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負負得正與兩否成一可
2023/11/19 06:20:15瀏覽571|回應2|推薦34

【負負得正】是數學的概念,而數學是真實不虛的學科,是超越時空的真理。

佛家經典心經也慣用否定用語的【負負得正】,例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早期的法學教科書向來也很喜歡用否定的用語(例如陳樸生老師的刑事訴訟法實務、刑事證據法),而拉丁法諺也有【兩否成一可】的流傳,例如解讀這句【並非沒有道理】的用語,按兩否成一可的原理,【並非】是【否定】,【沒有】是【否定】,兩否成一可(肯定),因此整句的意思簡單來説就是【有道理】而已,也是俗稱的【負負得正】。

而【兩否成一可】僅可以適用於法條文句的解釋而不及於事實認定的問題,

如果認為可以的話,那麼,麻煩問題會很大,例如,殺一個人成立殺人罪,

殺兩個人變沒罪,殺三個人又變有罪,理應【語句歸語句,事實歸事實】。

負負得正是【數學問題】,政治事件是【事實問題】,數學問題會有答案,

政治事實不會有標準答案,僅有仁智互見的相互包容而已。

而這個道理在哪裡?

嘗試舉一則從哲學老師朱建民(知識論)那裡聽來的小故事(略加改編),

小學老師最喜歡出題目考學生,老師提問説樹上有10隻小鳥,獵人用獵槍打下1隻小鳥,樹上還剩有幾隻小鳥?如果問的是數學問題,那麼答案很簡單,即10—1=9,樹上還有9隻小鳥。如果問的是事實問題,那麼就很不簡單,甚至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涉及太多的環境複雜,例如其他的鳥會不會飛走,是全部飛走呢?還是僅部分的飛走⋯等等。

小學老師也喜歡考低年級的學生,提問説,1個蘋果+1個蘋果等於幾個蘋果,老師循序漸進的教學引導固然沒錯,然而究其實際,蘋果只能堆放在一起,怎麼能夠相加呢?我們只是將數學加法的運算套用到日常生活而已,如果我這樣説,還是沒有説清楚。

那麼首先就問大家,【一片雲加一片雲等於幾片雲?】,再請問大家【一隻花豹加一隻綿羊等於幾隻動物?】就數學來說,答案很明確,是兩片,是兩隻,而事實上卻可能不是這樣,可能是合成一片,可能是剩下一隻。

又再提問的請問大家【小明在後院裏挖洞,他每個小時可以挖一個洞,那麼請問大家,小明半個小時可挖幾個洞?】,就數學問題來説是0.5個洞(1/2=0.5),然而世界上有0.5個洞的洞嗎?0.5個洞不就是一個洞嗎?(1/2=1)

其實這些例子都是沒有將所謂的【數學問題】與【事實問題】分離清楚的原因,而政治學門系屬於人文學科,只要是人文學科就會涉有價值判斷,又價值判斷很難不受制於內存的意識型態,因此仁智互見即成為通説。

~~賴清德副總統於公開場合的談話,眾所矚目,眾所周知,我也有興趣,雖然部分贊同部分則否,然而就先前的【空】與日來的【負負得正】都與佛家經典有頗深的淵源,不管他的宗教信仰、政治信念是如何,相信也是性情中人,如同柯文哲,相對於侯友宜的理性問政,就人格特質的觀察,各有千秋。敬請參閱阿丙0.6【解空第一,賴副霸氣】

https://blog.udn.com/u0928928469/180029508

註:【兩否成一可】(Negatio duplex est affirmatio;英:Adouble negation is an affirmative.日:否定⋯)

一法條中用兩個否定語,便成為一個肯定概念矣。例如民法第三十條規定:【法人非經向主管機關登記不得成立】。其中【非】與【不】兩字,均為否定語,但兩者併用則成為肯定,【有如代數上負負得正一樣)⋯~【註】以下部分全文摘錄法諺(一),鄭玉波譯解,三民書局,75年再版,頁26(第65則)。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0928928469&aid=180079544

 回應文章

DeLancret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3/11/20 05:39

【數學問題】與【事實問題】很有意思的話題和分析。

【非】與【不】,在法條上,這個【非】是必須的意思。是否與否定語無關?

阿丙0.6(u0928928469) 於 2023-11-20 07:13 回覆:

歡迎DeLancret格主蒞臨,謝謝回應。

謝謝讚美,還在學習。

格主提問的【《非》與《不》,在法條上,

這個《非》是必須的意思。是否與否定語無關?】

這是很有意思的話題,也推論格主為法律系所的高才生,

因為你看見了【法條背後的實在】。

法條的【非經向主管機關登記,不得成立。】

其背後的立法意旨就是【必須】要去登記才能成立,

就法條現象的形式意義來說是否定用句,沒錯。

就立法目的本質卻反而成為肯定的用語,更對。

法律作為一門人文倫理規範的學科,

背後總隱藏著保護法益的立法目的,

例如刑法第271條【殺人者,

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白話,殺人的人,看不見否定用語,

其背後的規範目的是【不要殺人】,

【不要】殺人即是否定用語。


亦言亦詩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3/11/19 22:43

-- = + 是乘法,不是加法。

-3% + +3% = 0% 這或許是現實。


以良知,寫文字(Write with conscience)
真善忍,人性之美(Truthfulness, Compassion & Forbearance)
阿丙0.6(u0928928469) 於 2023-11-20 03:19 回覆:

歡迎亦言亦詩格主蒞臨,謝謝留言。

由於才疏學淺,尚無法解讀貴格主

所謂【--=+是乘法,不是加法

-3%++3%=0%這或許是現實。】

的意思,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