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