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7 08:24:37瀏覽398|回應0|推薦1 | |||||||||||||||||||||||||||||||||||||||||||||||||||||||||||||||||||
級 第七講 參入五行提綱的方法 老師:這一次大家的報告做起來就比較難了,其實過程就是這樣!那為什麼你會覺得難呢?因為你們沒有「定下心」來好好的參它,那當然只有分出基本的五行而已;那這五行要如何帶入生活的去用?這才是重點!老師因為面對的是眾人,每一堂課程進度的五行,粗略的向同學報告解釋,每堂只有3小時,這樣三年半都未必講的完;如果真正要細細的去論說它,每一堂課程的主題三年半都講不完。只是老師把它「交」給你們,這樣你們學習的才會真、才會快。本來今天的進度是「環境與身體」,看大家參的有些亂,就教大家「起參」的一些方法吧! 參五行要用心一直去參這件事情,要把相關部分細節都參進去,才能帶到身上。 譬如說我最近在參五種業力,口業、身業、意業,還有另外兩種。
你一定要參習慣。我這次本來要寫一篇文章,我還沒有發表,從「不識廬山真面目」談到「詩」與「禪」,在裡面我教你們怎樣進入禪的境界,譬如我說好奇、幻想、怪罪、活力我先舉這四個,這四個是人所產生的心態,想法,那這在五行裡面各代表什麼?
要仔細參,才是「蓋鍋」。 學生:好多東西要參怎麼辦? 老師:先把基本的東西做起來,出去外面,再跟著因緣去修飾、test。 「學貴專一」,參的時候也要「一門深入」。 要先參一個東西,才能知道邏輯關係對不對,形要先訂正常的形,這樣才能參在正道上。在這世間本來就是「迷」,在迷當中要搞清楚還是迷,多了反而會亂。參入的東西一定要定下來,屏除外緣,把你在五官接收都停止下來,把你在經歷的東西重新分析理解它跟你有甚麼關係? 他人的感覺不會一下告訴你,你自己有感覺去推敲他就有困難,妳生氣的時候或高興的時候,身上變化怎樣,你有觀察它嗎?你在觀察的東西都是原本就有的東西,以理學家而言就是理,把他重新整理出來,對他就會了解,人在世間的問題就是對很多東西不了解。 搞砸事情你會去怪罪他?還是別人阻擋事情你會去怪罪他?你參東西就要這樣參,你要從內心細細去推敲,你有這個習慣,為什麼你不知道自己有這個東西,就是你沒有靜靜去觀察自己。 儒家常用的方法在「大學」開宗明義章提到的 :
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不得」就是你沒有按照這五個步驟實行嘛!對不對?否則一定能「得」。 而這裡的「知止」的「止」,其他宗教有稱為「定」、「戒」、「捨」….. 你不「定」下來「止」住,內心原本亂七八糟,又如何起「參」、又如何進入自性的清流當中?你先止住原本六根的「接收」作用,在由此處下手… 「返觀自照」的問自己…..(道家俗話說「閉六門、關七竅」) 譬如 : 你覺得什麼東西會讓你產生活力? 學生:開心的時候。 老師:為什麼你會開心? 學生:因為有好事發生,順自己的心的時候。 老師:為什麼要順自己的心? 學生:有欲望。 老師:為什麼有慾望? ( 以後你們要改過來,要先問自己,不是問別人。) 為什麼會有欲望? 學生:因為比較。 老師:為什麼會有比較? 學生:因為看、觀察。 老師:看、觀察是什麼? 學生:覺知。 老師:你活活看別人就是覺知嗎? 學生:因為先看、之後分辨。 老師:為什麼要看? 學生:因為有那個功能。 老師:有那功能就會用嗎? 學生:因為好奇。 老師:接近。 上次有提到十二因緣。這是觀察世間「法」很重要的理論(比大學那五個還細一些)。我等一下寫下來你就知道觀察世間的邏輯程序。
以六根為例,它的範疇就有這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