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17 13:49:28瀏覽637|回應0|推薦0 | |
對於香港的軍事地理,鄺智文、蔡耀倫兩位學者作出過極其深入的研究。 香港雖然地形複雜,但缺乏縱深、又少有易於防守的天險,可謂難守難攻。 位於邊境的深圳河河面不算寬闊,南岸雖有丘陵地帶,但從北至南的坡度平緩,無法構成天然防線。位於深圳東南的打鼓嶺平原猶如向北敝開之大門,東側沙頭角海因地形遮蔽而風平浪靜,最適合敵軍登陸,威脅深圳河一線的右翼。 越過上水、粉嶺、新田一帶的平原,有雞公嶺、大刀屻、九龍坑山、八仙嶺等高地,此處只有四個位置適合敵人向南推進:西側之青山道、中央之高球會坳、大埔道、龍山坳。本來,這裡可構成一道防線,但後方的吐露港及東面的船灣海適合敵軍登陸 (1899 年英軍在吐露港登陸以攻錦田),守軍僅能架設數道阻擊線,拖慢敵人行軍速度。 大帽山位於錦田、元朗平原以南,海拔超過 960 米,將新界與九龍的陸路交通幾乎完全切斷。除了青山道及大埔道分別繞經左右兩側打通邊境與九龍,守軍也能藉大帽山東側之鉛礦坳、西側之川龍 (今荃錦公路) 一帶北上。可惜吐露港和沙田海風平浪靜,敵軍隨時能據此威脅大帽山的右翼。 大帽山以南、沙田海與醉酒灣之間有一處相對險要的地帶:金山與孖指徑。 沙田海以南,有由鷹巢山、畢架山、獅子山、雞胸山、慈雲山、大老山、東山、象山、飛鵝山等一系列高地所形成的「九龍山脊」,是敵軍進入九龍半島的最後一道屏障。山脊地勢險要,補給困難,守軍只可設少量據點,妨礙敵人穿越山坳或道路進入九龍市區。 「九龍山脊」在海拔 400 米以上,足以俯瞰九龍半島之餘,飽覽整個港島北岸。敵軍如果利用山脊作炮兵觀測點,將可指揮炮兵打擊港島北岸據點,使北岸守軍行動受制。 山脊以南,除鑽石山及何文田較高外,幾乎無險可守。「得益」自城市發展,九龍半島的丘陵多被夷平。加上九龍各處均由彌敦道、太子道、窩打老道、加士居道、漆咸道、馬頭圍道、清水灣道等連接,雖有利守軍補給運兵,但亦容易讓敵軍快速進駐市區。 九龍半島以東、飛鵝山以南,有蕉欄樹、五桂山 (位於調景嶺與藍田之間)、照鏡環 (調景嶺)、魔鬼山 (位於油塘與調景嶺之間,扼守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鯉魚門) 所形成的數道屏障。守軍在五桂山北側、照鏡環山北側建立馬騮塘防線 (Ma Lau Tong Line)、海灣防線 (Hai Wan Line)。魔鬼山上更建有碉堡,連同受到港島北岸火力覆蓋的九龍灣、臨將軍澳海一側的懸崖峭壁,此地適合守軍放棄九龍後進行後衛作戰。 港島山多地少。摩星嶺、西高山、太平山、奇力山、歌賦山、金馬倫山、班納山、聶高遜山、南朗山在西部形成由東向西的山脈。寶馬山、渣甸山、畢拿山、紫羅蘭山、赤柱崗、龜山、蓮花井山、赤柱半島,以及柏架山、西灣山、野豬徑、白筆山、哥連臣山、砵甸乍山、龍脊、鶴咀半島,分別形成兩道從北向南的山脈。 貫通南北的主要幹道為:西面的域多利道、中部的黃泥涌峽道、東面的大潭道。另外,尚有馬己仙峽、灣仔峽、中峽、大風坳。連接東西的主要幹道為:北岸之英皇道及皇后大道,中央的司徒拔道、堅尼地道、馬己仙峽道,南岸的域多利道、黃竹坑道、深水灣道、淺水灣道、大潭道等。 港島與「九龍山脊」遙遙相對,對守軍而言,猶如兩面刃。南岸守軍受山地保護免受北面炮火騷擾。北岸守軍卻因北部山脊地勢平緩,一舉一動暴露於位處較高的敵軍眼前。況且,任何一座山峰落入敵手,其即可俯瞰四周環境,守軍只能在敵人眼底下實施有限度反擊。 總之,香港地形委實難守難攻。 新界大片地方不適合長期防守。「九龍山脊」是相對可靠的屏障。港島受「九龍山脊」俯視,而且道路縱橫,雖有利守軍作戰,但也讓敵軍有機會快速擴大戰果。 敵軍面對複雜的山勢,重型火炮無法施展,被迫正面出擊山上守軍,進攻亦非易事。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