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20 21:03:28瀏覽272|回應0|推薦1 | |
法律/優生學 “嗶!, 這2個身分證字號是六等親”也許有一天戶政事務所會提供這種服務。如果未來,社會還是以小家庭為主的話,親戚間不會像大家族般的緊密連繫,不小心碰到互不相識的親戚,這結果並不令人意外。至少,在我認識的朋友中,能拿出”祖譜”這玩意兒的,真可謂鳳毛麟角。法律之所以規定六等親內不能結婚,也是站在優生學的立場,自古以來的文獻以及研究近親結婚所誕生的下一代,有很大的機率有遺傳性疾病,或是擁有一般人身上沒有的疑難症狀。由於法律已經通過成年人不經父母同意可自行選擇父母姓氏,這個方案也會造成”祖譜”編輯的困難,再加上”大家族”的意識淡薄,這也許是現實社會應該克服”如何不誤觸法網” 而婚姻無效的難題吧。例如愛爾蘭最近一對二十多歲的情侶結婚生子後,才發現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妹,結果造成法律上無法給他們的兒子,以及它們的婚姻做為有效的判決。 姓名的由來 中華民族姓的歷史十分悠久,關於姓的起源,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最初可能與圖騰和領地有關。一般認為是起源於母系社會,「姓」字本身就包含「女」字,古人姓中也多含「女」字。如;姬、姜、姚、媧等。而重要的一點,「姓」做為區別婚配的作用,自始至終都在延續。經過春秋時期的演變,一些傳統制度有所變化,漢代與先秦相比,姓、氏漸融為一體。姓氏代表的是社會關係,而「名」才是個人的代號。根據《禮記》所載,成年人的「名」是不可直接稱呼的。因此,另外還要取「字」,以供他人稱呼使用。一般取「字」時,習慣作法是配合「名」的含義,往往有互補、互釋或意義延伸的作用。姓名,功用主要用於區別個人的稱呼,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奇怪或不雅的綽號。改姓名其實相當麻煩,要跑十幾個單位,從身份證、健保卡、護照、簽證、信用卡、提款卡等,若沒有必要,大家應該不會隨便亂改。 血脈/家族 家人也是人際關係間最緊密的連結,畢竟是從己所出,相同血脈,從出生開始就朝夕相處。如果有能力的話,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會希望自己的血脈,無上綱的增長。在家族中,最上端的就是大家長,他們最高興的是家族的增長,顯而易見的,當自己是孫子時就能時常能感受到祖父的溺愛,遠過於父母的關愛。反過來說大家長最厭惡的就是家族的崩離,可以忍受下一代的種種過錯,就因為是從己所出;但是不能忍受的是家人的離開與背叛。姓氏,是家族中共同的標記,對於姓氏的變更,也意味著家族的緊密聯繫不在,這也許是父執輩,對於姓氏堅持的原因之一。對於已經退休的老一輩來說,工作已不再令他們費心,所以他們的時間除了自己的興趣與生活外,心大部分會繫縛在家族上,本人若有更改姓氏的必要還是會尋求長輩的同意,但對於自己的下一代,就會交由他們自己自由判斷吧。 習俗/祭祖 家族祭祀模式,年輕人祭拜祖先不超過兩代,可能出現斷祠、祖墳無人掃的結果。 祭祀除了粗淺的求”祖先保佑”外,還有慎終追遠以及飲水思源的意涵。慎終追遠:喚醒大家效法祖先的懿行美德,促進善良風俗。飲水思源:提醒大家應該知福惜福,一瓢一飲得來不易,要常心懷感激,不要鋪張浪費。少了這樣的環境,那只能使用其他的方式來教導下一代,傳統優良的精神及理念。 女權/親屬/繼承 女權:例如有媽媽和他人另組家庭,但先前生下的孩子卻得掛著前一位丈夫的姓,導致小孩在學校常被迫說謊才能和同儕交代,看在父母眼裡相當心疼。有人說如果上述的情況改母姓後,不會有此狀況。如果說這是女權主義的提升,說實在的,這有點矯枉過正,畢竟對下一代來講,那只是上一代的恩怨,改姓,雖避免了一時的尷尬,但並不能修正家庭曾經破碎的事實與消除孩子心中的芥蒂。家族姓氏多變,影響最深的將是親情:前陣子的社會新聞才出現,母親直接把房子過戶給從母姓的弟弟,親生兄弟因此而兄弟鬩牆。家族中不同姓,也有潛在的問題,像是前例中父母或長輩對於子女資源的分配都會因為姓氏不同而被子女之間放大檢視,何況是不同姓的祖孫呢?姓氏也引發其他繼承的問題:王家的婚外子女,目前想盡辦法要認祖歸宗,因為這樣才有鉅額的遺產可領,自古以來清官難斷家務事,看來未來的司法系統,也許才是真正要面對理不清的家務事以及利益糾葛吧!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