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10 18:20:40瀏覽274|回應0|推薦1 | |
1941 年 12 月 8 日,香港保衛戰爆發,這是香港史上一件大事。 要了解香港保衛戰,我們需要從二十年代華盛頓會議,以及英國的遠東戰略部署講起。 華盛頓會議締造東亞勢力均衡 一戰結束,美國為恢復遠東及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均衡 (Balance of Power),1921 年在華盛頓舉行國際會議,邀請列強出席。會議其中一個焦點是:重新劃分美國、英國及日本在遠東的海權勢力,牽涉到限制海軍軍備、殖民地佈防及德屬殖民地的再分配。 1922 年,美、英、日等五國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條約》規定: (1) 美、英、日的海軍主力艦總噸位之比為 5:5:3; (2) 美、英不得在遠東 (特別是關島、菲律賓、香港及新加坡) 增建海軍基地及防禦設施,只可維修及替換現有設備; (3) 日本獲德屬中南太平洋群島,作為與美國之間的緩衝地帶 (不得在島上建造海軍基地及防禦設施) 美、英雖在艦隊規模方面佔優,但不容易固守遠東殖民地。日本雖在亞洲佔盡地利,但整體海軍實力稍遜,難與美、英匹敵。「令三國俱無法在亞洲佔有絕對優勢」竊以為是《條約》終極目標。 日本藉明治維新一躍而為現代化國家。1894 - 95 年甲午戰爭大獲全勝,使歐洲列強刮目相看。適逢德國借曹州教案派軍艦佔領膠州灣、俄國租借旅順大連,英國不想兩國在東亞坐大,遂聯結新興的日本予以箝制,1902 年簽訂「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 1905 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慘敗。1910 年,日本併吞朝鮮。日本在東亞急促上升,導致英國開始視它為假想敵。「英日同盟」解散,雙方關係更趨緊張,昔日友好轉為互相猜忌、防制。 英國的遠東戰略部署 因應形勢轉變,英國海軍本部早在 1920 年便撰寫《遠東戰爭備忘錄》,構思英日戰爭的作戰藍圖。 戰事分為三個階段: (I) 日本向英國宣戰後,英國皇家海軍在本土及地中海海域集結,然後沿補給站駛往遠東海軍基地。而遠東的各個前哨必須死守,等待皇家海軍救援。 (II) 皇家海軍抵達新加坡,向北增援、重奪、佔據、使用接近日本的海港 (如香港),向日本本土逼近。 (III) 皇家海軍從接近日本的海港出發,與日本海軍進行艦隊決戰,取勝後包圍日本,迫使日本政府談判或投降。 香港是英國遠東殖民地,位處日本與東南亞之間,具有重要戰略價值。加上它較新加坡接近日本 (儘管新加坡有完善的海軍船塢),適合充當中轉站協助展開第三階段攻勢,英國海軍本部於是要求香港必須在戰爭爆發後死守 (約 45 - 55 日),直到皇家海軍抵達 (皇家海軍會在抵達遠東後增援 / 重奪香港)。 步入三十年代,英國的遠東戰略部署日臻成熟,雖然屢經修改,但無損中心要旨。 限米煮限飯,港督積極捍衛港人利益 香港的防務問題,曾經在華盛頓會議上被討論。 英國陸軍部 1925 年電令港督司徒拔及駐港英軍,檢視香港的防衛能力。港府翌年提交報告,指出「香港海灘甚多,難以防守,防衛目標應限於阻止敵軍使用海港」,建議陸軍部「向香港增兵至四營正規軍,另增 18 架飛機。」可惜未獲答覆。 司徒拔又建議將防務集中於固守香港島,遭英國參謀長委員會的戰爭計劃小組冷待。小組 1927 年提議將香港防線延伸至九龍半島,阻止日軍從九龍山地砲擊維多利亞港及太古船塢。有關提議最終促成 1934 年醉酒灣防線 (西起醉酒灣,東到牛尾海) 的建造。 金文泰上台,港府向啟德投資公司徵購土地,建造民用的啟德機場,同時在東側建造啟德空軍基地,這算是在不違反華盛頓會議「勢力均衡」的共識下適度增強香港防務。 結語 《華盛頓海軍條約》表面上讓美、英在艦隊規模方面佔優,實情是:兩國海軍須費時集結,再跨越重洋,方能抵達遠東作戰。日本明顯處於較美、英有利的位置。 英國的遠東戰略部署頗能制日本死命,但未免太理想化,難以落實。 香港地勢不易防守,要死守到皇家海軍前來,增兵的確需要,偏偏英國對此懸而未決。司徒拔見勢色不對,保守些爭取只守好港島,復遭英國忽視,代之以用九龍山脊為防線。醉酒灣防線在保衛戰中很快被瓦解 (不到 2 天),港島才是主要戰場,據此而觀,司徒拔看法比英國那些軍事專才的「貼地」得多。 宗主國的作戰計劃不得不服從,但真的對香港欠體諒。司徒拔連番建議、金文泰建啟德空軍基地,都是利用自己可以掌握的權力、港府可以動用的金錢,為香港人爭取最大利益,盡量保障香港人生命及財產安全,值得表揚。 [主要參考資料] 1. 邱逸、葉德平、劉嘉雯,《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 2.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3. 應俊豪,<談判桌上的海權劃分:五國海軍會議 (1921 - 1922) 與戰間期的海權思維>。 4. Christopher M. Bell,<The 'Singapore Strategy' and the Deterrence of Japan: Winston Churchill, the Admiralty and the Dispatch of Force Z>。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