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科學普及、啟蒙與社會
2013/12/03 12:39:27瀏覽54|回應0|推薦0

台灣立報2013-12-02 20:45 作者:本報訊

  台灣一批科普工作者週末聚集在台中科學博物館,探討科學、傳播與社會的新三角關係。他們注意到網路新媒體的發展,為科普教育提供新的利器,但同時也造成不實消息或偽科學知識蔓延。科學、傳播與社會的關係發生質變。

  此外,人們也關心12年國教實施對科學教育造成的新挑戰以及新機運。隨著國民教育的全面普及化,科學教育的目標也要與時俱進。至少教師們將日益發現愈來愈多學生對科學毫無興趣,甚至厭惡。往日以培養學生對科學興趣,期望他們將來成為理工人才的科學教育目標,應該改變成提升科學態度或整體科學素養。在這樣的科學教育目標典範轉移的時期,科普教育應該如何調整步伐?科學博物館這種科學教育機構可否發揮這樣的功能?參觀博物館這種非正規教育如何與正規的學校教育互補互動?

  科學教育目標的典範轉移還與公共政策的複雜化有關。以最近台灣社會最關心的食品安全為例,在民眾普遍焦慮的背後,透露出人們對相關科學知識的不足。因為不足,人們焦慮;因為不足,眾多真偽交錯的訊息到處流傳,干擾理性討論與對策擬定。其他種種爭議,如核能發電、颱風防災、海嘯威脅等等,都與科學知識有關。此外,科學的快速進展,也帶來更多新的課題,需要社會大眾具備更高的科學素養。因此,科學普及的重要性只有越來越大。但是,台灣民眾的科學素養遠遠跟不上時代變遷的要求。

  我們認為,配合12年國教的實施,同時考慮台灣社會當前諸多公共議題多與科學素養有關,台灣的科學教育必須相應作根本性的改造,目標絕對不能只專注在誘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而要加強對科學素養的提升,把科學當作社會啟蒙的槓桿。

  科學作為社會啟蒙的構想並非異想天開。歷史上,牛頓科學革命之後,科學啟蒙就開始受到社會的重視。18世紀的歐洲,史稱「啟蒙運動」時代,具體的工作就是知識的普及,特別是科學知識。人們認識到科學知識不僅可以解釋天體運行的規律,還能夠應用到地面的各種現象,甚至還可以用來指導技術的改進,有助於提升經濟生產效率。因此,當時歐洲眾多國家都積極提倡科學研究,政府寬列預算,並廣設研究機構。這誠然與歐洲資本主義民族國家的興起與爭霸國際市場有關,但也因此促成思想解放與社會民主化。科學除了發揮理性啟蒙的作用,本身還成為人們批判迷信、避免生活災難、進行公共政策討論等等方面的依據。時至今日,科學在人類生活發揮的作用,比起牛頓科學革命初期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讓我們恢復科學的重要社會功能,調整科學教育的目標,將科普教育擴大到全社會。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973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