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洗腎發生率、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人數約五萬八千多人。健保局統計,平均一年花費在洗腎的總額近三百億元。腎臟科醫師提醒,一般慢性腎臟病可分為5期,通常慢性腎衰竭初期大多沒症狀,在第三期以上才會有明顯症狀,其中又以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尿蛋白等屬高危險群,約有一成病人等到症狀,如貧血、電解質失調、尿毒素累積、皮膚癢等出現在就醫,可能一個月內就得面臨洗腎命運。
台灣慢性腎衰竭人口眾多,所謂慢性腎衰竭指的是腎臟受損,腎臟功能越變越壞,無法正常代謝,最後導致尿毒症、甚至得開始洗腎治療。所以在這段期間,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低蛋白飲食、其他方法就成為必需,造成慢性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歸咎於「尿毒素」,目前受到公認的尿毒素,不外乎副甲狀腺素、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P-CRESOL等。
飲食中的蛋白質在經過腸道被細菌代謝成吲哚,一部分被腸道吸收,剩餘則會由糞便排出,但被人體吸收的吲哚在肝臟受到氧化與硫酸化後,變成為硫酸吲哚酚(IS),腎臟功能正常時,人體內的IS經由血液循環到腎臟排除;然而慢性腎衰竭患者由於腎功能不全,無法有效排除IS,會累積在體內。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腎衰竭一開始大多沒有症狀,等出現疲倦、貧血、惡心嘔吐、皮膚乾躁、皮膚搔癢等明顯症狀時,往往已需進行洗腎。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說,據統計,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患者發病不到一個月就得接受洗腎。
所幸,因衛教得當,台灣比率只有十分之一,但別聽到「洗腎」兩字,就以為人生從此變黑白,台灣洗腎技術跟品質有目共睹,不僅死亡率降低至只有5%~6%;五年存活率也有60%以上,其中75%以上洗腎患者更可維持正常工作上班。
阮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紀文哲臨床上就親身看過有年輕患者一洗腎就是三十幾年,仍然生龍活虎,甚至有醫師本身洗腎也還在為病人看診。預防重於治療,紀文哲強調,尿毒不是絕症,許多慢性代謝疾病和藥物都會影響腎臟功能,尤其血壓很重要,不像肝病患者血壓會異常變低,腎功能出問題,血壓容易飆高,若無家族遺傳史而突然出現高血壓,或尿泡不易消去者,就該主動驗一驗腎功能,平時更不要亂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