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21 17:27:48瀏覽7039|回應5|推薦38 | |
前兩天,一群老朋友聚餐邊吃邊聊,大概是大家都有點年紀了,話題不是圍繞著大學時代的戀愛往事,要不然就是互相詢問子女的發展. 其中一對公務員家庭的朋友,向在場的所有人詢問,有沒有好的年輕人可以介紹給她女兒,都唸到研究所二年級,還名花無主! 我很好奇想了解朋友的女兒為何找不到男友,沒想到答案竟然是,他女兒跟所有想交朋友的年輕男性說,我是藍的,不同顏色的別來! 這倒是我聽過最特別的擇友理由. 在現今的台灣社會中,用這種方式來區分的事非常多,用在感情上還頭一次聽聞. 回頭看看這十幾年台灣的民主之路,似乎真的只有顏色. 其實,在台灣用顏色來區分彼此之前,我在顏色選擇上是蠻開放的態度,藍的紅的黃的咖啡色灰色都能接受,也不會排斥綠色,像打球的衣服或T恤或者是夾克,有不少是綠的,但自從擔任民意代表的工作後,這種多元的選擇權無形中被壓縮了. 認真的想,這種以顏色來切割的手法,並非政黨的作為,始作俑者是媒體. 這種用顏色論黨分人的作法,開始於83年在台灣舉行的省市長大選,當時也是第一次台灣有兩個以上的政黨參與的重大選舉,總共有國民黨民進黨以及新黨三個黨參加. 現在流行的英文縮寫KMT.DPP.NP也是源自於此,最早只是電視台內部為了節省寫稿時間所用的代號. 三個政黨為了選舉所製作的旗幟剛好是藍綠黃. 一場從官派改變為直選方式的選舉,正式成為切割台灣人民關係的來源,自此之後,似乎人與人之間,除了相同的膚色外,剩下的每一件事都要計較,台灣人外省人,藍的黨或是綠的支持者黃的擁護者超越了一切,無怪乎在這種大環境之下長大的孩子,連交朋友都要先看顏色. 我很好奇的問朋友,有刻意教導孩子這種抉擇嗎? 朋友也說沒有! 其實聊到這裡,我的感觸滿多,媒體在這些年台灣的民主發展之路,扮演了很重要的腳色,可是媒體從課本上的守門人身分,在這些年似乎有著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幾乎變成推波助瀾的主動力,選邊.壓寶.作假.煽動.......,幾乎充斥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政府坐視不管政黨無動於衷,更可憐的是政治人物還趨意奉承. 滿清是靠著八旗軍從山海關外在馬上打下天下,進關後用顏色作為管理人民的依歸,到後來因為這些顏色純正的旗人好逸惡勞,終至被孫中山所帶領國民軍給推翻. 今天的台灣,老百姓已經用選票教訓了一個顏色,我有一個心願,能否結合真正愛這塊土地的人,拋掉各種顏色,用最真誠的本質去看待所有的人與事,讓我們可以重新生活在五顏六色多采多姿的生活中,而不是只有簡單的藍與綠.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