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說和紀事之差異, 平路感受深刻
2010/08/11 16:31:19瀏覽429|回應1|推薦0

製作人平路:有言論被箝制的感覺

  • 2010-08-11
  • 中國時報
  • 【林采韻/專訪】
孫中山1909年在日本橫濱留影。(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孫中山1909年在日本橫濱留影。(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建國一百年文建會出資拍攝紀錄片《國父孫中山》,還沒開始對外徵件,已引起輿論爭議,紀錄片製作人、作家平路以「失望」兩個字表達自己的無奈:「我很吃驚,這件事情受到如此意識形態的規範。」平路說,「有種言論被箝制的感覺。」

     她表示,自己的言論沒有任何違反史實的地方,當初會一心投入紀錄片的規畫,就是秉持凸顯國父人性,打破他被神格化的一面,未來還會堅持下去。

     平路說,之前她與一些國內導演討論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想法,就有人反應,「接這樣的案子一定會被檢查得很慘。」只是沒料到,片子尚未拍攝就已掀起波瀾,令她擔憂在外界的注目下,很難有好的作品產生。「如今我只能往正面想,如此一來,可以吸引更多人來挑戰這不可能的任務。」

     去年底平路卸下香港光華文化中心主任,在忙碌的寫作生活中,願意答應出任建國一百年基金會的執行顧問,就是出自她對國父的喜愛及研究的投入。平路一九九五年完成的小說《行道天涯》,故事主人翁就是國父。當時她以七年鑽研各方史料才寫出這本書,「那時我的生活只有國父,房間全是有關國父的書籍。」

     平路說,對於國父的好奇在於想要了解這位在教科書中只有「一號表情,統一造型」的人物。「這張被選擇的照片,彰顯國父的嚴肅和偉大,但在史料中所呈現的國父,卻是個性浪漫且急躁的人,一位遇到挫折即找尋出路,具有包容力的夢想家。」

     平路強調,過去太多人將國父神格化,但依據她收集的史料,國父的聲望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力量,應是他過世後才開始。她曾經親自到美國國會圖書館翻閱國父去世前後的大陸報紙,國父去世時,北方報紙的確只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而非舉國哀悼,「那天報紙最大新聞,討論的是一觸即發的中原大戰。」

     此外,國父去世前,北方報紙還說「國父的實力百不及張(作霖)馮(玉祥),聲望遠不及段合肥(段祺瑞)。」

     學者周陽山對她曾談到國父「五權憲法」是拼裝的說法有疑慮。平路說,「五權憲法」為國父原創,但是中華民國在實行之前,「五權憲法」從來沒有被實驗過,因此在適應的過程中進行修繕是必經的過程。

     平路指出,當初《行道天涯》完成後,她特別交由近代史學者過目,書中並沒有違反史實的地方,寫作過程中,若有不同史實陳述,她也選擇將兩者並列,藉此呈現最真實的國父。

     平路說,她對這部紀錄片有期待,因為台灣社會進步到現在,應該有容納各方觀點的空間,只有回到人的觀點來看待國父,紀錄片才能跳脫教條束縛,才會動人。

「監」製國父紀錄片 違史實將提糾舉

TVBS /  2010/08/11

為了慶祝建國百年,文建會砸2千萬籌拍國父紀錄片,但是執行顧問平路先前表達,國父是革命夢想家,五權憲法是拼裝等言論,卻引發監委疑慮,親自致電盛治仁,警告影片內容不得有違史實,否則要動用糾舉權,文建會急忙澄清,平路的說法,只是要表達,影片不會像宣傳片一樣,把國父神格化。

對岸連續劇拍孫中山,不僅演講內容考究,連扮相也唯妙唯肖。

台灣籌拍國父紀錄片,建國百年基金會顧問平路,一席孫中山是革命夢想家,五權憲法是拼裝,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惹惱研究國父多年的監委。

監委親自打電話關切,痛批主事者「輕佻侮慢」,文建會主委則親自出面幫忙澄清,平路說的是個人看法,紀錄片怎麼拍,製作團隊成員,全都還沒成形。

保衛國父聲譽,監委不惜警告,再對文建會提糾舉,平路希望呈現多元的孫中山,不認為自己說法有損國父生命特質,但不願面對鏡頭多說,紀錄片都還沒開拍,再掀爭議話題。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kwo&aid=4311017

 回應文章

newk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何必費事拍甚麼國父?
2010/08/11 20:09

謹遵史實, 就沒有" 十月圍城" 了,

只做紀事, 這部影片形同教科書, 還有甚麼看的價值?

找個發音字正腔圓的記者來唸教科書就好啦!

何必費事拍甚麼國父?


王國新
急診醫師
台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教育部定助理教授
大阪大學外科醫學博士

醫林漫話 http://blog.udn.com/wangk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