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焦點評論:育兒津貼怎變成貴婦津貼(王兆慶)
2015/01/23 14:41:55瀏覽143|回應0|推薦0

20150123 蘋果日報

桃園市長鄭文燦開辦三歲以下兒童津貼、台中市長林佳龍開辦六歲以下托育補助。當地許多家長很高興,但我不禁猜想,民進黨新任百里侯是不是被柯文哲的強力曝光照到連新聞的影子都沒有了,只好急忙用津貼、補助,來爭取民眾「百日有感」。

可是民眾全部感激涕零嗎?沒有。反而有人開始質疑:「為什麼不比照台北市,直接津貼發到5歲?」、「我是全職媽媽,為什麼35歲就領不到?」地方政府和民代也開始主張,何不傾聽民意、從善如流。 

這樣講的人,一定沒思考過「全職媽媽育兒普及津貼」這個政策構想的巨大矛盾。要當全職媽媽或職業婦女,是個人選擇,更是家庭經濟實力的反映──說穿了,另一半如果薪水低,女人根本甭想辭職在家育兒。於是全職媽媽有兩種,一是媽媽找不到好工作、只好暫時退出勞動市場的中下家庭,另一是老公薪水非常OK的中上家庭。

錯誤政策貧富不分

然而,現行未就業育兒津貼政策,兩歲內每月發2500元,其最大矛盾是中間家庭全職媽媽拿兩千五,和育兒成本不成比例,杯水車薪,無法保障經濟安全。可是老公「月入平均9萬元」的全職媽媽,明明已經是中上富裕階層了,竟然也可以月領兩千五!何以如此?因為政策想要討好最大多數選民,所以行政院設定年總收入一百多萬的家庭皆可領取。

民間團體曾跟行政院官員開會,討論此津貼問題。當時,行政院主計總處因為國家財政,一再強調濫發津貼之不可行。沒想到某高官居然說:「津貼發一發也沒甚麼不好,媽媽拿來買買鞋子、衣服,心情變好,對孩子也會比較好嘛。」

貧富不分的錯誤政策,形同把育兒津貼變成「貴婦津貼」,算甚麼公平正義社會福利?

此般錯誤政策如果向上延伸,發放35歲,就更荒謬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Heckman分析指出,學前教育(相比於學校教育、成人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報酬率回收最高的方法。OECD也大量研究說明,幼兒是腦部發展、同儕社會技巧、情緒控制、象徵能力的關鍵時期,接受及早教育,則青少年期學習能力明顯強於其他人。換句話說,高品質的幼兒及早教育,對下一代、對社會長遠都是好事。政府沒有理由到了小孩35歲的階段,還政策性鼓勵媽媽跟小孩一起窩在家裡,依賴每月兩、三千塊錢的福利津貼過日子。 

政策買票債留子孫

「別人有錢拿、為何我沒有」的相對剝奪感,可以理解。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為小利益小確幸而債留子孫,不是辦法;政府和民代一味發錢、掏空實質教育建設,更是惡質。如果上下交相賊,那就不叫公民覺醒與政府善治,而是利益群體與政策買票了。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現金政策」收買的是看不見的幼兒托育之惡/王兆慶

http://classic-blog.udn.com/tpa285/20355876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20398201