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Day30 / 基國派教堂】
2022/03/04 23:15:51瀏覽399|回應0|推薦3

【基國派教堂】

在往拉拉山的路上,有一座2001年被文建會列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2013年獲選內政部「臺灣宗教百景」之一的“石砌”老教堂-「基國派教堂」。基國派這個名稱不是基督教的某個派別,而是來自地名,相傳現在的復興三民地區原本是泰雅族“TUBA”(讀法阿)部落居住的地方,後來一位名為kyakopay的漢人移住在此,泰雅族人就把他住的這個地方稱為"基國派",1963年長老會美籍宣教士孫雅各牧師在基國派創建教堂,教堂就因地緣關係稱為「基國派教堂」。

「基國派教堂」建立的原因是,1947年起,孫雅各牧師與夫人孫理蓮開始於角板山佈道,1949年來到讀法阿部落宣教,但因信徒人數越來越多,也沒有固定聚會的場所,孫雅各牧師遂提議籌建教會。1963年,教會信徒信捐出家族曬穀場作為興建教堂的基地,經費部分,在經過四方奔走,集資了奉獻款和募款後(部分經費來自中山北路美軍禮拜堂教友的募款),終於在9月定房角石動工,同年12月25日舉行落成獻堂典禮,落成後,基國派教堂成為當地TUBA部落的信仰中心。

基國派教堂的建造,由身為泰雅族的黃榮泉傳道師設計以及監工,他以「通往天堂之鑰」的概念來設計教堂入口,外門是圓洞,內木門是方形,方、圓兩層交疊,型態近似一個鑰匙孔,象徵教堂為信仰之鑰,而進入教會的人就可以得到通往天堂的鑰匙。入口的斜頂立面,特別以細工做出弧形曲弧,用以表現教堂位於「雲端」天國的意象。其頂上,線條細膩、曲線優美的鋼筋混凝土十字架,也是黃榮泉傳道師親手打造,指引接近天堂的路。關於「通往天堂之鑰」的概念,據說構想是取自聖經:「若不藉著我,沒有人可以到父那裡去。」

黃榮泉傳道師建造教堂的工法也是有獨到創意,例如,由木桁架(三角形結構框架)撐起的斜陡屋頂、屋頂採泰雅族傳統作法用木片覆蓋、互拱力學堆砌的工法、雙層石牆、石塊間以水泥或鋼筋補強,除了解決石塊厚度不一的問題,同時也強化結構強度。

另外,因耶穌常以磐石為比喻,並說要把教會建在磐石上,所以孫雅各牧師提議以石塊堆砌教堂,於是黃榮泉傳道師特別從離教堂數公里遠的蝙蝠洞溪底鑿取石材,打石師父則由孫雅各牧師從北投聘請過來。由於交通不便,運送建材困難,黃榮泉傳道師當時便動員了讀法阿部落居民,和復興區其他教會信徒共同鑿取開採,一塊一塊以人力搬運至工地,而那時駐扎在桃園空軍機場的100多名美軍,也過來協助搬運石頭。至於砂岩、水泥等建材材料,則是先運送到三民街上,之後再靠族人揹回部落。也因為基國派教堂的每一磚一瓦,都是部落族人齊力搬運一同打造,所以不僅承載著部落族人的共同記憶,更是泰雅族人團結凝聚的象徵。

到了1980年代,因為基國派教堂已經容納不下為數眾多的信徒,教會牧師與長老們決議另建新教堂,但為籌措經費遂變賣原石造教堂及周遭土地。1994年10月新教堂「三民基督長老教會」落成,從此便取代了基國派教堂成為部落聚會的中心。不過因為石造教堂的形制承襲19世紀蘇格蘭長老會教堂,造形、工法、構造表現極具文化保存價值,且為地方部落與基督教信仰結合的歷史建築,所以後來當新地主打算拆除教堂時,此舉引起桃園縣相關文藝團體及地方人士的關注,於是在各方奔走努力下,由桃園縣文化局與所有權人協調並簽約出租作為地方文化館,並同意9年之內經營方式不變。2010年租約到期文化館結束營業,基國派教堂再現地權、產權的爭議,教堂四周圍起鐵皮圍籬,前來參觀的人只能站在新教堂旁的石板路上遠望。

順帶一說,為什麼泰雅族人的的祖先要將部落名字取為“TUBA”(讀法阿)呢?原來以前這裡多產「魚藤」,「魚藤」是一種植物,原住民話“TUBA”,通常用來做為捕魚的麻醉劑,因為這個原因吧,泰雅族人就把這裡稱為「讀法阿」(TUBA)部落。另外一個說法是,後來這裡流行瘟疫,造成很多人死亡,泰雅族人的祖先認為他們居住地方是有毒的,就取名TUBA。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71896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