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5/01 01:21:06瀏覽593|回應0|推薦1 | |
風韻猶存的「竹寮取水站」 日治時期,為了解決高雄地區水源不足的困擾,日人擷取建築曹公圳的理念,於民國前二年興建完成「竹寮取水站」,抽取下淡水溪的伏流水,輸送至小坪頂儲水池,再經由淨水處理後,藉天然地形的落差,流放至低處的高屏地區,提供大高雄地區的民生用水。 時光荏苒,然而歲月卻似乎對「竹寮取水站」特別禮遇,因為除了廠房內小部分荒廢機械的存在外,建築的外觀倒與9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改變。磚牆依舊褚紅地散發著耐人尋味的氣息,叫人流連;而轟隆隆的抽水馬達聲,則是她老當益壯的證明,因為她彷彿在對我們表態,無論光陰如何流逝,她堅守崗位的精神可是不會改變的。 夕陽西斜,行走在已被列為古蹟的「竹寮取水站」裡,浪漫的歐洲哥德式建築,加上偶而傳來的幾聲鳥鳴與犬吠聲,總會讓人又掉入時光的漩渦裡,懷想起百年來大樹鄉內點點滴滴的水故事…。 龍目井 拐過蜿蜒小巷,傳言中「只能在井中洗腳,不可在井中洗手」的龍目井,現身在紅磚造景的牆垣內。偌大的池水,要稱之為「井」似乎稍小看了這口名泉。 鳳山縣志:「阿猴林內竹子寮,為小竹橋、觀音山二莊交界,兩井相連,狀如龍目」一段話中道出龍目井的地理位置,也點明了龍目井應有兩口,只是我們僅發現這口位於玄玉壇後、俗稱「大井」的龍目井,另一口據史料追溯應是在距這口大井約50公尺的西面,現已難看出它過去的規模。倒是現存的這口大井,一改過去網籬的景觀,增添了一道紅磚圍籬,在週遭靜阒的氛圍裡,格外散發一股懷舊的風情。 往昔在井邊挑水、瓢飲的熱鬧情境,雖已不復見,但龍目井的傳說卻如同其井水般不斷地泌流著。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