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倫敦街頭暴動與社會福利制度
2011/10/19 20:42:26瀏覽201|回應0|推薦0

倫敦街頭暴動與社會福利制度

作者:謝美齡 現職:駐澳科技組組長
文章來源:the Weekend Australian 2011年8月13-14日等4篇
發佈時間:2011.09.20
大綱
一、倫敦街頭暴動發生經過
(一)導火線
(二)暴動成因,眾說紛紜
二、事件處理之爭議
三、社會學家Frank Furedi的事件分析
(一)城市的腐爛衰微及貧窮
(二)執法相關機構缺乏組織及能力,警方紀律的淪喪
(三)社區溝通之障礙、copycat effect
(四)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浪費而漫無目的的開銷,腐蝕了社會基礎及社區的獨立自主性
(五)社區生活的內部破裂(Implosions of community life)
(六)根本解決之道


【歷史上暴動的原因】

到處都是暴動,經驗告知,常發生在不預期的情況下。30年前倫敦的黑人上街頭,因為看到警察暴行及對種族的歧視。近年來因為反全球化及大學漲學費,示威遊行後會有小規模的暴動。近年人們暴動,是因為喜歡的球隊輸了,或他們的生計被無形的市場力量威脅。這些現象有一共通點,它們直接或間接的,對一些事件或引起原因表達「反應」。但上周間發生在倫敦的暴動非常不尋常[1]。

【倫敦街頭暴動發生經過】

‧導火線

首先發生在Tottenham的,隨著8月6日和平的遊行後的暴動,是由於8月4日警察槍殺了一位疑似毒品販賣者,引起大家對警察行為不當的質疑及憤怒,「射他腳就好了,為何還要射其胸膛」;緊接著在全國各地起了暴動、掠奪及縱火。於8月15日計有3,100人被捕,超過1000人被起訴,造成5人死亡,16人受傷,2億英磅的財物損失[1][4]。

8月6日至10日間,暴動、掠奪及縱火發生嚴重地點,除倫敦外,多在英格蘭的中部及西北部城市:自北往南主要城市為Leeds、Manchester、Liverpool、Nottingham、Leicester、Birmingham、Bristol及倫敦及該等市郊,其中最嚴重的為Bristol。該等地區失業率在5.7-12.4%間[3]。

記者於事件的徹夜夜間審理法庭,與暴亂被抓的人談話發現:年輕人搶劫沒有特別原因,知道搶劫是不對的,會有大麻煩,但他們認為不會被抓到。其他還有一位老師、一位社會工作者、數十位有職業人士及超過100多位中年人等等;重點:暴動份子成員之屬性,非常分散,而領頭者多是失業的年輕人[3]。

‧暴動成因,眾說紛紜

一些審理法庭現場片段:一位年輕人說「很高興有暴動,這與槍殺事件無關。只是不滿警方的每件事,警方盡其所能的羞辱及藐視年輕人,顯示他們的強大,暴動正好是我們報仇的機會」;「為何要搶/破壞店家?」「遭毀的店家,可向政府或保險公司要求賠償,他們又不會有任何損失」;一位大學生說「我們沒有任何機會,在我們生活中得不到任何東西。」;「足球隊獲得巨額的付款及財富,我們啥都沒有」;更令人驚訝的是「若倫敦贏了主辦奧林匹克,我們還可買到門票,現在票都到外國人及有錢出國人的手中」;「暴動的原因因為稅太高,月薪2000英磅,需付600稅,為何我要付錢給那些可能20年沒做過事的人,為何要付伊拉克戰爭的費用」;「很高興有暴動,讓政府及警方知道,他們每採取一個行動,必有一個反應。人們無法發聲,必須要有方法讓人注意到」;「這正是人們對世界表達他們的不滿」[3]。

【事件處理之爭議】

警方剛開始時只當一般公眾事件處理,而非重大犯罪型的暴動處理。接著警方面臨一個新的挑戰,在各地,不同的人於同一時間進行搶劫,8月9日晚當倫敦市警力自6,000人增加至16,000人,控制住了局面。接著暴動往北部城市移,8月10日晚,如Birmingham及Manchester,成千的警力,如倫敦一樣,徒步至各主要街道巡邏,逮捕攻擊份子[2]。

英首相Cameron於國會說,對英國一周的暴亂,堅持係警察不當槍殺事件引起的(不過記者認為暴動時,參與者很快就忘了這件事),不滿警方開始於Tottenham處理錯誤,控制暴動策略無效,造成5人死亡,並譴責警方執法嚴重不力,需要更強硬。並說為此次暴動者多是失業的年輕人及幫派人士,並強調幫派份子鼓動其成員及社區成員鬧事[2][3]。

該國警察總署長Hugh Orde,上月才自因News of the World的電話竊聽事件而下台的前倫敦警察廳長P. Stephenson手中接下此職務,昨(8/12)日對BBC說政客們選擇自假期中返回,與警方使用策略無關。並對Home Secretary個人下令撤銷所有警察人員的休假,認為渠越權[2]。

又,槍殺事件調查中,死者的家屬等了36小時,無法見到死者;更糟糕的是,上周六(8/6)晚,圍在Tottenham警局外的群眾,等了不少時間,仍無法了解槍殺事件細節[3]。

另對警方未來4年預算經費空前的削減,首相堅稱削減只有6%,若警方能有效使用經費,不會影響其未來應付危機的能力。署長辯稱:「加上通膨實際銷減達20%,這將減少其所需警力,若為維持目前第一線的服務水準,必須要與政府好好協商我們將停止哪些工作[2]。」

【社會學家Frank Furedi的事件分析[1]】

‧城市的腐爛衰微及貧窮

過去40年,工業的衰退及缺少傳統的手工工作階級的工作,對英國部分城市有顯著的影響,而城市貧窮是常見的問題。

近年筆者於歐洲各城市旅行,發現城市的腐爛衰微及貧窮,每個大城市周邊的社區可看到許多的犯罪行為及毒品交易,而對廣泛社會基準的尊重微乎其微。英格蘭雖然始終保持一個外觀相似的社區生活,但即使如巴黎的banlieues仍有可辨識的社區行為準則及社區感覺,而如德國、法國或荷蘭這些社區內的居民不見得生活愉快,卻不像英國的社區有如潛伏的原子彈及且是破碎的,其社區生活品質的脆弱諸問題比西歐其他國家更大且廣泛,讓人有非常不舒服的衝擊。

‧執法相關機構缺乏組織及能力,警方紀律的淪喪

暴動自倫敦北方的Tottenham開始,然後傳至城市內其他地點,這是典型的社區裂解(community disintegration),結果政府對此瀕臨危險的事件採取逃避政策,一發不可收拾,速傳至英格蘭其他各地,還責怪由於社會網路造成的,數位化的確給暴動提供有組織的動員之便,但真正最重要的因素是,警察,特別是執法相關機構的缺乏組織及能力。

其實過去10年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暴動,為何現在爆發?因為英國警方的紀律淪喪,已是公眾顯而易見。他們制止行動的數度失敗寫下一個壞紀錄,且讓已經糟糕的情況更惡化。近年來警方的紀律逐漸嚴重敗壞,說他們是喪失了效率的一群公權力,一點也不過分,即使比較緩和的大眾事件的處裡,也備受批評。

與30或40年前的警察作戰策略相比,現在的策略過於保守,常被公然抨擊。近數月倫敦及Bristol發生的多起暴動,警方獲得結論是這些行動只有些許損失。結果大眾對維持公眾秩序的警力的印象是,變得更被動及防衛,操作上更笨拙無能。近數月倫敦警察總署對防止各街頭示威者的騷亂,明顯是失敗的,全無保護在街上行駛的查理王子及Cornwall公爵夫人的座車的能力,這鏡頭大家都看到了。如此許多年輕人說,警方毫無辦法,很容易對付,暴亂是自食其果。在Tottenham的暴亂只是過去一年騷亂的擴大;當然有點太嚴重了。

‧社區溝通之障礙

當T市剛開始暴動時,警方的一些指責說,當地一些人覺得被迫害及不滿,因為執法相關機構沒有與他們對話,許多觀察家說警察沒有與社區溝通,也許現在的警察不懂溝通,或缺少對地方環境的敏感度,真正問題是暴動者究竟要談的對象,「他們」指誰?

而大多數被稱為社區領導人的個體,多是服務於政府機關的有野心的人或職員自行擔任的,許多情形下,他們只代表他們自己,也像其他人一樣,很孤立的,無法與左鄰右舍討論問題,或因居住地點的地理限制,無法滿足公眾的需求。

社會學家非常清楚,有理由的示威,常被政府有關當局視為敵意而減低了理由的正當性,而且隨時間及再次的暴動常被誤指為外圍激進份子所做,因此產生暴動的擴散,被稱為模仿效應(copycat effect)。許多認為這類事件是由具個人偏見的傳播者通知的。市區的暴動常有社會及政治的意義。這些傳播者會辯稱對已被剝奪的,以暴力方式表達,是合理的,並堅持唯有如此,他們的聲音才會被聽到。不論左或右派傳統社會學家都很難對倫敦的暴動做滿意的解釋。

‧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浪費而漫無目的的開銷──腐蝕了社會基礎及社區的獨立自主性

英國政府對社區非常特別的資助方式,是讓那些缺資源及生存工具的人,由社會其他的人來幫助。漸漸英國的福利協助突變成了一種「福利正常化」的文化,鼓勵人們不將此當作暫時的狀況,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故問題不在社會福利的協助,而是依靠福利,變成人們生活的腐敗。以前一位協助年輕人的工作者說「這是因為政府削減了福利補貼」,煽動的人們還說暴動是對政府削減州政府的福利補貼的「反擊」,在他們認為,這些暴動,與雅典、馬德里人們反對其政府嚴苛的措施的示威一樣。也許英國的暴動與歐洲的債務危機有關,但決不是反對政府嚴苛的措施。

另政府部門內外積極地鼓勵了這種依靠「福利正常化」,有些機構還提倡幫助人們爭取最大的補助金額,且被視為是「權力」及討價還價的伎倆,結果改善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不是從工作及努力下功夫,而是練就靠申請及要求補助的本事。有些保守的批評說,以福利生存的都是公家機關。

‧社區生活的內部破裂(Implosions of community life)

英國數十年來,政府這種浪費而完全無目的的「福利正常化」福利政策,造成受補助族群道德淪喪的反效果。龐大的金額花費在各種福利補助措施上,養成了人們「不負責任」的認知,故暴動不是由於削減福利,而是透過胡亂的揮霍,及社區生活的浮濫造成的。

「福利正常化」福利政策損毀社區生活最大的結果,是社會破碎到了不尋常的程度,最典型的是,老一輩對年輕一輩的權威完全喪失,社區生活內部的破裂對年輕人造成破壞性的影響,他們行為會自然地傾向於反社會,那些以參與暴動視為娛樂的年輕人並非不正常,只是其社區沒有危險,他們也許會參加與大地盤有關的幫派,但與社區無明顯關聯,而一般城市的幫派會特別在意並保護其管轄區。另一方面,今日具爆炸性幫派的暴徒,則會燒搶他們常去買東西的店家,而在某些危險社區,甚至家庭生活都會受到被毀的威脅。又對自己的父母及家庭不尊重的孩子,不可能有嚴肅的公民行為表現,故參與暴動的年輕人,多是多年行為不穩定的。

依靠「福利正常化」更嚴重的後果是,社區中每個人與每天的社會及文化的結合鍵,不知不覺中損壞了。歷史上,受過貧困的人會成立如自力更生及團結隊伍等組織,以協助貧苦人,現今這些組織明顯地沒了,因為人們都靠政府養,他們也無誘因幫助別人了。因此不論在Tottenham或Liverpool的Toxteth的人們,雖然他們都經歷貧窮及城市邊緣化,但目前他們所關心的及社區的努力,都與改善他們生活品質無關,他們很少會團結起來為此共同努力。

更糟的是,決策者不知社區生活內部破裂了,歷任政府還不時地嘗試推動一些計劃,以加強他們所謂的社區彈性及快樂指數,這些計畫的共通點是都繞開了福利文化的問題核心「福利正常化」。政府用在社區各計畫的經費,只是用來僱用原失業的人,對社區毫無幫助,因為社區要有組織的發展以面對當地居民的問題,但從以上種種措施,得不到任何建設性的協助,尤其是這些機構已將社區生活的獨立性腐蝕了。這些政策結果讓他們回避應面對的問題,社區不但不會有彈性及愉快反而變脆弱了。

‧根本解決之道

針對社區生活的內部破裂,沒有短期的解決辦法。數十年政府錯誤的政策逐漸侵蝕了社會的組織架構,真正的挑戰是強制年輕人要認清他們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自己努力爭取的,對他們最好的辦法是建立一個社區的標竿;所需要的是認清明白,之前的各政策無法讓人知道英國城市所受折磨的不快;需要的是一個健康的福利制度,能鼓勵年輕人去開發自己的資源,闖出自己未來的一片天。


資料來源:
1. Why London's burning, Inquirer, the Weekend Australian 2011/08/13-14
2. Riot claims see cops turn on PM, The Weekend Australian 2011/08/13-14
3. Moments of madness amid calculated rage, The Weekend Australian 2011/08/13-14
4. 2011 England riot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kwo&aid=575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