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看見台灣的迴響與隨想
2013/12/06 17:36:28瀏覽122|回應0|推薦0

台灣立報2013-12-05 20:33 作者:本報訊

  齊柏林的空拍電影《看見台灣》,不僅吸引了許多人走進戲院觀賞,更引起廣大迴響。看到殘破的生態山河,不禁讓人掩面嘆息。

  這股氛圍,媒體與政府都受到感染。看到支離破碎的生態畫面,行政院也正準備強力整頓,「還我河山」。

  但行動之前,不妨想想,何以致此?

  宏觀地看,當然和台灣放任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有關。說來諷刺,台灣雖然是資本主義後進參與者,但西方教科書裡的「自由放任」卻是在台灣被充分實現,反而歐陸至今仍對市場重重規約。如今真相揭曉,台灣的經濟發展,衍生出一筆龐大的環境負債,而此時正是「債留子孫」的寫照。

  中國大陸的資本主義發展亦然,而且力道更為訊猛。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台灣經濟發展邏輯不變,則遷移至對岸的台商也勢必是惡化中國生態環境的一員。「地球只有一個」,這句生態主義者的警語,其實具有濃厚國際主義者的味道。下一階段,我們不可能一方面喊著「守護台灣生態」,另一方面卻又鼓勵台商西進、南進,只圖環境成本的轉嫁。

  如果只看在地脈絡,「看見台灣」也是治療政府精神分裂症的好教材。

  例如,現在人們開始對高山茶、高山民宿對環境危害的現象進行撻伐。但稍加細想,無論政府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裡,所謂「慢活」、「休閒品味」、甚至「美食推廣」,哪一樣不是和這些侵犯生態的活動有關?

  這就是政府左手打右手的尷尬。我們不可能週一到週六老是犯錯,最後等到週日才進教堂懺悔。包括不久前的假油食安風暴,甚至拿規範不高的夜市當作「台灣特色」的國際宣傳,其實都是缺乏長線風險意識的短線思維。

  包括現在熱議的人才短缺問題亦如是。先前高等教育開放導致「人才」過剩,現在卻又大喊人才將會短缺,必須即刻行動。昨是今非,不啻凸顯了政策思維的混亂,更增添了社會成本。

  齊柏林的優點,在於空拍鳥瞰。而這正是政府狹隘本位主義所欠缺的全局視野。當然,政府並非不瞭解部會各行其是,終究各自只看到自己井口那片天的侷限,問題是,政府克服本位主義的方法,只是訴諸於各式各樣的「跨部會會報」。事實證明,這種跨部會活動,早已流於形式,相關部會首長更經常只是指派中階官員出席而淪為一場空談。

  我們的主政者,何時才能真正「看見台灣」?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978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