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沒看健保的醫師部落格
高難度的換肝故事
看到了2010年12月6日的蘋果日報頭條,乍看之下以為患者已經換肝換腎成功。後來仔細一看內容,才發現是隔天(12月7日)才要動刀,依照我照顧患者的經驗,坦白說,開完刀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道是「輸人不輸陣」。看到這樣的新聞,身為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的我,不禁也要提出自己所照顧過的病患來說說嘴。
基於病患隱私,細節不能盡如人意,合先敘明。
【醫院背景資料】
我先前服務的奇美醫學中心,大約從2005、2006年才開始要做肝移植。由於這種移植手術的工程浩大,負責移植的一般外科[註一],選派了三位年輕主治醫師到北榮受訓,這三位年輕主治醫師都是榮總系統出身,來到奇美升備任主治醫師(V1)後,就分梯被派到北榮接受肝移植的訓練。
跟其他醫學中心相比,奇美起步得雖晚,但是手術的品質還不錯,我任職期間,移植團隊換肝換了十例,十例都成功存活!現在不知道換到第幾例了。
【手術成敗的關鍵】
我曾經跟這些負責移植的醫師們談過,依稀記得他們當時作的是cadaver donor的正位肝臟移植[註二];其關鍵在於,把舊的肝拿掉、種上新的肝、接通血管,看看膽汁能否持續的流出,如果流出順利的話,代表最關鍵的部分已經成功了。
忘了先說明一件事情,奇美做肝臟移植手術是三位主治醫師一起上手術台,分別負責把捐贈者與受贈者的腹腔打開、摘下器官、接上新的肝臟。用現代的術語叫team work;採取這種協力合作的方式開刀,手術時間才能縮短,才不會讓醫病雙方身心煎熬。
捐贈者從哪裡來?我聽到的案例,幾乎都是頭部外傷致腦死,家屬同意器官捐贈遺愛人間。我們內科醫師的工作,就是負責是把等待受肝名單上的患者,照顧到配對成功的那一天。
【故事開始了】
這位患者是我當V1(備任主治醫師)的時候,科內同事轉介給我的,因為我到這個以教學為主的一般醫學內科(PGY)時,曾說「凡是肝膽問題的患者,都可以轉給我照顧」。因為這句話,讓我跟這位患者結下不解之緣。
這位患者年約四十五歲,他曾經是個很帥的中年男人。但當他轉給我照顧的時候,已經失去原有帥的模樣。他的兩隻小腿以下,水腫得像麵龜一樣(台語)。如果不小心把表皮擦破,組織液就會源源不絕的從傷口流出來。
我問他,有沒有慢性肝病,他的太太在一旁搶著說,伊把高粱酒當開水喝(每天大約喝300ml的38%高粱酒,喝了廿年以上),他沒有慢性病毒性肝炎;就算是酒戒了一兩年,病情似乎沒有起色,肝硬化所致之併發症一直在發生。
這種事情我曾在醫學會上,聽消化系的老前輩說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即使後來停止喝酒,只要肝臟硬化超過一定程度,患者的病情還是會繼續惡化下去。」因此連忙問太太,是否有考慮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先生告訴我,大約四個多月前已經住院全身評估過了,目前已經在肝移植的waiting list上。但是太太嘆了一口氣,說道「不知道等得到還是等不到?」
我照顧患者時,很喜歡在病房跟患者與家屬聊天。先生住院的那一陣子,最常在病房聽見太太說的話是:「要不是我這樣用心照顧,他早就被抬去國民路(墓仔埔)種了。」
太太是一位很有趣的大嬸級人物,雖然嘴巴上常常嘮叨她先生,但事實上內心還是很關心他,照顧上也是無微不至。
我的患者忠誠度通常都很高,先生也不例外,每次住院都讓我照顧,在我那裡前前後後住院了四、五回。
人家說肝病患者的眼白是黃的,一點也沒錯。先生看起來到底有多黃,用數據表示:他的總膽紅素是13-18 mg/dl不等,其中直接膽紅素都是5-6mg/dl。原本相片上豐潤的臉頰,現在用「面黃肌瘦」四個字來形容,一點兒也不為過。
從身體外觀上看來,他的肚子就像是懷胎十月那麼大,肝硬化的病人,由於血中白蛋白偏低,有人會伴有腹水,先生血清中,白蛋白每次檢查都小於3g/dL,對照還沒生病前的照片,可說是天壤之別。
他雙下肢的水腫,合併固著性皮膚炎(static dermatitis),因此皮膚顏色偏黑,我諮詢皮膚科醫師後,給予適當藥物。在我帶領的團隊的悉心照顧下,下肢水腫慢慢消失。
他住在醫院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長,常常出院沒一週,就因為肝硬化的併發症再入院,最常遇到問題是吐血。要知道,嚴重肝硬化的病人、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血小板偏低,很容易一不小心出血;更因為門靜脈高壓的關係,食道靜脈瘤也會破裂出血,我照顧他的期間,為他綁過食道靜脈瘤。他的血小板始終不到十萬,而凝血酶原時間之國際標準化比值(PT INR),永遠都是在1.9以上,難怪他有幾次出院沒幾天,又吐血回到病房來。
此時專業醫師,應該不難猜出他已經是末期肝硬化(Child-Pugh class C)[註三]的患者。有一次他住院時,我給他算了一算MELD score [註四]竟然是16分。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後來有更勁爆的發展,只是想辦法要把人留住。
跟其他末期肝硬化患者相比,他的優勢是:腎臟功能一直都很好(排得出尿液且肌酸酐都可以保持在小數點以下,Cr<1);沒出現肝性腦病變,也就是血中氨值(NH3; ammonia)都很正常。最困擾他的問題就是他的大肚子。
幾個月後,一如先前預料,他的病情惡化了,首先出現的是不明原因尿液變少。當時我考慮兩個原因,一是感染,此外就是肝腎症候群。經過檢查,發現他竟然已經走上第一型肝腎症候群一途(type 1 hepatorenal syndrome),即使積極使用藥物治療,隔天他的血液慢慢開始變酸,我眼睜睜地看著一條生命即將消逝在我的眼前,當天的MELD score我記得好像是52分,換算成死亡率高達99%。
這時,見證奇蹟的時刻來臨了。
當我和家屬討論以「安寧緩和醫療」的方式,來照顧先生所剩不多的日子時,負責肝臟移植的個案管理師來到病床邊,告訴我說,「有肝了,捐贈者就在外科加護病房」。當下原本死氣沈沈的病房,一下子充滿喜悅與感恩的氣氛,太太以不可置信的表情,整個人幾乎快跪到地上,謝天又謝地。
我很快的恢復理智,連忙問個案管理師,怎麼一回事。她說,有位五十多歲頭部外傷的患者,家屬決定器官捐贈,正在外科加護病房等腦死判定。先生目前的狀況,在全國待移植名單上排第一。
我當時想,患者已有代謝性酸中毒、血壓不穩,還有凝血功能失常(PT INR > 8),隨時有可能會掛掉,我們醫院真的有辦法做移植嗎?(這真的是個大挑戰)
我連忙去電問肝移植主治醫師,三人其中之一立刻跑到病房來看患者,說道:先送到加護病房準備,並緊急洗腎,把酸洗掉,晚上腦判結束後再看看,可以的話會拼一拼,同時也會先找下一位受肝者來醫院等候,當作second choice。
晚上,我到內科加護病房看先生,只見他口裡接著呼吸器,身上插滿了管路,除了點滴、麻醉鎮定藥劑、鼻胃管、尿管、洗腎管、升壓劑等等。
我看了看他,心中為他念佛祝福。
隔天早上,我再度到加護病房去探視,發現移植手術已於當夜完成。先生已經搬到加護病房的隔離室裡面照顧。後來他在加護病房住了好長一段時間。
又過了好幾個月,當時我已經離開正職,以半工半讀的身份,一面求學,一面在健檢中心兼職做消化道內視鏡檢。我在醫院走廊上遇到太太,以為她來看病,她告訴我,先生已經出院,而且能夠使用助行器走路了,她陪先生來做超音波。
已經能走,真的是太好了!太太告訴我,他們夫妻這幾個月來遇到許許多多的貴人,而我是其中最重要的人員之一,因為我的堅持,讓她先生終於等到了肝,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謝才好。
我連忙辭謝說,這是先生自己跟大家結來的好緣,讓大家都能聚在一起幫他。
【後記】
查了一下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中心的表格,他們把肝臟疾病嚴重度MELD score最高訂40分,其中肌酸酐最高以4計算。我照顧的患者,移植前的分數遠超過這個數據,肝移植醫療團隊,能經歷重重關卡,完成移植與後續照顧,讓他存活下來,回歸正常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像這樣的個案,在全世界應該不多見,很可惜的是,在奇美這麼多年,看到大家都很會做事,但卻不太會說,不知道如何把這樣的個案發表到國際知名期刊上,這是最可惜的地方。
還好現在網路很發達,我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把過去照顧患者的經驗寫下來;讓人知道:從前從前,曾經有一群人,做了一件在當時被認為是很不容易的事。
【註釋】
[註一] 不同於某些醫院體系把肝膽胰外科、胃腸及一般外科分開,奇美醫院的編制統稱「一般外科」。
[註二] cadaver donor即遺愛人間的器官捐贈,由經過腦死判定成立,而捐出來的器官。正位肝移植,乃是把舊有的肝臟拿掉,在那個部位種上新的肝臟,因為舊有的肝臟大多都已經硬化,不是沒功能就是可能隱藏著癌細胞,因此會被汰舊換新掉。這位捐贈者比受肝者年紀還要大了近十歲,是我第一次看過年長者捐給年紀較輕的案例。
[註三] Child-Pugh score 是用來評估肝臟殘餘功能的方法,它以血清的總膽紅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腹水量、有無肝昏迷及其程度來評估,分成ABC三類,其中class C代表的是末期肝臟硬化。
[註四] MELD score(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原是用來分析末期肝硬化患者,接受TIPS後三個月內的存活率;後來發現這種分類法比Child-Pugh score好用,可以拿來預測存活率,目前已經成為器官捐贈中心排定換肝次序的標準。MELD score是由總膽紅素、肌酸酐、凝血酶原時間三者所形成的公式,若其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死亡率越高,文獻可參考Hepatology 2007:45; 797–805。
※ 本文章業經小謝醫師等消化系內科醫師審閱,對醫學專業名詞多有補註 ※
------------------------------------------------------------------------------
這是一篇極為感人的真實故事
讓我額外增加不少醫學資訊
我個人也曾遭遇故事中主人翁的類似狀況
所以心中感觸頗深
不過幸運的是我的病況沒有那麼嚴重
所以還能支持至今
最後
特別感謝原作者Adem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