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切·格瓦拉的故事
2009/04/16 17:50:28瀏覽915|回應2|推薦1

切·格瓦拉

  埃內斯托·拉斐爾·格瓦拉·德·拉·塞爾納(西班牙語: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通常被稱做切·格瓦拉(西班牙語:Che Guevara),香港譯作捷·古華拉。他是出生於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和古巴遊擊隊領導人。格瓦拉於1959年參與了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七二六運動”,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在古巴新政府擔任了一些要職之後,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在其它國家繼續策動共產革命。首先是剛果,然後是玻利維亞。在玻利維亞,他在一次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的軍事行動中被捕,並於1967年10月9日被玻利維亞軍隊殺害。死後,他成為了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征。

  人類有史以來最完美的人
  全球最流行的圖片頭戴金五星貝蕾帽的格瓦拉肖像是當今歷史上復制量最大的肖像之一。那個消瘦的美男子被印在T恤、咖啡杯、海報、鑰匙串上。蓄著嬉皮發型和個性小胡子的格瓦拉在搖滾樂、歌劇場和藝術展上出盡風頭。格瓦拉出現在著名足球隊的隊旗上、出租車司機的坐駕前方,搖滾音樂會的大型電子屏幕上,他那被神化的形象成為當今世界最時髦的標誌。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切·格瓦拉的名字便在世界傳揚。當年中國也曾稱贊過他在古巴推行的遊擊戰道路,而西方對他則冠以“紅色羅賓漢”、“共產主義的堂·吉訶德”等稱號。直至2000年,北京舞臺上演的話劇《格瓦拉》還曾轟動一時。那個生活在地球另一面的傳奇革命家,其戰鬥和生活的軌跡其實曾與我們緊密相關,其悲歡也值得國人品味反思……

    ■以毛澤東著作為師,為窮苦人的利益而拋棄了醫生的職業到古巴打遊擊

    在古巴革命中聞名的格瓦拉,原本是阿根廷人。他於1928年生於較優裕的家庭,畢業於醫學院,在行醫中痛感人民苦難非藥可治,在閱讀了馬列著作後決心從事政治鬥爭,以解放整個拉丁美洲為己任。1957年,他在墨西哥結識了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羅並與其結成密友,兩人很快便率一支小隊乘船潛回古巴,登陸後他們上山進行遊擊戰,一年多後就推翻了親美的獨裁政權。

    在“七支步槍起家”的鬥爭中,格瓦拉讀過西班牙文本的《毛澤東選集》後深受啟發,後來他一再說:“毛澤東是遊擊戰大師,我只是個小學生。”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翌年,格瓦拉便來華訪問。他見到了被自己奉為導師的毛澤東,兩人親密地拉著手說話。回國後,格瓦拉便拿起甘蔗刀下田,宣布這是仿照人民公社的榜樣,並號召民眾學習中國專家不計較工資只講奉獻的精神。

    格瓦拉做體力活並不是裝樣子給群眾看的,而是實實在在地真幹,業余時間特別是星期六下午,他的時間主要用於義務勞動。他公私分明,年幼的孩子生了急病,他也絕不許用自己的公車送醫院。在當時物資困難的情況下,政府發給每個高級領導人一張特殊供應卡,位居國家第二把手的格瓦拉馬上退回,而且始終要求家人到商店同普通百姓一樣排隊買東西。至於他那些同戰士一樣站崗,治療被視為瘟神的麻風病人從不戴手套一類的故事,更是廣為傳揚。正是這種毫無利己動機的獻身榜樣,使格瓦拉能夠超越時空,被貧困國度的民眾和許多富足的西方人同時接受和稱贊。卡斯特羅對這位戰友的評價則是:“一個在行動上沒有一絲汙點,在舉動中毫無瑕疵的典範就是切!”

    ■理想主義與現實的矛盾,使他離開古巴進入他國叢林

    在革命勝利後的古巴,格瓦拉在取得古巴國籍後只呆了六年。當時,中蘇論戰勢同水火後,他感到兩面為難,便在1965年2月再次來華訪問,他主張同蘇聯停止論戰,但他的建議未被接受,他也沒見到毛澤東。帶著憂郁離華後,格瓦拉便在公開場合消失,並登報宣布放棄職務和國籍,使古巴政府不必對其行為負責。

    後來人們知道,1965年春,格瓦拉進入了剛果(利)東部,指導當地的左派遊擊隊。幾個月後,他失望地離開,因為他感到當地人不願認真打仗,所以失敗無法挽回。隱蔽回古巴休整幾個月後,1966年11月,格瓦拉又帶領幾十個說西班牙語的外籍人進入玻利維亞,在叢林中展開遊擊戰。

    對於格瓦拉為什麽出走,三十多年來不少研究者有過多種解釋。多數意見是,他想擺脫國際共運的分歧,在南美洲再樹立起一個革命榜樣。不過,從近些年發掘出的他的一些當年的文件筆記中看,格瓦拉其實有更深層次的想法,他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諸多疑問,想另辟一條新路。

    古巴革命勝利後,格瓦拉是首任國家銀行行長,可他卻主張廢除貨幣建立“不用錢的文明”。從事建設時,他反對“物質動力”,主張消滅個人主義,要求用勞動競賽來驅動。由於美國的封鎖,經濟難以自給的古巴不得不大量接受蘇援,在體制和指導原則方面也學習蘇聯模式,對此格瓦拉很失望,認為從列寧推行“新經濟政策”起就開始了“資本主義復辟”的先例,而只有戰爭條件下同誌關系才是真正純潔的兄弟關系。他這類理想主義的主張,在和平建設的現實生活中註定難以實行,到另一個國度用以往的戰爭方式再做新探索就勢在必然。

    拋棄古巴優裕且安寧的城市生活,再進入毒蛇蚊蟲出沒的南美叢林,對從小便患哮喘病的格瓦拉絕非易事,但是為了理想他義無反顧。在近一年艱難的山區遊擊跋涉中,格瓦拉只靠一匹騾子馱行李,忍受了諸多困苦,面對追剿和陷入絕境也毫不動搖,並宣布絕不讓敵人活捉自己。在1967年10月8日的最後戰鬥中,他因負傷並犯了哮喘病,才當了俘虜。

    ■“遊擊中心”理論隨著他的犧牲而終結,忘我的人格魅力卻長存人間

    格瓦拉學過中國的遊擊戰理論,他提出的“遊擊中心”論卻又有一些不同之處,其中特別強調少數精英的作用,認為到處遊擊示範便可讓民眾一湧而起推翻反動政府,而很少註重根據地建設和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格瓦拉最後在玻利維亞的犧牲雖然悲壯,卻說明了外籍人到別國輸出革命很難成功,實踐標準也對其遊擊理論做了最無情的檢驗。

    記得20世紀70年代後期國內曾翻譯過格瓦拉的《遊擊筆記》(內部出版),筆者曾問過許多熟悉遊擊戰的老前輩的觀後感,回答都是嘆息不已。從書中可看出,格瓦拉最後近一年在山區到處遊動,他想“解放”的當地農民對其卻非常冷淡,沒有一個人參加遊擊隊,甚至向政府軍告密。這支隊伍成了無水之魚,人越打越少,能堅持那麽久全靠頑強的毅力和信念支持。

    格瓦拉的小隊遭伏擊覆沒,本人被俘後,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同他談了話,出於敬佩曾主張送到關塔那摩關押,玻政府卻堅持處決。因該國已取消死刑,劊子手便於10月9日把格瓦拉帶出來,迎面用沖鋒槍向他掃射,然後拍照後公布說格瓦拉是陣亡。面對槍口,格瓦拉昂首挺胸,無愧於一個戰士的形象!

    格瓦拉犧牲後,比生前獲得了更多的榮譽,在世界範圍內特別是亞非拉國家有了眾多崇拜者。在許多國家的群眾集會上,經常可看到他的畫像和毛澤東像並列。那幅穿作戰服留胡子的照片,成了為擺脫苦難而奮鬥的許多人的精神偶像。

    蘇東巨變後,全球雖出現了意識形態趨向淡漠的情形,眾多人卻仍有“格瓦拉情結”。1997年是他犧牲30周年,恰好其遺骨在玻利維亞被發現,南美許多國家都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阿根廷還專門為他拍攝了故事片,並在國會大廈前舉行詩歌朗誦會。更有成千上萬各國青年聚集到格瓦拉犧牲的玻利維亞尤羅山谷,昔日冷寂的失敗之地召開了歡聲鼎沸的大會;古巴的悼念活動更是盛況空前……隨後,在北京話劇舞臺上出現的格瓦拉,也造成過轟動效應。劇中主人公譴責種種社會不公後大聲說:“不革命行嗎?”觀眾(多是年輕人)立即報以一陣掌聲和呼喊。當然,劇場內同時也有笑聲和嘆息,表現出中國新時期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情感的多樣性。

    國際範圍內“格瓦拉熱”幾十年不衰,比格瓦拉本人的勝利和悲劇更值得人們思考。如今,在我們這個喧鬧的世界上雖然物欲橫流,人們需要物質利益,然而對美好精神境界的追求卻沒有泯滅。只要社會還存在著壓迫和不公,切·格瓦拉那種為解放苦難者不惜獻身的精神便永遠會受尊崇,眾多青年人仍會高呼著:“切!切!”

  切·格瓦拉經典語錄
  ☆我想,革命是不朽的
  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被政府軍擊傷並被捕。審訊者問:“你現在在想什麽?”切如是說。
  ☆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
  1968年巴黎學生印在胸前的格瓦拉的一句名言
  ☆我是切·格瓦拉
  1967年10月8日切腿部不幸中彈,包紮傷口時被捕,切平靜的說
  ☆哪裏有貧困,哪裏就有我!
  蘇聯人沈迷於女秘書的懷抱,放棄繼續革命;切為了追求心中理想,放棄所擁有的一切,和卡斯特羅訣別後出走
  ☆直到永遠勝利,為祖國勿寧死。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Patria o Muerte!
  1997年7月3日,切的遺骨在玻利維亞找到,阿萊達引用了父親生前的一句名言
  ☆請聽聽人民的聲音吧!
  切一生反對官僚主義,熱愛人民
  ☆讓我冒著讓人嘲笑的危險說出來吧,引導真正的革命者前進的,是偉大的愛。
  當“切為了幫助窮人而犧牲”的消息傳開,無論懸賞多高,那些曾經因為害怕而告密的玻利維亞農民,再沒有告發過遊擊隊員,甚至主動保護他們。
  ☆我怎能在別人的苦難面前轉過臉去。
  切是是一個真正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著的人
  ☆直到最後的勝利 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阿根廷,以格瓦拉名言“直到最後的勝利”為名的關於格瓦拉生平的記傳片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首映,4萬人雲集首都足球場,各國歌手紀念,這也是格瓦拉最有名的一句話。
  ☆足球可不僅僅是一種運動,而且也是一種革命工具。
  因為哮喘原因,切一直是門將,他說:“但這(足球)會給那些人帶來心理上無法估量的好處,他們通常被人當做野獸一般,而不是被當做人。”
  ☆只要世界上任何地方有任何非正義的事情,都使人產生最強烈的憤怒。
  切是真正的世界公民
  ☆如果按鈕在古巴人手裏,導彈很可能就發出去了。
  古巴導彈危機時,切這麽說,並成為爭議的焦點,這是個復雜的問題,多了解點,再下結論吧
  在被玻利維亞士馬裏奧 德蘭槍決前,切如是喊:
  ☆我知道你要在這裏殺死我。開槍吧!懦夫!你只是殺一個人!但你殺不死我的信仰!
  切在寫給孩子的信中說:
  ☆你們應當永遠對這個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非正義事件感到強烈的憤怒,那是一個革命者最寶貴的品質。

當今社會格瓦拉的流行及其與搖滾的聯系意義
 
  “腐爛的是世界,而腐爛的我將與它同入地獄.”
  而革命偶像切.格瓦拉,正是這種反叛精神的最傑出代表,這種帶點天真幼稚卻又決不妥協的性格,無疑完美的體現了搖滾精神的精髓.即對現實生活反叛的勇氣,毫不遲疑站到強大對手對立面的膽量.在今天的表現則是格瓦拉戎裝像的迅速流行.正是因為這個,他才會被全世界的左翼青年奉若神明,他的頭象和毛澤東象並列的排在一起。並不是因為他的思想,而是他那種吸引所有熱血青年的搖滾精神。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iewsea&aid=2855840

 回應文章

岸上观察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毛澤東的軍事鬥爭藝術
2009/04/19 15:07

以色列:“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以色列朝野均推崇毛澤東強硬的軍事鬥爭藝術。以色列新總理內塔尼亞胡曾這樣評價毛澤東:“他使一個一直被西方人恥笑為東亞病夫式的中國,一舉變成了一個強大凝聚力的現代民族國家,使幾億受盡壓迫的中國人成了能夠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這對我們民族的鼓舞都是震撼性的。”
以色列現任總統佩雷斯坦言:“我國的軍事理論研究,大多參考了毛澤東相關著述。”前不久的加沙行動,以色列駐華大使安泰毅大使用中文解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他說,“8年來,以色列沒能執行這個很實際的建議,我們試盡了各種方法,但我們已經別無選擇,我們要按照毛澤東主席的指點來做。”
當哈馬斯哈馬斯“以小博大”,不斷制造自殺性爆炸事件,不時綁架或暗殺以色列居民,用恐怖活動對抗,黎巴嫩、敘利亞、伊朗、甚至俄羅斯可能被卷進來,以色列軍人卻依然采取地面攻勢,無所畏懼。

巴勒斯坦:哈馬斯借鑒毛澤東的“十六字”方針,與以色列展開遊擊戰術
哈馬斯對以色列平民進行人彈恐怖襲擊,我們極力反對。但哈馬斯為巴勒斯坦人民獨立解放鬥爭還是值得同情與肯定。
悲壯的哈馬斯面對與對手力量懸殊情況下,苦心研究毛澤東“十六字”遊擊戰術。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是毛澤東在作戰實踐中形成和提出的。哈馬斯居然也深諳此要,但缺乏毛澤東軍事思想之戰略部署。


岸上观察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评论:《切-格瓦拉》如此震撼人心
2009/04/17 07:50
2001年01月05日16:20 

  下班了,望着今春难得的好天气,本想去享受一下春光,但忽然一个朋友来找我,约我一同去看史诗剧《切-格瓦拉》。

  说实在的,我并不想去,因为每次看话剧出来的感受都是昏迷状,不是叨叨唠唠故作姿态的人艺小胡同,就是所谓现代派的个性三里屯酒吧,既庸俗又雷同,没有历史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个性体现,不过是回忆和发泄。

  但是朋友怪异的神情和集体创作的说法,使我走进了人艺小剧场。

  观众很多,我们匆忙地找了座位,刚刚坐下,舞台上的乐队就奏起音乐,一位书生一样的歌手坐在那里唱起了歌。“是谁点燃了天边的朝霞,千年的黑夜今天要融化……”剧场马上安静下来,激昂的歌声把所有人的心都凝固了起来。

  随着“好人”和“坏人”的交替出场,正义与邪恶,穷人与富人,斗争与压迫一样样展现了出来。从剧中我看到了二十多年来从未感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此剧并不像闭塞视听的人所说的仅仅宣扬了简单意义上的革命,而在于它强调了最本质的人道主义精神,即人性是否可以改造,人性到底是什么。

路,是让我们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能力来谋求进步。

  现今大批知识分子出现的动摇性,本使我大感失望,但在《切》剧中,我看到了希望,现今的知识界和艺术界还有鲁迅精神,还有不向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投降的骨气,还有坚决追求自己民族现代化的思考!

  现在有很多读书人,满口人性,但他们却是真正不懂人道主义的。  可以说《切》剧的成功,是新时期文艺的一个转折点,按照自己意愿正要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民,他的精神面貌再也不是奴颜婢膝的犬儒哲学,鲁迅精神在今天得以光大和宏扬是现代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作者: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