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家長里短說「風水」, 讓迷信之說「見鬼」去吧
2019/06/18 18:56:49瀏覽865|回應0|推薦0

家長里短說「風水」,

讓迷信之說「見鬼」去吧

轉載文章:今日頭條 佛教新視野

婆婆,媳婦,小姑,三個女人一台戲,道不清恩恩怨怨,訴不清是是非非。蘭和麗是一對親姑嫂。

麗大婚前,想把婚宴辦在嫂子家,被拒絕了。

「我的兩個兒子尚未娶妻生子,我的房子剛剛裝修了三十幾萬,我是斷然不同意酒席辦在我們家的。」嫂子如是說。

農村人很迷信的,酒席如果辦在嫂子家,會把嫂子家的好風水帶走吧。可憐天下父母心,嫂子蘭的一片護犢之心,大家可以理解的。除了風水問題,更因為蘭和麗素有積怨。

說到風水,我想起自己結婚的那天,我剛走出大門,回頭一瞥,大門卻被關上了。當時心裡咯噔一下,這是我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娘家呀,怎麼說關就關上了。當時未可名狀的心情,無從求證。現在終於明白: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弟弟尚未娶妻生子。習俗上,重男輕女,害怕女兒把娘家的好風水帶走呢。

表妹大婚,出門的當時,大家按例交代要及時關門呢。「沒關係的,我們只有一個孩子呀。」舅媽一語道破了天機。

有關係還是沒關係呢?

公公有三女一男。嫁出去的三個女兒生了三個外甥,而不爭氣的兒媳婦我生的卻是孫女。眾所周知,公公特別重男輕女。雖然總是寬慰我們:生女兒,一樣好。可是,老一輩的他怎麼會認為一樣好呢。背地裡,不知唉聲嘆氣、生無可戀了多少回。

都說母憑子貴,生的是女兒,我也只能忍氣吞聲。

後來知道:我的小姑出嫁後還常住著我的婚房,直到我們新婚才搬離。

「既然你們這麼迫切需要孫子,為什麼讓嫁出去的女兒常年住在娘家呀?」

「常年住在娘家也就罷了,可是,哪一家肯讓女兒住在兒子的婚房裡呀?」

「這麼明白的習俗您們都不知道,還好意思怪我們生的是孫女?」

「這不明擺著嫁出去的女兒佔了娘家的生男娃的好風水嗎?」瞬間,我理直氣壯了。隱忍的怨恨終於爆發了。

「有您們這樣的父母嗎?一碗水端不平,倒戈這麼向著女兒呀。」

這麼多年,我一直想不通,沈重的包袱壓在身上。把怨恨變成了看不見的敵人來自己傷害自己。

看到公婆這麼向著女兒,不禁倍感思念自己已故的母親。

記不清從哪年起,每逢七月十五,老人們特別叮囑我們這天盡量不夜出,以防遭遇上「鬼」。我們這兒都舉辦超度法會,為不是壽終正寢的人兒超度,遭遇車禍的,年輕去世的諸如此類。那時,傻乎乎的我也交錢為母親連續參加了三年這樣的超度法會,說是參加三年就會被超度。

母親是年輕突遇中風匆忙離世的。在她離世前些天,鄰居阿婆的葬禮她一直在幫忙的,也正恰好在前幾天,巧遇別人的一場超度法會,當時的我,一直認為,母親是遭遇了這些「不吉利」,所以才去世了。要不然,這麼多年,為什麼聽到的都是母親的善良呢,這麼善良的人,怎麼又會有如此境遇呢?這麼多年,這些陰影一直揮之不去。

接觸正法,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七月十五是佛喜日和了生日》後,才知道七月十五這天的真正意義,並不是一直以來所認為的「鬼節」,要特別當心,會不吉利之類的。也明白了,什麼風水不風水呀。嫁出去的女兒,是不可能帶走娘家的好風水的。一份修行一份果。好風水都是自己修來的。生男生女,父母子女,姑嫂一場,都是前世今生的緣分,緣深緣淺,了緣續緣。

冤家宜解不宜結。在家長里短說「風水」之爭中,讓迷信之說「見鬼」去吧!我終於學著順緣,學著放下,學著「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天空飄過五個字:那都不是事。您認為呢?

文/一滴墨



本文轉載自:今日頭條 https://www.toutiao.com/i6689004014996029959/
本文連結: 家長里短說「風水」,讓迷信之說「見鬼」去吧

http://blog.udn.com/vajratree/127577386

以上文章為個人修行學佛、恭聞法音受用心得感想,不為正見法理依據,欲得一切正知正見佛法,請親自恭聞H.H. 第三世多杰羌佛 開示之法音。

H.H. 第三世多杰羌佛 http://www.hhdcb3office.org

瑪倉寺                          http://www.macangmonastery.org 

瑪倉文教基金會          http://www.macangfoundation.org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第三世多杰羌佛正法   #多杰羌佛第三世   #第三世多杰羌佛佛法  #第三世多杰羌佛獲得世界和平獎  #第三世多杰羌佛不收供養  #第三世多杰羌佛返老回春  #第三世多杰羌佛藝術  #第三世多杰羌佛妙諳五明 第三世多杰羌佛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ajratree&aid=12757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