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 從「不識盧山真面目」談到 「詩與禪」之(二)如何進入「禪那」境界***
2009/07/30 06:48:51瀏覽401|回應0|推薦3

http://www.youmaker.com/

 

(3.)如何進入「禪那」的境界

 

進入「禪那」其實就跳脫一般的習慣,……(平常的時候,我們習慣的從「外境」與「感受」之間,產生內外對立的作用,而去「妄想」評斷一種結論。) 

 

例如:  

 

眼睛看到顏色→知道為什麼色

 

耳朵聽到聲音→知道為什麼聲

 

鼻子聞到氣味→知道為什麼氣

 

舌頭嚐到味道→知道為什麼味

 

身體接觸到物體→知道為什麼感觸

 

意想追思到方法→知道為什麼法則…   

 

「禪那」是進入於冥思當中,要先靜靜的去思考某些現象 : 例如眼看色、耳聽聲、….等等,「爲何」會有所不同?而其不同的「原因」何在?去找出答案。那麼這個才叫「禪那」!如果單單的從你的耳朵聽到鋼琴聲、喇叭聲,眼睛看到紅色、白色…這些種種的現象都不可稱之為「」。

 

在人的感觀作用裡有兩種作用 :

 

一種是「順向」的 : 由外而內,由六「根器」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從外界「接收」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的作用。

 

一種是「逆向」的 : 由內而外,由第七分別的「覺識」從內向外分成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去產生「識知」六塵差異的作用。

 

「禪那」是自己審問自己,為何會有這兩種作用產生?沒有「接收」會有「識知」嗎?沒有「識知」會有「接收」嗎?「有」時兩者是否同有?「無」時兩者是否同無?進而「跳脫」出這兩種作用的慣性,跳脫出來叫「悟」;跳脫不出來叫「迷」。因為這兩種作用都是我們一般人的習慣,我們卻不知道這個習慣有何不當之處?而這才是癥結!

 

以較簡單的說法來說,在佛教界所常用的名詞叫做「識」。他是要你用「識」根,去追憶分別你之前「六根」所接受外境的結果,而再於能其中產生出一個統一的「道理」來,這樣才可稱作「」。而我們ㄧ般人最常利用的是用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把它所接收來的訊息,它放在我們的意根裡,而往內的去「憶」住「它」而已;所以簡單的說,用「意」根就不叫「禪那」,他只能算是六根中之ㄧ根,不能產生「解脫知見」。而這「禪那」所用的是「識」根,也就是佛教常說的第「七」意識(或叫「末那」識)。用這第七識的「識根」來破除前六根的ㄧ般習慣。

 

 

如果用「人想回家」做為譬喻 : 出門在外,若是想要回到家裡去,第一個動作當然就是「轉身」面向家的方向了。而這個「轉」身面向家的「動作」,就是轉第「七」意識向內去觀察的「動作」。走路或坐車回到家裡,這個「走路或坐車」就是「行」的作用;所以第「七」意識不轉,第「八」意識根本不會轉,也就是說不轉身面向家的方向,走的方向也就不是家的方向了。我們先賢大德都以此為「初步」,才能慢慢的了解和印證,回到「無極」、「上帝」、「佛祖」那個初始的「本來面目」、初始的「家」是說      狀態。

 

當你未修「禪」行的時候,從「識」根去產生分別的心,然後對應出後「六識」;你會誤以為外境是可以恆久而恆常不變的,因為「錯認」以為是恆常不變的,所以碰到喜歡的事物你就「快樂」,碰到不喜歡的事物,你就會「痛苦」。這時候就會接著有……錯以為「苦」或「樂」兩種感覺產生。這兩種感覺影響了我們生命活著的品質。

 

一般以為「樂」就是「好」的品質,而其實上,人之所以活著而有生命,不在於是否好或不好;因為去除了好與不好,人們還是可以活著。那為什麼還需要訂個好不好呢?而這個道理就需要從「禪那」的境界中去了解了!而有修行的人就是轉變這個「識根」讓它成為「智根」(不被騙就叫「智」)。所以有個「轉識成智」的說法,也就是指此一現象而已,若以「轉」的這個功能來看,第「七識」的轉動讓它與往常不同。

 

() 禪那的境界 

 

當你屏息外務靜靜的用腦筋中的「識根」,來理解思考我所敘述的現象,這就是已經將要進入「禪那」之中了。而我要帶領你進入「禪那」之中,如何回歸到「無極」、「上帝」、「如來」,就要先從「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和「電力與磁場」、「光與彩虹」這幾個的現象和觀係..說起。

 

在我們中國大家都知道「太極生兩儀」的理論,而「兩儀」是指「陽儀」與「陰儀」(簡稱「陰」、「陽」),它構成世間萬物一切的變化;現代科學也已經求證到這兩種「東西」。

 

1.「陽」的部份 :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光量子論。他說 : 光子本身沒有靜止質量,由光子構成的物質本身也沒有靜止質量。所以說「光」就類似「道家」所說的「陽」;一般宗教界有在修行「靈性」的人,他的「光」就會較強較亮,所謂的「天子」(東方的稱呼)「天使」(西方的稱呼)降臨人世間時,我們都只能」到「祂」的「光」,而「摸」不著「祂」的「身體」。這個「光」就類似佛家所說的「識」。有一句話常說:「靈光一動」也是說明這現象。 

 

 

2.「陰」的部份 : 6古希的哲學家就提出了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猜測。流西普德謨克里特伊比鳩是「原子論」的代表人物。17艾薩克·也有過物質是由粒子組成的想法。1802約翰·道耳正式提出了所有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理論。現代粒子物理學的研究集中在亞原子粒上。這些「粒」子的結構比要小,其中包括原子的組成部分如(質子和中子本身又是由所組成的粒子)和放射和散射所造成的粒子如微中,以及許多其它奇特的「粒」子。而這最基本的「粒」子就類似「道」家所說的「陰」,佛家所說的「物」或是「境」。)

 

我們現代人都知道「磁能」可產生「光能」,而「光」被水珠或玻璃折射時就可分成七道虹彩(紅、橙、黃、綠、藍、靛、紫)的顏色;而這「磁能」就如同「太極」一樣;「光」就如同「陽極」(第八識)一樣;「七彩」就如同「七識」ㄧ樣;「陽極」的(第八識)); 加上其餘的七識,就成為八個。我們通常稱他叫「八卦」或「八識田」;也就是有八個作用。

 

..............................................................待續


 

) 禪那的境界

 

 

 

當你屏息外務靜靜的用腦筋中的「識根」,來理解思考我所敘述的現象,這就是已經將要進入「禪那」之中了。而我要帶領你進入「禪那」之中,如何回歸到「無極」、「上帝」、「如來」,就要先從「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和「電力與磁場」、「光與彩虹」這幾個的現象和觀係..說起。

 

在我們中國大家都知道「太極生兩儀」的理論,而「兩儀」是指「陽儀」與「陰儀」(簡稱「陰」、「陽」),它構成世間萬物一切的變化;現代科學也已經求證到這兩種「東西」。

 

1.「陽」的部份 :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光量子論。他說 : 光子本身沒有靜止質量,由光子構成的物質本身也沒有靜止質量。所以說「光」就類似「道家」所說的「陽」;一般宗教界有在修行「靈性」的人,他的「光」就會較強較亮,所謂的「天子」(東方的稱呼)「天使」(西方的稱呼)、或道家統稱為「神」,其降臨人世間時,我們都只能」到「祂」的「光」,而「摸」不著「祂」的「身體」。這個「光」就類似佛家所說的「識」。有一句話常說:「靈光一動」也是說明這現象。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119b052000&aid=317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