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 第9-7參入五行提綱的方法-2 ***
2009/07/27 08:29:48瀏覽312|回應0|推薦1


學生:「行」是經驗嗎?

老師:習慣在「受」。這裡很多東西都很深,你們不懂就要問。覺得不懂就要問。行不是習慣。

      這十二因緣,這十二個都錯,因為這十二個都有「生滅」,所以世間才會出來。你說老病死是對還是錯?老病死是有滅還是無滅?是有生滅還是無生滅?

      你有辦法取一個東西,一直取不放嗎?愛是不是一個生滅?無明也有生滅。如果「無明」沒有生滅就是「佛性」了。這些都有生滅,都是「假」的,只有那「本來面目」,只有「佛性」是「無」生滅的。

學生:「無明」從哪裡來?

老師:先去看楞嚴經,再來問我。

      你還沒到青春期之前,會知道有愛情嗎?

      後來你聽別人知道有愛情,認為有愛情,你接受有愛情的觀念,這就是「無明」,就是「無」,「明」就是不了解。

      原本,「佛性」無生滅,因為「無明」,然後世間都跑出來。

      如果你一直想為什麼別人有愛情,你沒有愛情,這一直想的心就是「行」。

      之後分別別人有愛情,你沒有愛情,這樣就有「識」。

      你原本以為「愛」只有甜美,你接觸愛了,覺得這個愛有酸甜苦辣。跟原本不一樣,這就是「受」。

      每個人的愛情觀都不一樣。到底什麼是愛情觀?都是因為人而設。這是愛情觀,所有名詞都一樣,每個人的美醜觀念都不一樣。有人看氣質,有人憑感覺。幾屆選美都不一樣。漂亮標準在哪裡?愛情標準在哪裡?這都是「假」的。

      很多字是佛法傳進來之後才造字產生的。

      你這樣看世間是不是就跳脫出來了。

      修行的證悟其實不難,為什麼?你說「愛」你有沒有?你感覺有「愛」。這就是「證」悟。人家訂出這個詞,然後你去觀察這個現象。

      「恨」也是原本沒有的東西,你去觀察他,對這個東西你就會「解脫」了。

      我「愛」,可是沒有「取」,會「有」嗎?「有」之後,才會有「生」,和「老死」。

沒有「迷」就不會有「悟」。

      無明沒有轉,就像漏水一樣,一直往下走,除非無明轉了。

      找到本來面目,這還只是「初關」。

      你們對世間的觀察還很少,如果沒有仔細觀察,怎樣妙用妙法?

      哪個是本來的「自己」一定要知道。

      宗教裡很多人為什麼要出家?先跑到一個沒有外事的地方,先學會斬斷外緣。他可以加快你修行的速度,離開世間就沒有「愛」,再慢慢的回去了,這樣好修行。

      先到清修的地方,把這十二因緣搞清楚!

      人為什麼不喜歡世間,因為不喜歡「苦」。你以為不喜歡這世間的苦,你就不會在世間了嗎?你覺得這裡「苦」,你就要去「樂」的地方,你以為你到「樂」的地方那時候就解脫了嗎?哪天還是有「不樂」的時候。一般我的習慣,我看經書,我都會切進去,自己去印證,要先問問自己,自己顛倒自己返正。

      今天你都用嘴巴去問,你最大的成就只能到聲聞乘,這只是進入阿羅漢而已。聲聞乘上面就是緣覺乘,就是了解十二因緣,這是辟支佛,很接近佛了,但還不是!

      今天你們要參東西,一定要用緣覺乘。

      用以前的「經驗」就可以參十二因緣,不用再去走完,再去造一個「業」。

      還有沒有問題?

學生:假設是愛情來講,是不是要參愛情的無明怎麼來?

      因為先有感受,感覺他跟別人不一樣。

老師:從十二因緣推回去,就會解脫。譬如你騎車跌倒,也是要去分析為什麼你會跌倒?分析外界現象,你就不會被迷。如果一夕之間失去兩百億,知道十二因緣就不會傷心。

學生:知了十二因緣會不會就沒有行為?

老師:會比較沒有主動性。

      佛祖也是隨緣渡眾生。你會去追求一個假的東西嗎?

      沒有人會去追一個假的東西。

學生:問一個比較題外。如果有人在追求一個假的東西,這件事會對自己有壓力,這樣我該怎麼辦?

老師:要做就做。心態上不一樣。這樣不就很超然,很輕鬆。

      自己解脫就好。別人不想解脫,你怎樣幫他也沒有用。

      這世間也是假的,別人生病也是假的,他不會一輩子都生病,死了就不會生病。

學生:這樣不是有為嗎?

老師:金剛經講「實無眾生得渡者」。

      執著在十二因緣會「空」掉。

      道理要印證到自己才有用。

      不能求法師過,因為要把法講出來一定要切一個角度進來,所以無法完全完美。

學生:「有渡無渡」沒有差別,為什麼要「渡」?

老師:所以這個東西若都沒有差別,為什麼要去分別「有渡沒渡」?

      聲聞乘、緣覺乘都有個涅槃,認為這世間是「空」,就出世。可是佛覺得既然是空,也是要把空放掉,所以出世入世就沒有差別。

      你講出來的東西一定要設出怎麼用,你講這套理論才有用。

      我訓練你們自己做一篇理論的時候,你們要仔細參要怎樣用。

      我教你們很「廣」,而你們要參的很「深」。

      一個架構不在「多」。不用很「雜」。

      譬如有同學參手型,要參到厚薄、形狀、顏色等等。要去印證,未來你看到別人的手型,就會知道別人的心性如何。

      如果是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親身經歷,東西就都會隔一層。

      你們交的報告,目前我很不滿意。你們參的功夫用的不夠。

      

       知止而後有靜,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止觀、止戒、止行都可以,六根先暫停五根也可以。

       禪那是從哪個地方進去?

學生:我不曉得從哪邊切入。

老師:怎樣進入禪的境界?從哪個部分、階段進去?你進去的時候,因為有止的部分,哪幾個要先斬斷?要全斬,那要用什麼來參?要從「識」去參。是裡面有幾「識」?

學生:八識。

老師:哪八識?

      末那識、阿賴耶識

      用哪個東西來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119b052000&aid=31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