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南方碩 書評《教養》
2007/09/04 14:27:33瀏覽974|回應0|推薦1

《教養》教養:從知道「沒教養」開始

德國漢堡大學教授迪特瑞希.史汪尼茲所寫的這本暢銷書《教養:關於歷史、文學、藝術、音樂、哲學與世界風俗文化,你必須知道的事》,乃是西方文化史的小型百科全書,但它並非簡單的工具書,而是被作者的意圖所穿透的書,而作者的意圖就是要用這樣的書,替不甘於庸碌低俗,而想讓自己變成「有教養」的人,開啟一道新的機會之窗。

而在談何謂「教養」之前,我們可能必須先來討論和「教養」有關的許多概念,如「文明」、「格調」、「人品」等。所有這些概念,都極難定義,如果硬是要定義,可能在定義定成之前,人們就已經為此爭得面紅耳赤了。

因此,何謂「教養」?何謂「文明」?何謂「格調」?我們實在很難說得清楚。不過,前代奧地利裔英國籍社會思想家艾里亞斯(Norbert Elias)在他那本名著《文明的過程》裡,卻以一種反向思考的方式,替我們解開了這道難題。他指出,「文明」其實是針對我們心中存在著、但卻未明言的「不文明」而來的,而「不文明」主要是指「骯髒下流」,包括了生活上、行為上和價值上的每個層面。當我們對骯髒下流有了覺悟,並對自己有些事情覺得「羞恥」,看到別人做的一些事覺得「不安」,這時候所謂「文明」的內涵就一點點的出現,並逐漸累積。這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很難定義「文明」,但卻很容易知道甚麼是「不文明」。而所謂「文明」,就是以一種「負面消去法」的方式,藉著消去「不文明」而達成的。而要有「負面消去法」的能力,必須有高度的自我期許、自我的反省和批判創造能力。

基於同樣的道理,我們對所謂「教養」,也必須用這種「負面消去法」來看待。「教養」以認識到甚麼是「沒教養」為起點。當人們能透過自我期許、自我反思,進而自我改造,則「有教養」的自己就可能出現,而且還是愈來愈有教養。由於「文化」是人類教養的沉澱場,文化裡有著真善美各種元素,以它做為鍛練及反思教養問題的起點,也就成了面對教養問題的最好途徑。

而這或許也正是本書作者史汪尼茲教授的心情。因此他在本書裡沒有試著去做學究式的定義,而是以不明言的「教養」標準存心,重述西方文化和價值歷史的變遷。它看起來像小型百科全書,但卻不是簡單的工具書,而是企圖提供反思的空間。對教養問題做出反思,不能沒有一定歷史及知識的基礎,本書因而等於提供給了我們一個參考架構。

而史汪尼茲教授會特別關心「教養」問題,這其實是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課題。近年來,無論歐美甚或其他地區,都早已出現了一種「沒教養」、「反教養」的趨勢,這種趨勢主要是透過日益庸俗化的媒體和網際網路等而展開的。於是缺乏教養的行為和言語遂告大盛。而這種「沒教養」和「反教養」的趨勢擴散後,它不只是讓「人性」(Humanity)愈來愈往「動物性」(Animality)方向移動;更嚴重的乃是它向公共領域擴散後,種種沒教養的欺騙、詐偽、挑撥、煽動、惡搞,也都開始跟著蔓延。教養是公序良俗,以及人類賴以不斷提升的基礎;當「沒教養」和「反教養」的人都可以得到鼓勵,整個人類不就等於走到了集體退化的方向?近年來西方討論「教養」、「斯文」、「有水準的談話」,以及「政治的脫教養化」這類問題的著作已多得難以勝數。這已反映出西方社會有識者的隱憂。

古詩有「曖曖內含光」這樣的人生境界,它可以做為「有教養」的注解。有教養的人具有一定的以人文知識為基礎的人文關懷。由於有關懷,遂能有反省,知道是非喜惡的判斷標準,並能以善良的意志存心,以恰得其份的方式表演出來,而讓自己成為一種具有磁力的人物,這種人的內在就有一種吸引人的光,而那光是溫暖的,是有格調的。當人到此境界,他們就已成了精神上的紳士淑女,整個人都有了品味,已無需其他包裝。而如何去尋找自己內在的這種教養之光,不也正是今天我們社會的迫切課題嗎?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829&aid=120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