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7 08:05:36瀏覽1976|回應0|推薦3 | |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這首詩是東坡遊廬山時,在「西林寺」牆壁題的詩句。 名人名詩,不甘寂寞的寫在人家寺院的牆上。話題就由此而起吧﹗ 「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孔子解釋它「詩以言志」;而孔子所教之「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集」。分析其中文獻記載,因為近古時代的人,民風純樸,所以除了“風、雅、頌,賦、比、興”此「六義」起詩的「分法」特質以外;對於詩的「內容」,多半局限在「人間」可見的現象而已。 如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借物引情,由桃花之美豔,對比到女人的美德。 到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焚書坑儒」,在這一階段的「詩」就幾乎淪落到「空窗期」的下場了。而後「劉邦」推翻秦朝,建立「漢室」,「詩」就又從一堆荒野灰燼中「重新冒出新芽」來;尤其漢朝興盛延續了將近三百年,建立了比以往朝代更大的版圖,人文發展繁榮於以往(中國人在此時被通稱為「漢人」)……漢明帝時蔡倍從西域,帶回來優填王所畫之釋迦倚像,這是中國最早的佛畫像,也代表著佛教在漢代,便已經東漸的傳入了中國………..。而「詩」就在這個時候注入了「新血」,進而從「世間」,提升到了「出世間」的「解脫」思想了。 如 :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其「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是指「見空非空」,由動返靜的見地。 那「詩」的體裁,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循序變化,到了唐代因為託了翻譯「佛經」,必備的「聲韻學」發展之賜,「詩」在唐代時集合了大成,「詩」、「韻」皆美,所以成就了「唐詩」之頭銜。再跟隨著年代的發展和變化…,「詩」已由「律詩」、「絕句」發展成為「宋詞」、「元曲」;而明、清時代的「小說」,「詩」已成為了開頭的「聯句」和「偈詞」提綱;直到了「民國」年代所發展的「新詩」,對於「體裁」只要求其「對應」一點,字數不拘……「詩」就又從「白話文」中,重新的發揚光大了。 今天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明「詩」是如何「起源」的,而去做探討與研究,但是卻會由「詩」而起話題,也由「詩」而結束話題。 接著就要講到文題裡,「不識盧山真面目」的作者,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蘇軾(東坡先生);他是一位受了佛教「菩薩戒」的在家居士,其詩詞作品裡中、上等的創作,幾乎都參雜了佛理的存在………例如 : ̇題西林壁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 這首「詩」是描述他未悟通「佛理」,尚未深入印證「本來面目」的一首詩作。 在此就從「不識盧山真面目」這裡,話峰轉進引入佛教「禪宗」,所謂的「本來真面目」到底是什麼面貌;又如何從所謂「禪那」(簡稱「禪」)的角度,去「參悟」和「了解」它。 佛說 : 「凡有智者,皆因善譬而得解悟。」 今天要解說未出娘胎之前,是長得什麼「個」樣子?「面目」何如?就從四個階段來加以說明 : 1. 何謂「本來」? 2. 何謂「禪那」? 3. 如何「進入禪那」? 4. 「禪那」的境界為何? (1.)何謂「本來」? 在各個宗教裡皆有個「名稱」來形容「祂」……… 「一」者如道家所說的 : 『「無極」 生「太極」,「太極」 生「兩儀」,「兩儀」 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這其中的「無極」又是何物?又怎稱「祂」是萬物之源;「道家」因其有產生萬物的「母性」作用,所以又尊稱「祂」為「無極老母」。 「二」者如「佛家」所說的 : 因其有「乾」道,「陽」動之「父性」的作用,如人之受孕必須有「精子」,經由「精子」去尋求「卵子」,並溶解卵子膜壁與之結合受精,「卵子」才會開始分裂生長,以延續「生命的代謝」才有生命。否則「卵子」只有一天時間的生命,一天以後就會萎縮死亡了。所以稱這個「陽」動之初為「佛父」(或尊稱「祂」為「佛祖」)。 「三」者如「基督教」所說的 : 因其為擁有「主宰」最高權力的地位,如「人間」一國之王;也就是中國所稱的「帝王」,而為「諸王」之「最」者。因其為人間不可見,而高高在上,所以尊稱「祂」為「上帝」。以代表「祂」是主宰世間一切萬物的變化的唯一真神。 (2.)何謂「禪那」? 在此處要嘗試讓大家進入所謂「禪那」的境界之前,就必須先解釋「禪那」是宗教界的「共法」(而所謂的「共法」,就是大家共同一樣會使用的基本修行「法」。);只是其「用詞」就如同前例裡的「無極」、「上帝」、「佛性」一樣,各有不同的「名詞」而已,其中有「冥想」、「觀想」、「靜慮」、「冥思」、「禪那」 (一般簡稱為「禪」)、「入乩」(入機)、「唯識」……等等說法。它是教導人們在「外境」與「覺受」之中,取得一個「概括邏輯」思考的方法,這個方法可以讓你更深入的了解,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間,其中變化的「契機」原理,而這個「契機」原理,一般我們就稱呼它叫「道法」。得道之士所謂的「道」,也就是這個「法」而已。 「懂」了就是「得」,「得」了就是「到」,「到」了就是稱之為「道」。 「禪那」就是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能讓自己的「心性」沉靜下來,去做「靜慮」與「觀想」的功夫,以求能夠讓自、他「心智」得到「解脫」,進而達到「身、心、靈」,皆能圓滿「自在」、「如意」的境界。 (3.)如何進入「禪那」的境界?...................................(待續)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