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全球化》在線雜誌3月11日文章,原題:中國不願當頭 國務卿希拉裏出訪亞洲的目標似乎不僅在於把美國帶離它所陷入的全球領導力的荒野,而且還有意把中國納入一種全新的兩國關系之中。通過邀請中國結成一種新夥伴關系,美國其實是在推動中國告別獨善其身的謹慎行為,接受一種與其財富和實力以及新全球影響力相稱的領導角色。
事實上,盡管中國已驚人地崛起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迄今它尚未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在應對氣候變化、核擴散等問題上完全充當大國領導角色。中國的主權觀念使得其領導人不願公開批評或插手別國內部事務。而中國自視為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帝國主義列強掠奪的受害者,這愈加強化了不情願的情緒。
所以,當世界變得全球化而中國因此繁榮時,北京仍置身事外,不願擔負許多種跨國性質的責任。中國領導人有時變得咄咄逼人,特別是事關中國領土完整時。但總的來說,他們低調、保守、謹慎內向。外國人為中國近來所取得的進步所折服,有時候會賦予中國人超人般的品性,想象著一種新的自信必定伴隨這種成功。但其實,那種舊的心態以及對世界的看法遠比城市風貌顯現的來得慢,造成中國的自信心滯後於實際成就。
筆者在北京與一些領導人談到未來美中關系時,驚訝地發現他們是多麽猶豫、甚至消極。他們十分關心發生的一切,但不是大聲說出來、寫下來和提建議,去積極影響決策當中的互動過程,而是顯得特別拘謹和被動。他們不去問自己能做什麽來先發制人地影響局勢,而是憂心在華盛頓誰會被任命,將采取什麽政策。盡管中國不失為偉大,但讓人感覺中國仍等著被動行事。
中國的謹慎和不情願在世界舞臺上越發明顯,這實際上有助於平息世界對它“崛起”的害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不太熱衷充當全球領導角色對其有利……至少到目前為止如此。從策略上來講,中國不願出頭也源於中國傳統戰略思維的務實考慮。鄧小平曾告誡中國人,“決不當頭,韜光養晦”就典型說明了中國的這種戰略思想。
中國的財富和實力已大大增長,世界也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而且,美國似乎最終準備把中國當作真正的夥伴,應對氣候變化等共同威脅。但是,中國領導人是否意識到,大國的真正挑戰不是尋求回避“當頭”,而是以建設性和打消鄰國疑慮的方式充當領導角色?
美國和中國仍然存在諸多分歧,迄今兩國都不願徹底交往。如果中國繼續不願擔負這些新的責任,美國將不得不孤身行事。而眾所周知,孤掌難鳴。▲(作者奧維爾·謝爾,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