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18 22:34:33瀏覽336|回應0|推薦7 |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元氣網 為什麼大腸鏡檢查有時連水都不能喝?麻醉醫師告訴你該懂的麻醉二三事 責任編輯:歐陽蓉 核稿編輯:黃楸晴 良醫健康網 2019/04/16 45歲的劉先生工作繁忙經常海外出差到處應酬、大魚大肉愛喝酒,邁入中年的他越來越胖,好不容易去年安排了特休,被太太帶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無痛腸胃內視鏡檢查,乖乖清腸到第3天時,卻在排檢前半小時喝了一大杯水,在麻醉諮詢得知此一訊息後的我,建議他延後2小時再做,雖然打亂了原本排程,也讓劉先生下午安排的會議得臨時取消,還是覺得安全才是上策。 不過是麻醉?檢前喝一杯水就要暫時喊卡?這是因為腸胃檢查前,我們會要求至少2小時以上的禁水,以免胃裡有東西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若不小心喝了水,不代表不能做,延後2小時,是很中性的建議。 腸胃內視鏡向來是所有健康檢查最讓人害怕的項目,當一條又黑又長又粗的管子從嘴巴穿過食道到胃;或從肛門鑽進腸子繞來繞去,整個過程至少半小時,一想到就令人裹足不前。 然而,大腸癌發生率連10年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隨著麻醉技術的成熟與內視鏡檢查技術的進步,民眾們對「無痛」腸胃鏡的詢問度越來越高,一個安全有品質的無痛腸胃檢查,有專業麻醉醫師的評估與全程監控,是麻醉風險控管的第一重要環節。 腸胃內視鏡檢查到結束平均約30分鐘可完成,一般來說,1至2小時內的侵入檢查(或治療)多以「靜脈麻醉」為主,這是藉由靜脈注射進行全身麻醉,讓受檢過程痛覺消失,藥物以鎮靜安眠藥物與止痛藥為主,屬輕中度鎮靜麻醉。 而一般民眾對全身麻醉的認知是「手術插管麻醉」,這種方法是給予病人氧氣面罩後,麻醉醫師從點滴注射麻醉藥物,待病人失去知覺之後,再把塑膠做的呼吸管從嘴巴(或從鼻子)置放到氣管中,透過呼吸管給予氧氣與麻醉氣體。 靜脈全身麻醉和插管全身麻醉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給氧氣的方式不同,靜脈全身麻醉者有自主呼吸能力,插管全身麻醉沒有自主呼吸能力;靜脈麻醉因不需插管,不會造成咽喉不適,檢後恢復時間也比較短。 不管哪一種麻醉,一開始的麻醉誘導就像飛機剛開始起飛是最不穩定也最為重要,不管哪一種麻醉,也因為都會抑制呼吸及心血管,讓呼吸變淺,舉凡有心血管慢性疾病、心律不整、心絞痛、糖尿病、呼吸道中止,或者正在服用特殊藥物,心肺功能較差(爬兩層樓梯就喘到不行)的人,麻醉風險較高,更需要專業的麻醉醫師量身擬訂麻醉計畫。 正常情況下,靜脈麻醉併發症很少發生,但還是有可能發生藥物過敏、心肺功能變化,因此需要專業麻醉醫師全程在旁監督況,根據受檢者的生理現象(心跳、血壓、血氧濃度等)判斷給藥,並維持呼吸道的暢通。 正規的編制一定是麻醉醫師掌控現場,執行檢查(或治療)的醫師專心一意檢查與治療,若出現執行檢查的醫師同時擔任麻醉監控,可說是讓受檢者冒著生命危險在受檢。 另外,無痛腸胃鏡檢查比起有感腸胃鏡檢查,僅多了一道麻醉的程序,只要檢查前仔細評估、醫師執行經驗專業、以及全程對受檢者嚴密監測生理徵象,發生大腸穿孔、出血、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的風險大致相當,不因麻醉與否而有所差異。 最後,要強調的是:麻醉執行—「受檢者本身的健康狀況」,是麻醉風險最大的決定因素。因此,麻醉醫師會根據受檢者的身體狀況評估,依據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發展的生理狀態來分級(見表),通常在我們醫院多屬等級1與2的受檢者,若評估後為3或4等級,我會建議受檢者採取有感局部麻醉下檢查或轉往治療醫院受檢。 作者簡介_黃月萍醫師 黃月萍醫師Yueh-Ping Huang麻醉科主治醫師 MD 專長:麻醉科 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麻醉科醫師 學歷:台大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麻醉科總醫師 童綜合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