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02 19:29:38瀏覽186|回應0|推薦1 | |
2011/09/30 | 王彥晨/新聞工作者編者按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旺報》與《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中國台灣網共同合作,以「辛亥百年與兩岸關係」為題,向全球華人徵文。活動已到最後階段,截稿時間為2011年10月12日。《旺報》選刊主辦單位初選部分作品,分享讀者。 兩岸今年紀念辛亥革命達到史上高潮!然而辛亥革命卻是檢視當代兩岸關係的歷史工具,它提供一套參照和指引的標準,可供兩岸當政者和人民共同省思。 理想未能實現 首先,辛亥革命說明兩岸今日政權系出同源。卻又在關鍵時刻明確分殊。1911年發生的那場革命,兩岸執政當局都曾有不同的論述和詮釋,但孫中山所說:「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豈不是早已說明了他對歷史觀察後所下的結論。 1949年建政的中共政權,對辛亥革命的定位,原本一直是借用馬克斯理論的史觀,視之為一次未完成的革命,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時至今日則要面對的是,島內存在的另外一套所謂的「本土」史觀,在他們的觀點,可以透過選舉取得政權,卻迴避承認中華民國自辛亥革命而來的歷史事實。簡單說,中共和島內的綠營人士各自為了不同的理由,不得不否認辛亥革命創建的中華民國仍然在台灣存在的事實,或淡化視之。自認為承繼自孫中山建國理想和法統的中國國民黨,也因為在2000年之後蛻變為「選舉機器」,揚棄由孫中山在20年代左右建構的列寧政黨體制,從而在選票考量下,對辛亥和中華民國法統也漸漸諱莫如深、避而不談。當然今年稍微例外。 但這些都不能禁得起檢驗。歷史是延續的,不能切割來看。中國封建帝制在辛亥革命後被打破,孫中山的建國理想卻始終未能完整實現。 今天兩岸的學者逐漸理出了頭緒。認為孫中山的《實業計畫》和《建國大綱》正體現於鄧小平指明的、走改革開放之路,他定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後,在大陸政、經和社會體制轉型過程中,「和諧社會」的核心隱然指向了半世紀前孫中山的建國理想。這豈不是歷史的一次嘲諷。歷經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的歲月後,中國如今真正走上的正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所擘畫的藍圖。 兩岸核心差異 兩岸的華人都必得坦然面對的現實質問是:孫中山的理想是否已然在中國實現?三民主義的民族、民權、民生,中華大地上看到它們萌發出新芽嗎? 在台灣,除了馬克思主義外,融合三民主義、自由主義和新儒家思想,發展出豐富的面貌;在20世紀創造了經濟奇蹟、城市化和中產階級以及民主化浪潮。 在大陸,波折中也摸索出馬克思和毛澤東思想意識型態之外,可以重新認識孫中山的建國理想,並納為「中國特色」之中,將本來就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孫文學說,化為當代中國建設藍本和理論基礎,這是目前已然看到發端的可喜趨勢。 但也並非沒有阻礙。大陸方面今天之所以盛大紀念辛亥百年,卻最終無法和台灣方面共同紀念,主要的差異正在於「辛亥百年」和「建國百年」的不同。這不僅是兩岸關鍵的核心差異,也是不容說破的歷史事實。 不能正視歷史事實的史觀,正是兩岸發展進一步關係的巨大鴻溝。 誠實面對歷史 大陸政府不能正視辛亥革命推翻專制、建立民國,而後北伐、抗戰,延續至今,在台灣的統治政權法統源自於此的事實,就如同台灣早年抹煞掉民國之初,有一段北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孫中山的革命黨是南方臨時政權一樣,都是對歷史事實的扭曲和不誠實。時至 21世紀,學者始對北洋政府的學術研究興趣日濃,承認抹去北洋,歷史就不完整。 歷史不應該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工具。兩岸政府和人民紀念辛亥革命,應汲取孫中山的建國理想和目標,從中化異求同。以誠懇面對歷史的態度,才可能找到兩岸共同接受的史觀,進而從過往的歷史找到對未來的指引。 由事件、人物建構出的歷史軌跡,事實真相只有一樣。如果被各取所需地詮釋,最終就會莫衷一是。對過去曾經發生的,都莫衷一是,那麼對未來所要共同面對的,又豈能齊一! 辛亥革命對兩岸而言都不陌生,重要的是,大陸中央到地方,盛大紀念中能讓現在的人們學到什麼?難道不是讓孫中山的建國理想早日在中華大地得已實現;難道不是共同誠實面對歷史事實,俾利兩岸以共同的淵源基礎,展望未來;難道不是找到一條可以延續歷史傳承的脈絡,讓歷史可以「浩浩蕩蕩」下去? 寄語兩岸有權者,正視歷史,誠實以對,珍惜辛亥革命所象徵的共同基礎,氣度恢宏地眺望將來。讓孫中山建國的理想在中華大地上以喜劇收場吧! 《旺報》與大陸媒體合作,在兩岸同步徵文,其中「大陸人看台灣」、「台灣人看大陸」欄目,歡迎讀者透過親身經歷的小故事寫出對「對岸」社會現象的所見所聞所感;而「大陸人在台灣」、「台灣人在大陸」欄目,歡迎長期在對岸生活、工作的「兩岸人」投稿,寫下深度的文化衝擊與融合。 ◎於2011年9月1日後本版刊出文章,即入選為第三屆兩岸徵文獎參賽作品。請勿一稿多投,本報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經本報採用後,同時刊載於中時電子報、旺e報、旺報博客,並收錄於中時電子報資料庫,大陸合作媒體亦會挑選轉載,不另計稿酬。 ◎來稿請寄電子郵件信箱:hlu@mail.chinatimes.com.tw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