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谷秧歌形意拳 文化瑰寶
2022/10/04 17:42:23瀏覽154|回應0|推薦1

太谷秧歌發源於太谷民間,是廣泛傳唱於晉中一帶的民間戲曲;2008年,被列為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太谷秧歌可追溯到唐代,最初只是太谷民間流行的民歌小調,伴隨著農事活動互相傳唱。明代後,「鬧秧歌」分化為以舞蹈為主的「過街秧歌」,和以說唱為主的「地秧歌」。清代時,太谷各大商號遍及全國,外達蒙俄,成為全國金融中心。頻繁的商貿往來,促進了文化的廣泛交流和發展,「地秧歌」得以吸收、借鑒、融合鳳陽花鼓、採茶舞等外地民間藝術的形式,使自身表現內容和形式日漸豐富,並逐漸向戲曲化方向發展,開始出現了自編自演的秧歌劇目。光緒初年,太谷民間普遍成立了秧歌農餘班「窩兒班」,並以「交社社」的形式在周邊地區活動。

太谷秧歌大多取材於民間生活,鄉土氣息濃郁,表演詼諧風趣,曲調優美多變,語言樸實無華,親切感人,極具地域色彩和藝術魅力。秧歌的唱腔與道白用太谷方言入韻,韻味十足,在鄉間俚語中,透露出純真的自然人性之美,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秧歌藝人,也成為太谷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形意拳,又稱心意拳,是中國四大名拳之一。它具有修身養性、益壽延年、陶冶情操、強身健體和技擊防禦等強大功能。歷經數百年十餘代人的傳承,形意拳已傳遍各地。經考證,形意拳的發源地就在山西晉中,與太極拳、八卦掌、少林拳,並稱為中國四大拳種。

形意拳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意形二表,形意一體。通過對形與意的相互調節,內與外的相互作用,來達到體用兼修的效果,蘊涵著哲理、醫理、儒道思想以及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多種文化精髓,兼備了修練、防身、技擊、強身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等多種功能。

( 在地生活大陸港澳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dn011346&aid=17724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