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21 16:30:57瀏覽9|回應0|推薦0 | |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耍蠶龍」,源自嫘祖種桑養蠶時期的民俗節慶活動。表演根據養蠶生活,包括蠶浮蟻、退紗、起蠶、採桑、翻簸、撿老蠶、蠶做繭,摘繭、賣繭,拜蠶神、謝天恩等,是中華民族蠶桑生產中獨特的文化產物。 蠶龍的製作方式獨特,蠶農們以供蠶作繭的工具草龍,加工做成蠶龍,共有9節相連,長約20多米。最早的蠶龍是用樹葉和樹皮做成,至今發展到用鬆軟木材,覆蓋土黃色或白色粗布、綢緞精縫而成。龍頭、龍眼、龍角、龍口、龍牙、龍麟甲、龍身花紋都是用繭編繫在龍身 上,龍鬢是野生的棕絲做成,蠶頭碩大如鍋蓋,蠶身修長如蠶紋。在龍的每一節下方架設一根長4尺的竹杆,供表演者舞動蠶龍時操作使用。 蠶身兩側各有九個黑點子,又稱做九對氣門,龍的身體分為九節,也稱九節龍。蠶龍的原形是蠶蟲,蠶在吐絲結繭時,在一屢屢銀絲中穿梭,彷彿暢遊於彩雲間。在蠶繭豐收時與傳統民俗節慶期,會以耍蠶龍歡慶,包括螺祖文化相關活動與岐伯行鄉等。 耍蠶龍的表演,由一人扮蠶姑娘,另九人負責操作舞蠶龍。早期隊伍全為女性組成,一律穿著米黃色的古式便裝、布鞋,髮型皆為一根長辮子。表演由古典民俗吹打樂伴奏,當蠶龍舞到高潮時,由一字長蛇陣型變成大圓場陣型,龍頭居中,百鳥朝鳳,熱鬧非凡。在緊密的鑼 鼓聲中,龍頭將伴舞的蠶姑娘托於頭頂之上,圍觀的群眾紛紛向蠶姑娘拋贈紅絲帕、紅鞋等禮物,以祈求蠶繭豐收。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