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 從「不識盧山真面目」談到 「詩與禪」之(三)禪那的境界與八卦 ***
2009/07/30 09:20:17瀏覽447|回應0|推薦2

http://www.youmaker.com/

(禪那的境界

2.「陰」的部份 : 6古希的哲學家就提出了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猜測。流西普德謨克里特伊比鳩是「原子論」的代表人物。17艾薩克·牛也有過物質是由粒子組成的想法。1802約翰·道耳正式提出了所有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理論。現代粒子物理學的研究集中在亞原子粒上。這些「粒」子的結構比要小,其中包括原子的組成部分如(質子和中子本身又是由所組成的粒子)和放射和散射所造成的粒子如微中,以及許多其它奇特的「粒」子。而這最基本的「粒」子就類似「道」家所說的「陰」,佛家所說的「物」或是「境」或是「質」。)

我們現代人都知道「磁能」可產生「光能」,而「光」被水珠或玻璃折射時就可分成七道虹彩(紅、橙、黃、綠、藍、靛、紫)的顏色;而這「磁能」就如同「太極」一樣;「光」就如同「陽極」(第八識)一樣;「七彩」就如同「七識」ㄧ樣;「陽極」的(第八識)); 加上其餘的七識,就成為八個。我們通常稱他叫「八識田」;也就是有八個作用。

「光」跟「時間」有關 :「光速」是在一秒中移動299,792,458(30萬公里),我們地球的人也都是以太陽每天日出的時間差,定為24小時。若是沒有了「光」,我們就會沒有了「時間概念」,所以也可以說時間為「陽」。而在實際運用上,「左」為「陽」、「右」為「陰」。我曾經訓練小孩「打坐」,他們告訴我說 : 往「左」看時,「時間」是倒流的感覺回到「前世」;往「右」看時,「時間」是順流的感覺跑到「來世」。而在這裡只是提出來印證一下,不做太深入的探討。

「質」跟「空間」有關 : 「質性」受到「溫度」的影響,當一種「質」受到「低溫」時,「它 」的「體積」會變「小」;但是當一種「質」受到「高溫」時,「它 」的「體積」會變「大」。從這裡又可推理出「質」跟「溫度」有關!「溫度」可以改變「物質」的「質性」。「低溫」為「陰」,「高溫」為「陽」;「風、火」為「陽」,「地、水」為「陰」。所以對於「風性」的「氣體」,你把「它」低溫的「冷卻」以後,「它」會變成「液體」;如果「溫度」再更「低」,「它」是可以變成「固體」的。(只是目前我們做不到那麼低,或者說沒有必要用到那麼樣的東西)。那對於「地性」的「固體」,當你把「它」的溫度加到「高溫」以後,「它」會變成「液體」;如果「溫度」再更「高」,「它」是可以變成「氣體」的。

若倒過來說 : 科學家運用這種「特性」,把「體積」變「小」,會釋放出來「高溫」、而「質性」變「冷」,把「體積」變「大」,會釋放出來「低溫」、而「質性」變「熱」。太多變法也是不以贅述了!

而從這裡我們可以定出「溫度」影響「物質」變成「五種」的「質態」,我們常人一般皆可見的「質態」: 那就是「地態」、「水態」、「火態」、「風態」、「空態」。若在加上「木態」與「金態」就成為共有「七態」。而「木態」是為有「生機」的態;「金態」是為有「可朔性」的態。

所以若是以「陰」最初的「粒子」來說 : 「粒子」構成帶電的「離子」;而「離子」組合成六種的「質態」。把「粒子」、「離子」加上六種的「質態」就成為八個。我們通常稱他叫「八卦」;也就是有八個「形態」了。

「八態」又稱「下八卦」,

「八識」又稱「上八卦」。

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太極八卦」。

「無極」包含「太極的八卦」,所以不能說他是「八卦」;可是脫離了「八卦」,你又無從推測出「祂」的存在。故而隱中有顯、顯中有隱;真空中含妙有、妙有中含真空,就是「祂」最好的寫照了。所以要解釋「祂」也唯有先從「顯」中來求,就用現在世間大伙都頗已具備的「發電」常識,來剖析「祂」吧!

自從人類發現「銅線」切割「磁場」,就可產生電力,於是發明了發電機。

而發電機的真正原理,是先從萬物皆有的「磁性」開始,而磁鐵擁有較強的磁場。是先有兩極由兩邊向中間一個磁場輻射。當銅線在磁場上產生了「位能」的移動時,相對的….銅線中的「電子」受到切割磁場幅射作用,銅線裡的「電子」就產生了「位移」的變動,而電子的移動因為他非常的「小」,所以移動的「距離」其實也非常的「少」,可以說跟他本身大小ㄧ樣的長度而已。只是他的速度非常的「快」,快到接近接近「光速」(真空中才有光速)。嚴格來說ㄧ個「電子」移動在燈泡的「鎢絲」上,我們根本看不出他所產生熱能的「光」,但是當非常多的電子從「鎢絲」上移動時,這就可累績成到相當的「熱能」而產生光的「亮度」來了。

其實原理上不是那麼的簡單,這如同彗星在太空中ㄧ樣,我們看到他有掃把似的亮度尾巴,那是因為它移動時所產生位能反射光,讓我們看到了他(他本身不會發光)。這個原理….我們隨便把「物質」加熱到某個程度就會使礦物從原本「烏黑不亮」的東西,進而成為「發亮」的物體,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物理發「光」原則一般有兩種過程 :

一種是「能」量會產生「熱」量、「熱」量會產生「光」量→熱光。

一種是「物」量會產生「化」量(化學作用)、「化」量(化學作用)會產生「光」量→冷光。

而光可折射七種顏色,這是我們大家小學時候都會教導的知識。可是你把七種顏色塗混在一起,卻不能變成白色;而是要把七種顏色,按序排到而在一個圓盤上,迅速轉動圓盤時,圓盤才會成為白色。這個原理可解釋第八識可分為七識,而這七識轉動中又可回到第八識。所以佛教禪宗或唯識宗才稱他叫第七「末那識」轉動了,才有可能回復到第八「阿賴耶識」的境界。

那第八識的境界是「太極」的境界,佛家稱之為「無明之初」。若用我們剛剛發電廠的原理 :

「無明」: 就是沒事的把「銅線」和「磁場」放在一起。因為把「銅線」和「磁場」放在一起,而產生位移的「轉動」,的:就產生了電力。如同就產生了後面七識(.耳….)

: 就是「轉動」了「磁場」,去切割「銅線」,使「電子」產生了位移的「動能」。(其實也是一種能量的轉移作用)

: 就是「光」。

「名色」: 就是「七彩」。

「六入」: 就是「眼睛」。

「六觸」: 就是「見某色」。

「六受」: 就是「知某色」。

「六愛」: 就是「執著某色」。

「六取」: 就是「以為某色不變常態」。

「六有」: 就是「誤認某色可為我所擁有」。

「六生」: 就是「運用某色造業」。

「六老、病、死」: 就是「某色慢慢變淡、不見」。

人心位移的「變動」與發電機的「轉動」道理相同。

這個「銅線」與「磁場」放在一起的作用,如同把「外境」與「佛性」放在一起一樣;「磁性」如同「佛性」 (自性)。把這銅線磁性兩種放在一起的動作,就是「太極」或「無明」的「作用」;而產生了「作用」或是「分別」的「比較」就是「兩儀」了;重覆了上下左右四方(如同用兩組磁鐵排成十字型)以增加發電效率就是生「四象」;四象再分陰陽四象就成了「八卦」,也就是「八識」了。

既然知道了從「無極」變到「太極」……以至於「八卦」的原理以後,我們就也同時知道這中間的過程中,從頭到尾……「無極」永遠存在……而不變化,而「八卦」永遠不停的改變……而有變化。這如同世間有形的「萬物」永遠在變化,只是速度不ㄧ樣(ㄧ般我們稱之為氧化速度)

「黃金」所以和「鑽石」人們都愛它,就是因為他們「氧化」速度最慢。而我們意喻著「它」也能使我們「恆久」不變;所以廣告詞很有名的ㄧ句話說 : 「鑽石恆久遠,ㄧ顆永流傳」。而事實上根本不是「不變」,只是變的相對「較慢」而已。所以不管什麼黃金或鑽石久了也會「消重」而減少了重量。那就是表面電子氧化而被光「活化」跳脫了。

那世間無形的「空」,幾乎就是「不變」的代表。所謂「幾乎」是與「有形的東西」相對而言;若是與「佛性」相對,那他還是屬會「變」的了。而一般「譬喻」的解釋這個不變的「空」,就類似「自性」ㄧ樣不變的。

我們若是了解了什麼恆常是「變」的;什麼恆常是「不變」的道理之後。我們就不會再「莫名奇妙」的,「妄想」把會「變」的改成「不變」的;「不變」的又深怕「祂」會改變。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叫作「性顛倒」了。

「禪那」是「悟知」的作用 :

「悟知」:不把恆「變」用盡思量、心力,幻想讓其「不變」。

「悟知」:不把恆「不變」的誤認成會「變」的,以致「幻滅」而恐懼。

「悟知」:「陰」、「陽」對立的關係。

「悟知」:「陰」與「陽」變化的契機。

「悟知」: 「無極」與「太極」的「實相」。

而這些「悟知」就稱為「智」;全部都「悟知」了就叫「一切智」;能運用以跳脫世間現象就叫「解脫智」。也能離開變成「頑空」而ㄧ無所憑的「感受」。

電的原理其實是 : 產生電力以後,你去不用「它」,電也會沒有不了。這就是電力公司在用電低峰時,會把「電力」轉到抽水機馬達中,再把水抽到上游去。重新把「電能」轉變成「位能」,以備下次用電,要發電時再把「位能」轉變回「動能」。

世間的「現象」要用時就可產生,其實不必非要「執著」著之前的現象,唯恐其「失去」了或「不見」了一樣。打個譬喻 : 就像肚子「餓」了,你就該吃「東西」;可是沒有一個人會為了怕肚子「餓」而一直吃「東西」。一直的吃「東西」反而會讓你很累,肚子也會「受」不了!同樣的對於「現象」的「執著」,也會讓人的「身、心、靈」受不了。身體產生不必要的「物化」現象。對人本身感受來說那就是「病」了!

沒電了從重發電;沒現象從重產生現象;何必為電力不見、燈光不亮而讀自悲傷。再發電就好了!就像說 : 沒有人會「今天」的太陽下山,而暗自傷悲難過。因為大家都知道「明天」的太陽,還是會在上升起來,為萬物照明與溫暖;而明天或是下一秒鐘的我們,還是可以產生變化出我們需要的東西。至於不需要的,就隨他去吧!而這就是「悟知」本來不變的,就如同「空」……而不是什麼有形「東西」。爲何ㄧ定要說「祂」像個什麼樣子呢?

所以佛說 :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而這個假設的「我」、這個「如來」,就是『佛性』、『無極』、『上帝』。就如同於「磁性」的不可見,那真正的「自性」又那有個外表的「現象」可形容「祂」呢?所以蘇東坡後來又參了一首詩 :

廬山煙雨浙江潮,不見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ㄧ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東坡後來以此「詩」為證啦!

那就以此詩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吧!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119b052000&aid=317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