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8/24 00:22:52瀏覽2149|回應14|推薦47 | |
前言 明末清初作家蒲菘齡,在他的作品中,活靈活現的寫下了許多鄉野傳說,誠然部份篇幅是來自文人自己的想像,但是更多的故事,應是來自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而這些流傳許久的故事,到底真實性為何呢? 數年前,家母和我聊過一個話題,緣起於她在報上讀過一篇文章(很報歉,剪報遺失,所以無法明確告知是那家報紙、以及刊登日期),作者是以回憶的方式,寫出童年生活中與狐仙的一段奇遇,姑且憑記憶,寫一小段與各位朋友們分享。 文中的作者世居於鄉下小鎮的祖屋,就是那種電視劇中常可看到的,有幾進深的三合院,家中長者特別三令五申,不准一般下人及孩童進後院;但是對作者而言,越是禁止,就越有好奇心,結果當然如我的主題,後院的確不單純,是“住”有“一整家子”狐仙。 說也奇怪,這家狐仙久居於此,屋主總是待之有禮,三節祭拜總是不少,平日也特別叮囑家人不得打擾,幾世下來,處的便如街坊鄰居一般,倒也相安無事,甚且後來作者和堂兄弟一整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蘿蔔頭,竟和“後院鄰居家”的“小朋友”玩在一起,還相約一起偷隔鄰家的果子吃,好不快活。 某夜後院隱隱傳來責打孩子的聲音,屋主覺得事有蹊蹺,於是傳喚家中小輩來查問,才知原是“兩家小搗蛋”相約幹了偷東西的壞事;第二天連忙備了香案祭品,到後院“賠禮”,還一再道歉,自責家中小輩的不是,而自己亦有管教不嚴的責任云云。 這樣的日子一直到抗戰軍興,隨著戰事吃緊,某夜屋主夢到“鄰居”前來辭行,語云謝謝幾世相處,待如上賓,只因時局不靖,終須一別;但念相處之情,最後願再為屋主略盡棉薄之力,以為答謝,隨即慎重叮囑,數日之後,必須將行李收拾妥當,幾時幾刻,一家人集合於前門;屋主醒來,連忙吩咐家人遵照夢中指示辦理。 當時戰事惡化,國軍已撤守,日軍則進展迅速,作者世居的小鎮,可說已然撤退無門;但屋主仍遵照夢中指示時刻,將家人及行李,集合於前門,話說此時,開來一輛卡車,行至門前,突然拋錨,怎樣都發不動;屋主心中明白,於是上前打商量,請對方載運一程,自己願幫忙修車,司機想反正是死馬當活馬醫,也就答應了;沒想到等屋主一家老小和行李都上了車,車又發動了;就這麼樣,司機趕緊開出城外,出了城,但見延路兩側,日軍已在列隊行軍,怪的是,竟然無人攔車,彷彿他們是隱形的,作者一家,最後終於得以脫險。 這是個很神奇,也很溫馨的故事吧?在子不語第一篇,我曾說過我最討厭聽加油添醋的道聽塗說,所以可能有些朋友也要質疑我,這個狐仙的故事,到底真實性為何? 是啊,到底真實性為何呢? 讓我用家母之後告訴我的一件事來做回答吧,這是發生在家母身上的親身經歷。 家母幼時居住於漢口市租界的洋房,外婆也在家中供奉大仙(湖北人敬稱狐仙為大仙),在家中閣樓上設了香案,外婆的家規是從不允許小輩上樓去。 但是這個禁令,怎麼攔的住當年調皮搗蛋的家母呢?有一天,趁著外婆不在家,家母躡手躡腳的溜上閣樓,玩著玩著,跑到香案之前,看到外婆在香案上除了供品外,還供著一杯酒,當下起了頑心,衝著三分不信邪,兩分不服氣,在香案前說:「什麼大仙,還要供酒呀,真靈驗的話,就當面喝一杯嘛!」 語畢,只覺一陣清風吹過,酒杯就乾了; 這會兒刁蠻小公主可真的生氣了,她說道:「剛才是風吹的,不算不算,等我把窗子關上」;待她七手八腳的關上窗子之後,在香案旁找到酒瓶,又斟滿一杯,但只一眨眼,酒杯又空了; 這下子家母真的嚇到了,嘟著嘴說道:「您大人不計小人過啊!」說完就趕緊溜下樓去,事後也不敢讓外婆知道。 這是不是一個令人莞爾的神奇故事呢?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