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鶯歌行1》文化老街上的幸運釘
2007/05/24 13:18:36瀏覽1355|回應1|推薦18

趁著博物館日免費入場,邀爸媽一起造訪鶯歌陶博館。當然,我們不會忘了先走訪真正的鶯歌老街──文化路。

火車駛過山佳站後,左側有一段開闊的大漢溪河道,襯著背後幽遠的山脈,這大概是北部都會鐵道途中最美麗的風景吧?不久,路旁一閃而過的煙囪提醒我們鶯歌到了。鶯歌火車站有兩個出口,前往一點兒也不老的陶瓷老街,要走熱鬧的前站重慶街出口,想往真正的老街文化路,則要走後站出口。

一出站,立刻感覺到文化路的寂靜,才上午11點,街上就沒什麼行人,難道都提早吃飯去了?文化路隔著兩三排房子外就是大漢溪,據說當年因溪畔黑土適合燒陶,許多窯廠紛紛設立,貿易盛況空前。如今產業沒落,只剩幾座老窯廠、蛇窯煙囪與烘爐窯,以破敗的殘跡見證著文化路當年的繁華。

安靜正適合我們。跟著路旁小狗的腳步,前往145巷尋訪蛇窯煙囪,不但沒找著,還碰了個釘子──真的有支生鏽的鐵釘刺進我的鞋底啦!還好站前寄車行老闆夫婦好心借我尖嘴鉗,才順利拔出一吋長的鐵釘。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我和鐵釘搏鬥時,爸媽向老闆詢問農會穀倉遺址,老闆竟慷慨邀我們上頂樓陽台眺望!

於是我們幸運見到鐵柵門內(平常不開放)的農會牌樓和穀倉,雖然遠眺無法仔細觀察清水紅磚打造的結構體,也看不到傳說中全台最古老的碾米機,但望著遠方的鶯歌石,聽熱心的老闆說著「天若清就鶯,天若歹就歌(註1)」的在地厘語,我不禁暗暗感謝起這枚帶來幸運的釘子……

沿著文化路前行,陸續經過舊建築「成發居」和「汪洋居」。成發居的住客雖已由小樹野草取代,清水紅磚砌成的拱門仍屹立不搖。建築立面和道路的角度讓我有些眼熟,但直到路旁一列火車轟隆駛過,這才醒悟──原來它就是每次火車離開鶯歌站往南時,那排引人注目的老屋!學生時代通車多年,如今才第一次見面。

華南保險的醒目招牌掛在汪洋居的舊洋樓上,難免感覺突兀,但不曉得公司是否還開著?老屋終究得有人住才更添神采。汪洋居建築採巴洛克風,有迪化街洋樓的味道,三戶立面中的最左一間如今是藝品店,門口大大的囍字木雕屏風搭配著樸拙盆栽,實在可愛得不得了。

鎮公所在汪洋居對面的圍牆上,製作了一系列老建築的縮小版立面浮雕,且似乎依照原建築木造或磚造的形式處理,可說相當用心。所有權人擔心被限制開發,文化路上的燒陶遺跡與舊建築鮮少註冊為古蹟,甚為可惜。將來當老屋很快地頹圮凋零,大概只剩迷你雕塑和老照片供後人想像了。

蕭條的文化老街相較於熱鬧的陶瓷老街,造訪的遊客差了百倍,而前者時有疾駛車輛擦肩而過,後者則規劃為假日行人徒步區,待遇也差很多。即使鎮公所與當地文史工作者近年努力推廣文化老街之旅(註2),但遊客恐怕已為兩條「老街」的命運做了抉擇。

如果你常到鶯歌,下回不妨先花15分鐘走一趟文化路吧(註3)!

註1:「鶯」音近台語的「湮」,「歌」音近台語的「糊」,全句意思是說:「若天氣好,路上就塵沙飛揚;天氣不好(下雨),路面就泥濘不堪。」因早年鶯歌街道路況不佳,當地居民借鶯歌地名編厘語聊以自嘲。

註2:這趟走文化路,還有許多古蹟未找著,例如建於清末的百年土地公廟。期盼以後有機會參加文史導覽。如果你想知道鶯歌文化老街上有哪些必訪,可參考陶博館文化導覽網頁。

註3:如果你只想走一小段,可在文化路逢重慶街、國慶街口時,右轉穿過鐵路橋下隧道,走入重慶街。

*接下文:鶯歌行2》陶園的富貴鳥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eeman&aid=977693
 引用者清單(2)  
2007/05/31 19:11 【浮光掠影】 鶯歌行03》陶的綠洲
2007/05/25 19:37 【浮光掠影】 鶯歌行02》陶園的富貴鳥

 回應文章

KayeTze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化老街
2007/05/24 13:58
我上次去鶯歌也有走文化老街,不過是臨時起意去的,所以就沒有做功課了,當時只覺得這條老街好有味道,怎會冷清到不行呢?!我反而覺得陶瓷老街一點都沒有「老街」的感覺~~
美食、旅行、及沒營養的生活五四三
Kaye亂亂寫http://blog.udn.com/shtz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