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9 20:02:13瀏覽316|回應0|推薦2 | |
2009-12-19 旺報 【本報訊】
台、港、陸兩岸三地執政當局近來不約而同採取霹靂手段,共同打壓房市,以防過度飆脹的房價,引發房地產泡沫危機,並滿足市民合理的住宅需求。這項遲來的行動,表示兩岸三地執政當局並未從2008年的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真正學到教訓;直到前陣子中東杜拜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了700億美元債務危機,才警覺事態嚴重,即刻勒令各自的銀行體系緊縮房貸。 其實,在經濟風暴席捲全球之前,從紐約、倫敦、巴黎、杜拜、香港、北京、上海、東京、台北等國際大都會的住商辦房地產,在國際熱錢跨國不動產與建商協力炒作下,紛紛創下天價。別的不說,大中華經濟區的房地產看漲,北京有奧運題材;上海有世博;香港有人民幣升值,千億美元游資,蜂擁而至;台北則有兩岸和平紅利、陸資來台的加持。總之,各主要大都會的當地住民望屋興嘆,唉聲連連買不起,被迫移往偏遠郊區,已成了共通的趨勢。 如何滿足人民的住宅需求?是執政當局最頭疼的問題。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教訓,是克林頓自第二任期以來,極力貫徹的福利政策所致。民主黨政府認為美國地廣人稀,中低收入戶沒道理不能擁有自有住宅。在華爾街金融家獻策之下,設計了一套資本主義史上最複雜的金融工具,利用最精密的精算與避險。中低收入者免自備款,並授予最寬的信貸與低利率。經手的貸款機構,再將此抵押款,製成證券銷至世界各地的銀行與投資人,此即所謂的「次級房貸」。 當時認為這不僅可解決居住問題,同時創造新的建築與金融榮景,一舉數得!然而,今天事實證明採用金融手段解決住房需求,根本是場噩夢!一但利率提高,債務人付不出高息,無力還款,整個政策包括個人、房地美與房利美公司,以至整個華爾街等就全都破產了。 一個個還不起房屋貸款的美國工人,透過華爾街層層包裝的金融商品,竟引發了一場全球經濟金融災難。同樣的,近來杜拜房產泡沫的教訓,都證明了當建築、房地產、金融緊密在一起飆漲的榮景,正是禍之所倚。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大陸溫總理要求從土地、金融、稅負三管齊下整治。香港金管局將豪宅抵押上限從總價70%降至60%,并將普通住房貸款額度限定在1200萬港元內。台灣吳敦義院長則提議增加供給,平抑房價,並擬開徵豪宅稅及推出以房養老。這些措施僅是治標。兩岸三地執政當局若不能認清此地區地狹人稠的特性,有些地方每平方公里甚至高達10萬人以上,就無法擬定符合國情現實的住宅政策。同是土地有限的新加坡,在解決居住問題上,前總理李光耀採「只租不售」,市民以及總理等高官對住宅皆揚棄「自有住宅」所有權的存量概念,換之以使用權,對住宅需求進行流量管理,讓國民以較低成本即可安心擁有「自用住宅」。 如此直接省卻了先買後押、以房養老的繁瑣,同時也不會引發房產泡沫危機。好的住宅政策,必須是讓市民無後顧之憂,有多餘的資金,投入耐久財,真正達到刺激消費與提升家庭幸福的雙重目的。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