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備識人。孔明擅事 」也許只是簡單的分法^^
要說孔明不識人,那他怎會預料到魏延必反?而且身為軍師,對調兵遣將這大事,如果對手底下的武將沒有一番認識,怎能賦予重任?
而孔明會「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我猜想應該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心態吧!試想,周遭都是武夫,能跟他對話(同樣層次)的參謀可能不多,才會對馬謖如此熱絡,而且孔明被自己的愛才(喜愛馬謖的才能)所蒙蔽(就像父母溺愛自己的小孩一樣),看不見馬謖得缺點。
外人與馬謖交往淺,從幾次共事大概就可以知其個性,所以劉備才會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死後,在天水喜獲姜維投降蜀漢,且年僅27歲就封侯拜將,諸葛亮對姜維評價很高,曾說:『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我觀察他的才能,李邵、馬良都比不上他,為涼州的上選人才。』又說:『姜維不但在軍事上很有見解,而且為人勇敢大膽,深明義理,深解兵法。更為可貴的是此人心存漢室,我打算讓他一邊操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邊將我平生所學的軍事知識傳授給他,然後就帶他進宮去覲見天子,請天子予以重用。』。
孔明說這話是什麼心態呢?
我想他心中早有想將一生所學傳與後人的想法,也為國家舉才,馬謖死後,能再找到一位軍師型的武將是心中一個大願。人到了一定年紀,對於傳承此事,會很注意的,就像我成立部落格的用意也是在此,是要留給我的小孩^^
只不過經過此事,對於姜維的考察,更是要「聽其言,觀其行」,最後才能將重任委託給他吧!
孰知坐論則是,起行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